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TFP影响研究
第749期 作者:□文/曾 洁 时间:2025/3/17 16:35:53 浏览:5次
  [提要] 以湖南省2012~2021年14个市州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纳入控制变量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进行讨论。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在直接影响效应,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还有待加强,且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之间长期来看存在双向正影响关系,并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影响农业规模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较强的间接促进作用,但农业专业化的影响效应还不显著。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TFP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项目编号:XSP22YBC585)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7日
引言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农业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为此,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其中就包括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2017年农业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在政策上肯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党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可见,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生产质量提升和效率改善的政策重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农业产业链,通过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中间要素服务,以便利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大量文献分别从宏观产业视角、中观行业视角、微观农户视角研究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效应问题。此外,还有文献提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是单一的线性促进作用,两者间存在以人地比例和农村人力资本等资源禀赋为门槛的非线性的动态关系,并主要通过规模效应与专业化效应两条路径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已有研究聚焦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TFP的单向影响效应、制约因素及作用路径等方面,并未对变量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及动态变动规律进行探讨,且较少有文献涉及省际层面的讨论。因此,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TFP的关系,这对于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TFP关联机制
一方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TFP的提升。首先,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催生了专业服务组织,农户将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环节外包给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更具比较优势的专业服务组织,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户在不受农村人力资本约束的条件下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农业TFP的提升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迂回,而更加迂回的生产必会要求更加专业化的劳动力和资本,分工的深化将推动农业生产者将更多服务环节进行外部化,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势必要求农业产业采用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这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壮大农村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一)模型构建。本文定量分析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TFP的关系,引入兼具时序和面板数据的PVAR模型,进行系统GMM估计,从而消除内生性问题,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yit=α0+■αijyi,t-j+γi+θt+εit (1)
式中,i表示湖南省各市州,t表示年份,p表示滞后阶数,yit表示内生变量的列向量,α0是截距常系数向量,αij是各变量的系数矩阵,γi是固定效应向量,θt代表时间效应向量,εit是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12~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专业化和农业规模化4个相关的内生变量,各变量定义及描述性分析详见表1。为保持结果稳健可靠,后续在实证分析中将所有变量取对数。所有数据均依据相应年份《湖南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对于缺失的数据,笔者通过查阅湖南省各市州地方年鉴进行完善,仍无法获取的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补齐。(表1,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测算时,选取2011年为基期的第一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万人)、用电量(万千瓦时)、灌溉面积(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亿元)分别作为投入指标;选取2011年为基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为规避伪回归问题,本文在模型估计前先对所有变量采用LLC和IPS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P值大小,一阶差分处理之后的所有变量d(lnagriserv)、d(lntfp)、d(lnsca)和d(lnpro)在1%水平上是平稳的。因此,应引进差分变量对PVAR模型进行估计。(表2)
(二)P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选择。根据AIC、BIC、HQIC准则的最小值选择P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表3的检验结果显示,最优滞后阶数应为1阶。由于PVAR模型对单个参数的解释困难,因此本文后续主要观察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分解的结果。(表3)
(三)面板Granger因果分析。为考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可在PVAR框架下对这4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从表4可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只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目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未对农业经营者选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弱化,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降低了使用生产性服务业的意愿和能力。(2)农业规模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农业规模化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研究期内,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通过农业规模化间接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3)农业专业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进一步确定变量间的长期动态交互效应,本文对4个主要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经过200次蒙特卡洛模拟,得到16期的脉冲响应图。(图1)
结合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情况,可以看到:(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在受到自身冲击时当期达到正向最大值,随后保持持续正向响应直至衰减为0,说明这两个变量均存在自身加强机制,但随着时间推移加强机制逐渐减弱。(2)在直接影响方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受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后出现负响应,并逐渐减弱,到第2期后维持较稳定的微弱正响应。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仍受到人地规模、农村人力资本等资源禀赋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先负后正的“U”型变化。(3)在间接影响方面,基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农业规模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条路径,在观察期内表现出逐渐弱化的持续正响应。(4)农业规模化与农业专业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负响应后,均表现为持续的弱正响应。
(五)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可考察结构冲击项对内生变量波动的贡献度。对样本进行200次蒙特卡洛模拟的方差分解,分析期数设为5期,以检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与农业专业化之间的变动关系,模型运行结果如表5所示。(表5)
各变量方差贡献率到第5期逐渐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以自身的影响为主,贡献率均超过70%左右。(2)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直接影响较大,占10.7%,间接影响由农业规模化主导,其贡献率先增后减,从第1期的0上升到第3期的12.3%,而后在第5期降至8%。(3)针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其贡献较大,占28.6%,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的贡献较小,均只占0.8%。(4)针对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这两个变量主要受自身影响外,均受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较大的影响,分别占13.8%和11.2%。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通过对湖南省14个市州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考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互动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四者间的影响机理和互动规律存在以下特征:(1)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受到自身的冲击时,均产生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2)研究期内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在直接影响效应,但这种促进作用还有待加强,且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3)研究期内湖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规模化、农业专业化之间存在双向正影响关系,并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影响农业规模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较强的间接促进作用,但农业专业化的影响效应还不显著。在未来发展中,需着力关注、优化、利用这些因素的积极效用。
(二)建议。基于以上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努力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利用变量存在自身发展惯性的特征,以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为基础,发展适配当地特色产业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并进一步改善人地比例、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门槛变量,合理引导地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强力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另一方面利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背景,倒逼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不同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助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两端共同发力,进而构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2、通过提升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专业化水平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引导农业用地和农业专业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获取较高的规模效率,以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挖掘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逐步凝练并稳定专业化发展方向,促进对农业产出的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着力提升“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与层次,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郝一帆,王征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农业高质量增长吗?[J].人文杂志,2019(05).
[2]庄丽娟.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450户荔枝生产者的调查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
[3]韩坚,尹国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J].学术交流,2006(11).
[4]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外溢效应与条件研究[J].南方经济,2013(05).
[5]Alston,J.M.,A.Andersen,J.S.James,P.G.Pardey.Persistence pays:U.S.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benefits from public R&D spending[R].New York:Springer,2011.
[6]Martin E.Adams,Vincent Ashworth,Philip Lawrence Raikes.Agricultural supporting services for land reform[J].The land and agriculture policy centure,2011(05).
[7]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5).
[8]尹雷,沈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02).
[9]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
[10]项升,李豫新,江激宇.藏粮于技:基层农技推广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85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23(04).
[11]陈超,李寅秋,廖西元.水稻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率效应分析——基于江苏省三县的面板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02).
[12]孙顶强,卢宇桐,田旭.生产性服务对中国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吉、浙、湘、川4省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08).
[13]杨思雨,蔡海龙.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以早稻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11).
[14]秦天,彭珏,邓宗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现代经济探讨,2017(12).
[15]顾晟景,周宏.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03).
[16]苏昕,刘昊龙.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合作经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7(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