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沈阳工业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
第749期 作者:□文/丁 燕 柳 叶 时间:2025/3/17 16:40:07 浏览:15次 |
[提要] 沈阳作为辽宁省内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承载着沈阳人民对工业进步的执著追求,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对沈阳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有助推作用。随着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沈阳市着力推进实施“文化+”工程,推动实现文化强市建设新突破。本文通过阐释沈阳工业文化在凝聚市民向心力、激发人才驱动力及提高城市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沈阳工业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激活沈阳工业物质、制度、精神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沈阳工业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工业文化教育资源、拓展文化宣传渠道等方面寻找对策,以期“以文化人”实现沈阳工业文化赋能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沈阳工业文化;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6日
文化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城市必然有着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定义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沈阳是中国工业名城,沈阳工业文化是在沈阳工业历史发展过程积淀下来的观念与行为特征的凝聚,包括工业遗产、工业制度、工匠精神等。这些既有中国工业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沈阳地域特色,在推进沈阳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当前,沈阳工业文化在赋能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困境。本文将针对现实困境提出相应对策,以工业文化推进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沈阳工业文化对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以沈阳工业文化凝聚市民向心力。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沈阳工业文化作为沈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塑造认同的功能。这种认同建立于沈阳人民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记忆、对沈阳工业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沈阳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之上。市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以市民认同感激发市民向心力,以文化认同带动政治认同,能有效凝聚共识,促进市民参与沈阳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推动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以沈阳工业文化激发人才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2024年3月,沈阳市发布“兴沈英才计划”,持续加大沈阳市高技能人才招引、培养、服务力度,扎实推进沈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沈阳工业文化是重要的人才培养资源,能够发挥以文化人的有效作用,教化、熏陶和塑造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沈阳工业文化展示出沈阳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崇尚工匠精神、弘扬创新精神的氛围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沈阳,以人才引领驱动,助力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以沈阳工业文化提高城市影响力。沈阳工业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是沈阳的“金字招牌”之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文化交流和城市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此为抓手,挖掘突出文化特色,放大文化优势,突出沈阳工业文化潜力,塑造沈阳工业文化品牌,展示沈阳的工业风貌和文化内涵,既能够吸引更多投资流入,拓展沈阳“朋友圈”,提升城市竞争力,又能助推文化旅游业发展,吸引“八方来客”,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沈阳工业文化赋能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乘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风,沈阳政府积极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沈阳劳模园、隆重表彰“盛京大工匠”、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出工业文化旅游线路等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但沈阳工业文化在赋能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以下困境:
(一)工业物质文化统筹规划不足。首先,从形式来说,沈阳工业物质文化的保护规划与布局较为零散,各类工业物质文化之间的保护呈碎片化割裂状态。其次,从内容来说,对沈阳工业物质文化的规划重点仅停留在表面,较少深入“文化”本身挖掘其内涵。最后,从主体来说,市民较少参与城市工业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二)工业精神文化融入大众欠佳。首先,对沈阳城市工匠先进事迹的报道缺乏立体,缺乏“地气”。其次,缺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工业精神”内涵,未能较好融合文化、艺术与市民生活。最后,把“工匠精神”看作是工业领域的代表精神,尚未领悟其在社会风尚营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工业制度文化激励引导不足。首先,公众参与工业政策制定及落实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公众参与效果不佳。其次,对沈阳工业企业的优秀管理案例宣传略有不足,优秀企业管理制度未得到推广。最后,对工业企业文化引导欠缺,推动工业企业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足。
(四)引入高校教育方式方法欠佳。沈阳工业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并不充分,未能完全实现工业文化育人效果。第一,高校课程设置偏重于应用型专业知识传授,忽略了沈阳工业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融入,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科德育三者之间融合不佳。第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高校工科课程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充分发挥工科院校教育在工业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五)工业文化形象创意宣传欠佳。首先,沈阳工业文化宣传形式较为单薄,当前新媒体平台相关内容“热度”不高。其次,缺乏文旅结合创新性规划,只是简单地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旅游景点,未能深度融合教育、体验、娱乐等多重价值。最后,工业文化宣传物质载体的新颖性和创意性略有不足,品牌形象塑造不够完善。
