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探索
第749期 作者:□文/张 巍 黄文同 时间:2025/3/17 16:26:10 浏览:5次
  [提要] 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典型的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模式有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交叉型融合和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渗透性融合。本文分析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30日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业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并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融合化趋势,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进程中,农业园区三产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梳理当前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农业园区实际案例,提出三产融合发展对策,为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模式分析
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是一种将农业生产(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及服务业(第二产业)、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等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农业园区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范围的扩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截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8年作出部署,批准建设了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地方建设8,0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典型的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内部相互融合,主要体现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以及畜禽粪便转化为饲料,降低种养殖成本,打通上下游利益链。在推动农业产业内部整合的过程中,促进有机肥生产及有关设备制造业的兴起,促进生物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托管销售等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加快发展。以湖北省潜江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面向市场需求,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将种植、畜牧、林业、渔业链接在一起,创建稻鱼共生、鱼菜共生、林下养鸡、果园养猪等生产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产业内部整合型经营发展模式。
(二)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中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向上游延伸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向下游延伸至销售、加工服务业,形成农业生产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此类农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拥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提供种苗研发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农业园区对种苗进行培育并大量种植,待农产品成熟后,将一部分农产品通过订单方式直接出售,一部分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加工后的农产品通过电商等途径进行销售。此类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形成“育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一体化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以湖北省宜都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围绕延伸柑橘产业链,整合园区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形成柑橘种植、深加工、销售(农超、电子商务)以及休闲农业均衡发展的产业链,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及农村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三)农业功能拓展交叉型融合。施行“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文化教育、养生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共享庄园等业态,将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农业+”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的价值,还改变了农村产业形态,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陕西省杨陵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通过完善园区内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站,形成“农业+互联网”新兴业态发展模式。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康养疗养、家庭休闲等产业,打造成为集专业种植、新品展示、田园采摘、科学博览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四)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渗透性融合。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管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这种渗透性融合涉及技术层面的交叉渗透,带来产业模式、经营方式、市场格局等多方面的变革。通过研发、推广和应用,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更好地发挥先进技术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菏泽市勇冠农业园区为例,园区内集聚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拥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省内农业高校资源,建成神农物联智能测控系统、智能作业平台系统、电商商城系统、农业大数据平台等系统,目前已基本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二、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效益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发展初见成效,不仅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还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园区三产融合能够将传统农业的低附加值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加工品或服务,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细化管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提升整个园区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园区内农产品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再进行精深加工,提炼获取其营养成分、功能成分、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产品,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或者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这种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的方式,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市场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园区三产融合促进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协同作用有助于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通过三产融合,农业园区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现代化高效农业,同时,还可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有助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还可以吸引外部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业领域,推动农业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业园区三产融合还带动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农民有机会参与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等多个环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实现收入的多元化。
(四)生态效益全面增强。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业园区三产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园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发展能力、抗灾害能力差,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影响了园区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山东省为例,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据2023年统计数据,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产品、86%的畜产品来自设施农业,但设施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仅占40%左右,远低于小麦、玉米等作物。该省西部某县欲在辖区镇域开发田园综合体及旅游开发项目,因项目建设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乡村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住宿和饮食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游客要求差距较大,严重影响旅游环境整体效果的提升。
(二)产业融合程度低。许多农业园区仍然以传统农业种植或养殖为主,存在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布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限等问题,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主要表现在:(1)合作模式单一。农业园区内的合作模式多以简单的买卖关系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难以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利益共同体,限制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2)产业缺乏联动。一些农业园区产业布局分散,缺乏协同效应,在规划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导致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各自为政,各产业之间难以发挥协同效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体的经济效益。(3)企业规模小。农业园区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小而散” “档次低”问题突出,新业态、新模式较少,带动力不强,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精深加工相对薄弱,产业链条短,未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
(三)专业人才吸引力弱。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需要跨产业、跨业态、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当前大多数农业园区效益较低,人文环境和商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特别是青年人才不足。此外,与城市中的高薪行业相比,农业园区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以山东省中部某县为例,该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服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产业布局等方面缺少专业人员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产业与产业、产业与社区、产业与人以及产业与城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打造的旅游产业特点不鲜明,缺乏衍生产品的研发,对游客吸引力不足。该县2017年投资25万元建设的采摘园项目,因缺少相关专业人员的管理,缺乏经营经验,导致连年亏损,于2021年12月停止经营。
(四)管理制度不成熟。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相关政策的制定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针对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往往存在管理者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员工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农业园区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1)政策指导不足。在宏观层面针对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的指导性文件较少,整体缺乏全面、长久有效的规划。(2)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农业园区三产融合效果的科学评价体系,针对企业发展实际,难以准确地反映三产融合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各产业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指导评价机制,各产业主体利益联结方式方法缺少系统谋划,在融合过程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合理、合作不紧密等问题。
四、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对策
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需要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生态链、创新链等多个方向思考,结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创新,抓住关键环节,以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和规范。要根据农业园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因地制宜,鼓励传统农产品种养殖企业积极引入二三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农业科技研发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当地政府可以结合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措施,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助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优势特色农业,引导企业走优质化、品牌化之路。要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培植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主体。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同时,政府和企业要注重加强对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二)制定发展规划,完善管理体系。园区内部要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立足第一产业、延伸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等,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可以依托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生猪、家禽等特色农产品,科学规划园区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布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确保各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要根据园区实际,建立健全园区内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均衡。比如,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推动农民、加工企业和服务业提供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利益共享。同时,园区要制定长期、短期管理目标,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清晰的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合力推进园区发展。要定期对园区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园区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三)拓宽发展渠道,创新经营体系。农业园区要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增长点,进而推动园区的整体发展。一是围绕自身优势,积极延伸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等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从低端产品向高端品牌转变。二是大力拓展产加销“纵向”融合,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方式,促进“农业+加工业” “农业+服务业”融合,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率和效益。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园区销售渠道,也可以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园区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三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实现土地增值,让农民变产业工人。要推动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构建完善的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另外,可以探索利用集体资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等,吸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园区良性稳定发展。
(四)加大技术支持,强化科技支撑。要根据农业园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目标等,进一步明确园区科技支撑的重点发展领域,如种业创新、机械化农业等,确保科技支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业园区要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积极联合高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论坛等活动,引进和研发现代农业科技,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激发园区内的创新活力。在与高校合作中,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整合园区设备、人员等信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帮助园区管理者统一规划和调度,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要主动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积极联系当地农业部门,为员工争取参与农技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的机会,学习农业技术和政策,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也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培训,为员工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
综上,推动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发展,是建设新型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加快发展。随着制度体系、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必将瞄准市场机遇,推动转型升级,加速农业园区三产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范围的扩展和企业收入的增加。这一系列的变化,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助力农业农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卜金超.邯郸市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2(07).
[2]杨莉.三产融合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12).
[3]李怀,张越.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视野,2024(04).
[4]鲁文赟.共同富裕背景下家庭农场三产融合模式与路径研究[J].新农民,2024(14).
[5]汪增洋,王张怡.农村三产融合、农业企业集聚与农民增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0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