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
第749期 作者:□文/高习文 时间:2025/3/17 16:38:11 浏览:19次 |
[提要] 本文在介绍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绿色科技要素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型。同时,通过荒地面积、固碳效果、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等观测点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最后,根据各观测点实际数据,对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进行计算及分析,并对今后的政策及科技投入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陕北地区;生态文明;荒漠化;绿色科技要素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9日
引言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遵循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但是,如何衡量生态文明的建设效果一直缺少统一的计算方法。研究人员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陈加友、李鲜基于Super-SBM和GML指数测算了我国30个省(区、市)2010~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重差分法及其扩展的空间形式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作为一项试验,考察其政策效果及溢出效应。李治国、杨雅涵运用SBM模型结合曼奎斯特指数测算2004~2019年黄河流域65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黄河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赵煜、张妞妞立足于生态经济系统,在构建涵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三个维度的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非线性加权评价函数和坎蒂雷赋权法对2012~2021年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进行测算。庞瑞芝、丁明磊根据1995~2016年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偏低的事实,分析我国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王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从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性论证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从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分析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核心动能。朱雅锡、张建平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20年的数据,采用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绿色金融和乡村生态文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两者关系。尹传斌、蒋奇杰采用基于SBM模型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进行分析。付洪良、周建华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9年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GTFP测算方法,检验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GTFP的影响。王玉爽、钟茂初基于设立的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中国26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制。陈浩等从各类绿色要素市场的发展现状、衔接基础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需从加强政策衔接、产品互认、建设统一交易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协调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多围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展开,所采用的模型多基于SBM模型。对生态文明建设全要素模型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如何整体观测和评价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尚缺少一种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动态和客观的指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模型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自然观,懂得人类的行为不应背离自然法则,而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中国正在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直至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是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可以看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指生态环境,它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的优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第二个方面是社会需要有充足的生态产品、发达的循环经济和充裕的物质财富;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民普遍具有生态道德文明。
基于此,笔者提出生态文明应由“生态环境” “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这三个层面组成。三个层面可以由不同的观测点,如恩格尔系数、居民可支配收入、荒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观测。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达到社会和谐及全民共同富裕,因此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和谐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构建生态文明,需要的绿色科技要素包括:绿色政策、绿色科技投入、绿色专利政策、绿色人才管理政策和绿色科技推广政策,它们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绿色科技要素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模型可以表示为图1。(图1)
由图1所示模型,本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如式(1)所示:
C=α1×(1-C1)+α2×C2+α3×C3+α4×C4+α5×C5 (1)
其中,C1为恩格尔系数,C2为GDP归一化值,C3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归一化值,C4为林木覆盖率,C5为固碳量归一化值。α1~α5为0~1的系数,且■αi=1。C2、C3和C5归一化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C2=■C3=■C5=■ (2)
其中,GDP为实际GDP值,max(GDP)为同等地区最大GDP,min(GDP)为同等地区最小GDP。disin为居民可支配收入,max(disin)为同期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大值,min(disin)为同期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小值。Car为固碳值,size为面积,max_C_S为单位面积理论固碳上限。实际计算时,根据各个观测点对生态文明的影响可以取为α1=0.3;α2=0.1;α3=0.1;α4=0.3;α5=0.2。可以发现,本文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是与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比较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由于GDP值与所研究地区的面积、人口数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为了使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具有较好的比较性,因此本文给出如下同类地区定义:“同类地区指某类地区中的任一实际地区的面积、人口和年降水量与该类地区的面积、人口和年降水量的数学期望值偏差在15%之内”。
从概率论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同类地区中各个地区的面积、人口和年降水量符合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中,σ代表标准差,μ代表数学期望(均值)。统计学中的3σ原则指出,实际数值分布在(μ-σ,μ+σ)中的概率为0.6826,数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为0.9544,数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为0.9974。本文取标准差为5%,因此同类地区偏差定为15%时,统计数据即可涵盖99.74%的可对比数据。
二、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及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析
(一)陕北地理特征。陕北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春秋干燥少雨、夏季炎热。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多样性和脆弱性。按照地貌、土壤和植被等状况,陕北地区划分为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三个类型区。在陕北各区域中,风沙区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防控风沙区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有效保护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环境。特别是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是陕北风沙区治理的重中之重。笔者以毛乌素沙漠治理为例,详细介绍陕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二)绿色科技在毛乌素沙漠治理中的应用成效。针对土地地质问题,国家林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要求,在探析土地沙化原因和调查沙化土地底数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毛乌素沙化土地治理进行了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国家及陕西省政府根据毛乌素沙化土地现状,社会经济及自然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绿色防沙治沙措施,针对低产田,运用农林水相结合,综合规划,配套实施,建立完善的井、渠、田、林、路、电、排、技八配套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绿色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市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林草覆盖率由1%以下提高至30%以上,陕西荒漠边界向北后退了400多公里。
