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第749期 作者:□文/戴 楠 甄翠敏 时间:2025/3/17 16:31:04 浏览:5次
  [提要] 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四大城市群下辖65个城市2017~2021年数据,构建基准回归考察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中心空间结构,多中心化更加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对于四大城市群分别提出校企结合、因地制宜、协同区域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等建议,以期为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8月10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已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成渝、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等城市群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城市群空间结构反映资源要素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配置与分布形态,基于等级结构的研究范式可以将空间结构分为单中心与多中心,二者区别在于绝对中心区域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及等级关系的强弱。单中心空间结构城市群内,资源多集中在单中心城市,从而抑制周边地区发展;多中心空间结构下,经济要素多向扩散,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交汇融合之际,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何种方式反哺城市群经济发展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
一、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作为技术驱动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现有针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从技术特征、创新主体和社会环境等视角出发。从技术特征看,学者从新能源汽车的锂电子技术突破、动力总计集成程度以及电子电气的构建出发,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短板突出,关键零部件以及核心技术尚未实现技术突破。从创新主体看,学者们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部门拆解成高校、核心企业、政府、金融、中介、上游企业、市场及用户等主体,分析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竞合力。从社会环境看,现有文献研究现有产业政策的优化整合对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影响。
城市群作为经济高度集聚的空间组织形式,正取代传统的以市域、省域等地理空间尺度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集聚技术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建设新兴技术高地、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学者们多采用位序规模法,以“关系”为视角,以流数据为主要依据的社会网络分析(SNA)、Ripley's K函数、网络密度以及融合校正的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卫星运行的线性扫描系统(DMSP/OLS)和美国国家极地轨道运行环境卫星系统筹备项目/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等。其中,因融合校正的夜间灯光数据考虑了一系列的校正因素,相比于原始的夜间灯光数据,减少了数据的偏差而备受学者青睐。
综上,既有文献为本文开展研究提供一定学术借鉴,但鲜少有学者将城市群空间结构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研究讨论。因此,本文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在于: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待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战略部署,寻找适配发展区域,助力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本文旨在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此,首先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innovxijt=α0+α1strui,j,t+α2Xi,j+μi+γj+θt+εijt (1)
其中,i为单个城市层面的截面单位,j为城市层面的截面单位,t则为年份。innov为被解释变量(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指数),stru是核心解释变量(区域空间结构指数),x为控制变量,μ和γ分别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θ表示不随个体变化的时间固定效应,ε代表随机误差项。为减少异方差,对部分指标采取对数处理。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innov)。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城市申请专利数与新能源汽车专利数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故而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衡量城市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
2、解释变量。空间结构指数(stru)。空间结构作为地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备受学者们关注,文献中多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帕累托指数以及“位序-规模”法进行测度,位序—规模法可以通过空间中决策单元的序列。本文参考Meijers&Burger的测度方法,采用位序-规模法测度四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如下所示:
lnPi=C-qlnRi (2)
其中,Pi为第i个城市的夜间灯光数据均值;Ri为第i个城市夜间灯光数据均值在所在城市群的排名;C为常数项;q为回归系数,q越小,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愈加偏向多中心,q越大,城市群空间结构越偏向单中心。由于统计研究数据的内生性等问题,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空间结构指数使用融合矫正的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构建。
3、控制变量。为减少外生影响,参考王金哲等学者的研究,本文选取城市共有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用区域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衡量该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以区域内专利授权数来衡量新能源汽车产品创新能力;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城市群的对外开放程度;用政府收支/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以城市本科生在校数量衡量城市群的人才储备;以区域内高校数量衡量地区内高等教育水平;用互联网上网人数衡量城市基础设施情况,此变量可以剥离其他因素通过编码型知识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考虑到消除异方差的需要以及量纲的一致性问题,对以上部分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本文使用2017~2021年四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表1显示了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基准回归结果。在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区域内单中心空间结构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以此为基础,列(2)加入控制变量,并作时间固定效应,列(3)在列(2)的基础上控制城市。(表1)
如图1所示,从个体横向比较看,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出显著的多中心化空间结构,成渝、京津冀城市群则呈现出单中心空间结构;从时间序列看,四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指数逐年下降,多中心化程度逐渐增强。(图1)
根据表1列(3)结果可以看出,空间结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024,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城市群空间结构系数越大,该城市群愈加趋向于单中心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系数越小,其内部愈加趋向于多中心结构。这意味着,就现阶段而言,多中心化更加有利于其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得到了很好的佐证。
“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其含义外延远小于“创新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于2010年,在2020年走上发展高速,渗透率在前期缓慢增长。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发展不仅仅需要中心城市发挥集聚效应,在高密度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理论研究创新,还需要次中心地区在低密度空间尺度上进行创新性的实操验证。
恰如长三角城市群,绝对中心(上海)作为中国高校教育的高地,借助于软件和算法开发方面的人才优势,成为该区域的“创新大脑”。电池、电机以及智能驾驶技术,处于安全考虑,电池研发无法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区域研发,电机发展也需要大型器械和实验室。城市群绝对中心的高地价无法承受电机研发的租地压力,而副中心地区地租优势可以分散压力。故新能源汽车作为大型工业技术与新兴智能技术的结合产物,需要多部门、多产业协作,还需要其他副中心地区分散中心地区的高集中压力。
(二)稳健性检验。如表2所示,首先,剔除三大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和深圳,这四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较好,故剔除样本重新估计,结果见列(1)。其次,剔除中心数量为0的城市样本重新估计,结果见列(2)。然后,2020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进而影响创新能力,故而剔除重新估计,如列(3)所示,显著性明显增强。最后,加入年份虚拟变量,结果见列(4)。空间结构均对创新能力呈现显著正向影响,与前文中的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研究结论稳健。(表2)
四、结论及启示
多中心化更加有利于其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其发展既需要绝对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吸引智能驾驶技术的软件和算法开发人才,又离不开次中心地区经济的地价以建设大型器械和实验室,研究电池和电机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和大型工业制品的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早已脱离材料堆砌的早期工业发展模式,故而绝对中心和次中心的多地区多部门协作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
建立产学研联盟: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专业实验室和高校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通过联盟,可以加速技术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加强人才稳定和技术积累,由于珠三角人口流动性大,通过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稳定关键技术人才。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和扩建公路、铁路和城际交通网络,确保成都和重庆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高效连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应强化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建设区域创新协同平台,促进内部信息、技术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尤其是促进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调整和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结构,确保低值地区不仅仅是简单的组装基地,而是能够参与到诸如电池、电机的研发和制造中。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勇清,颜泉润.促进还是抑制:新能源车企被动型异地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4(03).
[2]金永花.新发展机遇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经济纵横,2022(01).
[3]刘建华,马瑞俊迪,姜照华.基于“结构-动力-绩效”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9).
[4]黄幸婷,杨煜.创新驱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组合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10).
[5]张晓卯.技术赋能整体性治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优化与整合——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监测平台”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5).
[6]杨宏昌,戴宏伟.“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03).
[7]赵菲菲,钱帅,向堃,等.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对大气污染的减排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3.36(10).
[8]曾鹏,曾怒娇,唐婷婷.城市规模因素影响下的中国港口经济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23.43(08).
[9]李会琴,罗玉杰,侯林春.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23.43(08).
[10]邓慧慧,刘宇佳,王强.中国数字技术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研究——兼论网络型城市群建设[J].中国工业经济,2022(09).
[11]王媛,刘诗瑶.新设高铁站推动了非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分散化吗——基于微观地理数据的经验证据[J].中国经济问题,2022(06).
[12]杨星琪,黄海军.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22.22(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