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
第749期 作者:□文/孙蓉蓉1 李 南1,2 王筑城1 时间:2025/3/17 16:33:44 浏览:6次
  [提要] 随着港城关系的不断演变,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发展问题凸显,阻碍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理论与复杂性理论等视角,探究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演化特征与现代化发展阻滞机理,以期为优化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演化经济地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港城阻滞机理、测度与港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23BJY044)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6日
沿海港口城市自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1世纪后主要承载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阻。为了加快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结合相关理论深入剖析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演化规律,探究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发展阻滞机理。
一、演化经济地理学概述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通常注重静态均衡分析,但这种分析视角无力解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知识、技术创新等带来的差异化现象。演化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关注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演变和分布的学科,借鉴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思想,能够解释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探讨了地理空间中的经济行为和结构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适应环境和相互作用而变化的,强调了经济体系在地理空间中演变和创新的动态、非均衡发展过程。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呈现出新产业不断进入、旧产业逐渐退出的产业演替过程。惯例、新奇和选择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区域产业演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惯例是演化的路径,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选择主要来源于市场竞争。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理论和复杂性理论,这三大理论共同阐释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构成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要促进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本上是要实现沿海港口城市新旧产业的动态转换。为了深入剖析沿海港口城市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阻滞机理和差异化现象,试图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揭示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的演化规律,以期为构建沿海港口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演化
(一)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演化的广义达尔文特征。广义达尔文主义强调了自然选择的原则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涉及多样性、选择性和保留性等基本概念。达尔文主义指出自然界的动态演进过程表现为遗传、变异和选择。
1、遗传。在生物学中,遗传指的是特征、性状或信息通过代际间的传递和复制,保留并传播给后代的过程。遗传是演化的基础,沿海港口城市因港口资源禀赋发展了临港产业集群,在港口产业的演化路径下,依赖港口的沿海城市产业发展基因得以遗传和保留。但这种遗传特征在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演化过程中,往往促使其驶入恶性的演化轨道。遗传机制会使经济组织保留其某一历史阶段的特性,这种保留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而难以改变。比如,部分沿海港口城市早期因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而难以寻求创新,阻碍了港口城市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变异。变异是指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随机或非随机变化,这种变异可能来源于外部环境。相应的,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也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变异行为,比如外部经济环境引起港口和城市功能的失衡会导致港口城市产业结构发生改变。长期来看,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因遗传特性所表现的同质性不利于其创新发展。此时,经济组织的变异特性则为产业演进提供了新的可能。具体的,沿海港口城市可以通过引入新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等实现产业的变异过程。
3、选择。生物学中自然选择指的是物种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特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对于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而言,效率低下、存在负反馈效应的产业会被市场淘汰,附加值高的产业则会被继续繁殖下去。因此,沿海港口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结合港口城市发展特征和整体经济结构的适应过程,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性地进行技术创新或变革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循环过程。在区域产业演化过程中,路径依赖使得一旦选择某特定的路径,后续决策和投资就会偏向这条路径,形成循环累积效应。同时,由于早期选择会形成正反馈机制,使得一些选择变得更有利,而其他选择变得不太可能,这一历史惯性使得未来决策的转变变得尤为困难。结合Martin的路径依赖模型,参考相关文献,可以将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循环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路径创造阶段。在这一阶段,初始条件、小的机遇或偶然事件都会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沿海港口城市而言,地理位置优越和天然良港的选择,使这些城市成为早期贸易和交流的中心。初期的贸易活动使得围绕港口的经济活动逐步扩大,此时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发展面临多种路径选择,属于创新活跃阶段。一旦某种必然或者偶然性事件发生,港口产业发展就会出现机会窗口,此时产业结构将会初具形态。
2、路径发展阶段。当沿海城市港口产业发展出现了某种产业的决策胜出,就会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该产业,从而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早期港口城市产业因特有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经济环境形成了依赖港口制造业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速。港口规模经济的增长效应又会进一步发挥正反馈作用,促使港口制造业关联产业集群的创生发展进而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网络。此时,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和技术外溢会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使得路径发展进一步得到巩固。
3、路径锁定(路径创新)阶段。随着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既有路径的不断深化,产业系统内部资源不断向港口制造业倾斜,路径依赖逐步强化。接下来,产业发展可能会面临两种方向:一种是在政府引导的作用下,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通过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多样化发展等不断适应环境,沿海港口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路径创新,这一结果会进一步促进路径创造和路径发展过程。另一种是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沿海港口城市转变原有产业发展路径面临高成本和高风险,使得偏离既定路径变得困难且昂贵,创新受到抑制,进而形成低端产业锁定的困境。这一路径锁定抑制了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路径创造过程。