(三)绿色科技在陕北荒漠化治理中的应用成效。目前,陕北地区通过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重点流域治理为政策抓手改善生态环境。在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的区域,陕北地区进行了退耕还林(草)作业。陕北在执行退耕还林(草)政策时,注重植物科技的应用。有计划地引进了乔木林、灌木林和人工苜蓿草地,发展畜牧和旅游观光。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省三北地区林地面积由1977年的221.8万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590.24万公顷,乔木林面积由143.4万公顷增加到286.13万公顷,灌木林面积由61.7万公顷增加到154.32万公顷,经济林面积由12.6万公顷提高到26.66万公顷,乔木林蓄积量由27.4m3·hm-2提高到31.3m3·hm-2,森林覆盖率由12.9%提高到34.98%。
规模化的防护林建设推动了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1978年陕西森林覆盖率约为21.7%,1979~1985年随着一期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结束,森林覆盖率提升为22.9%,二期工程1986~1995年森林覆盖率升至28.7%,三期工程1996~2000年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55%,四期工程2001~2010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4%,五期工程2011~2020年地方森林覆盖率为43.1%。(表1)
(四)绿色科技带来的经济效果。绿色科技改变了陕北地区生态面貌,风沙减少提高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表2)
各时期陕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如表3所示。(表3)
陕北地区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荒漠化面积的减少,壮大林草业产业,间接带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陕北地区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陕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当地贫困人数不断减少。这一点也可以从2000年到2020年延安市和榆林市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下降的态势中得到反映。(表4)
(五)生态文明指数分析。根据上述统计及分析,可由式(1)和式(2)计算出陕北生态文明指数,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2000~2010年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出现明显提升,这与2010年陕北生态环境获得根本性好转,居民收入因此大幅提高的情况相吻合。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又出现小幅回落,主要是因为2010年开始,全国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出现大幅提高,陕北地区的增长幅度和全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也从侧面表明,本文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是动态比较地反映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而非单一的非比较值。这与前文所述陕西省榆林市在2020年又下发《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的背景也相吻合。(表5)
三、思考与展望
(一)已有建设效果总结。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来看,绿色科技要素在对荒漠化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逆转了陕北荒漠化趋势,毛乌素沙漠趋向于消失。在陕北地区生态治理中,综合运用选种、育草、育林、科学治沙、水资源治理与保护等最新科技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以退耕还林和荒漠化治理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总结为图2所示模型。可以发现,目前的科技要素覆盖还不够全面,工业、服务业的绿色科技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图2)
(二)绿色科技要素发展展望。过去的二十年,在综合利用国家各级政策和大规模科技投入的情况下,陕北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但目前的绿色科技要素所产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距陕北今后15~30年要达成的“双碳”目标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1)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还需进一步明确,特别应注意涵盖和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原料使用。(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科技成果和绿色专利还需要加大投入和注意产出效率。(3)能源的增产要以新能源为主要方向,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动新能源发展,如风能和太阳能,建立陕北光伏发电实验基地和风能发电试验基地,减少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逐步提升工业发展中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推进绿色工业化的发展,努力实现陕北地区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加友,李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04).
[2]李治国,杨雅涵.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绿色发展——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甘肃科学学报,2022.34(05).
[3]赵煜,张妞妞.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探析[J/OL].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03-15.
[4]庞瑞芝,丁明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04).
[5]王娅.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科技要素[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03).
[6]朱雅锡,张建平.绿色金融能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吗?[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5).
[7]尹传斌,蒋奇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下的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03).
[8]付洪良,周建华.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浙江的经验证据[J].天津农业科学,2021.27(09).
[9]王玉爽,钟茂初.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43(09).
[10]陈浩,高瑞,雷舒然.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要素市场衔接协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海南金融,2023(11).
[11]赵爱霞,左路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意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5).
[12]钱正元.基于整体性视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4.
[13]樊华.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陕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4]王淮亮,高永,姜海荣,等.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回顾[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01).
[15]张继贤,邸醒民,王淑湘.沙坡头地区防护体系建立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的特点[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08(03).
[16]安黎,沈镭,钟帅,等.陕北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多尺度协同与权衡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2023.21(02).
[17]梁严冰.近代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J].榆林学院学报,2012.22(02).
[18]刘煦.黄明华,雷文韬.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3).
[19]沈蕾.陕北县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21(32).
[20]晏健钧,付小龙,郝芷仪,等.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与问题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21.49(01).
[21]高青.陕北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1.11(11).
[22]杨梅焕.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机制与植物的耐胁迫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