(三)沿海港口城市产业系统复杂性演化。复杂性理论倡导将具有多个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组织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以港口城市为节点,各个城市产业集群通过知识和技术溢出,形成密切的网络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关联网络系统,其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自组织与自适应的特征。
1、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复杂系统并不与外界完全隔离,而是存在持续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且无明确的边界,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在沿海港口城市产业关联网络系统中,港口发展使得临港产业与关联产业集聚,形成临港产业和关联产业集群,促进了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而城市经济繁荣反过来又会影响港口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沿海港口城市产业相关活动也会产生负外部性,如港口重化工业发展会对沿海港口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非线性。在复杂系统中,非线性指的是个体或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为有序和无序交织的复杂现象。它意味着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增强或抑制的。与此同时,反馈回路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系统行为复杂化,这些反馈回路可能是正向的(增强变化),也可能是负向的(抵制变化),因此演化结果并不总是可预测。
3、自组织和自适应。沿海港口城市产业系统展示出自组织的能力,即无需外部干预,系统内部的个体或组织能够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这一特征来源于系统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产业系统的自发秩序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同尺度上适应变化的环境。自适应指的是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结构和行为以提高适应性,这是因为系统具有学习和进化的能力。港口产业在接受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后,依赖于反馈响应机制,能够通过产业关联网络不断进行调整以优化其经济行为,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或逐步改进。
三、沿海港口城市产业体系优化路径
(一)鼓励产业创新变异,实现产业路径创造。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了实现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路径创造,可以寻求产业发展的创新变异,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支持现有优势产业技术升级。依靠港口,沿海城市多拥有强大的航运、物流和制造业基础。考虑通过技术创新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提升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比如,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进而达到促进优质基因创新变异的效果。另一方面,引入和培育新兴产业。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新产业引进能够促进沿海港口城市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也能够提升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增加沿海港口城市产业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沿海港口城市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同时,引入新产业应考虑与现有产业的关联和协同效应。例如,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可以与传统港口运输、仓储等产业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和协同发展。
(二)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打破产业路径锁定。根据复杂性理论,港口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沿海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港口转型升级,能够带动沿海城市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打破低端产业的路径锁定问题。首先,沿海港口城市应及时转变港口发展模式。通过改变依赖港口发展传统重工业的产业路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促使港口转型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其次,建议积极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港口作业的智能化发展。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立体化、透明化的港口管理平台,实现对港口物流各环节的监控和优化,确保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高效对接。再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港口。比如,加大推广使用岸电技术,减少船舶停泊期间的碳排放;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妥善处理船舶和港口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废物。通过打造绿色港口,为沿海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生态保障。最后,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港口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三)把握港口资源条件,助推港产耦合发展。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港口作为沿海城市产业系统演化的初始条件,对产业演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沿海港口城市应合理把握港口资源条件,促进港口与城市产业的耦合发展。首先,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多元化的物流体系。港口通常具有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这为打造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提供了基础。基于此,可以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城市航运网络布局,扩大内陆联接能力,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其次,依托深水港湾优势,沿海城市可以发展深海产业和海洋经济。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最后,发挥沿海港口城市的综合区位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产业。依托港口的吞吐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发展滨海旅游、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同时,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苏州城市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贺灿飞,李伟.区域高质量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J].区域经济评论,2022(02).
[2]李伟,贺灿飞.经济发展阶段、要素条件变化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后发国家视角[J].地理科学,2024.44(06).
[3]李南,杨翼.临港企业的技术变迁机制: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析[J].热带地理,2023.43(09).
[4]殷翔宇,宗会明,曲明辉,等.我国沿海港口港城关系协同发展与驱动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23.38(01).
[5]宋关东,唐承丽,周国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2023(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32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