三、沈阳工业文化赋能沈阳城市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盘活城市“沉睡资源”,统筹规划城市“人” “文”。工业物质文化是城市的“沉睡资源”,要盘活“沉睡资源”:一是要着眼长远系统规划。组织专家对沈阳地区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先谋而后动”实现因地制宜重塑、再造。二是要寓保护于利用之中。鼓励利用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资源,充分挖掘工业物质文化背后的故事,“用心用情用功”打造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以“工业文化情怀”培育工业旅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活化利用水平。三是要全民参与“全力”以赴。沈阳工业文化场所建设应体现沈阳市民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规划时要多倾听民意,吸纳民智,满足市民对高品质工业文化生活的期待,鼓励其参与到沈阳工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之中。
(二)构建城市“精神家园”,营造“工匠” “劳模”风气。沈阳不缺乏城市工匠,缺乏的是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一是要让“工匠故事”抵达人心。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挖掘一批在沈阳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一手”事迹,让典型立得住、信得过、靠得牢,只有这样,工匠故事才能彰显强大生命力,才能发挥典型榜样的感召示范,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 “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积极氛围。二是要聚文艺之力,彰工业精神。工业文学是工业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要鼓励市民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工业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展现工人阶级的特有精神,打造工业文艺时代强音。三是要以工匠精神,引领城市精神。事实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超越了工人群体,延伸到了更广泛的行业,体现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沈阳要打赢新时代的“辽沈战役”需要每个市民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使其成为沈阳的“精神名片”。
(三)发挥“制度宝藏”优势,推进工业企业振兴。发挥“制度宝藏”优势,实现“以文化人”,先要以人为本。政府工业管理部门要在线下线上公开工业管理政策法律规范、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方法,并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了解市民的需求与关切,及时发声回应和解决市民关注的问题,精准服务市民,加大政策扶持。沈阳市落实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既需要政策落地,也需要企业发力。一是要激发全市工业企业创新活力。北方重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等都是沈阳重要工业企业,应全面整合其经营管理的经验,对典型案例、优秀经验进行报道和表彰,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以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工业企业发展。二是要发挥企业文化“软魅力”。企业内部要注重以文“化”人,使企业价值理念、创新精神等印刻在人才脑海中、溶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做大做优做强沈阳企业,引领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
(四)丰富高校教育形式,推进“兴沈”人才培养。要积极开展高校课程改革,一方面增设有关沈阳工业文化的专业课程,如工业历史、工业设计、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等,以提高学生对沈阳工业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中融入沈阳工业文化的元素,例如在历史课程中介绍沈阳工业的发展历程;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选取沈阳工业领域的模范,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从内心深处尊崇“大国工匠”,实现坚持专业与德育深度融合。要联动政府、高校、企业,合力搭建工业文化教育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齐抓共管、协同育人,从而做好这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兴沈”高素质卓越工业人才。
(五)拓展文化宣传渠道,塑造全新工业形象。多元媒介能够助推沈阳工业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一是要巧用数字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沈阳工业文化相关短视频征选活动,引导大众走进沈阳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开通博物馆、创意园区“云游”直播服务,相聚“云”端共同领略工业遗产魅力、倾听工业文化故事;借助新兴科技,打造与现实时空相平行的媒介时空,全景直观生动反映沈阳工业文化发展历程。二是要实现高品质文旅融合。要紧跟文化与旅游产业最新营销步伐,对当前文旅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改变单一旅游常态,打造新一代旅游模式,促进工业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合发展。如,打造“体验式旅游”,使游客“沉浸式”感受沈阳工业发展历程;拓展“研学旅游”,实现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以此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建设。三是要打造文创品牌。沈阳工业文化中有许多极具情怀的素材,这应成为“沈字号”工业文创产品的创意元素,如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由来、工人们印着“奖”字的搪瓷茶缸、沈阳汽车制造厂泛黄的“粮票”、车间铝饭盒等,以此为创作源头生产出沈阳制造的文创产品,兼具实用、审美和收藏价值,使原本机械的工业产品生动化、单薄的工业文化故事立体化,并由此形成品牌效应,以文促创、以创彰文,为工业文化形象塑造注入新活力。
工业是辽宁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工业对于辽宁、对于沈阳的发展举足轻重。而工业文化是工业发展的倍增剂和灵魂。建设工业强市,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两者缺一不可。沈阳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对沈阳城市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各个部门整体规划,着眼长远,协同布局,探索出一条属于沈阳工业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传承和弘扬好沈阳工业文化的同时,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展示沈阳工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沈阳、向往沈阳、扎根沈阳。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miit.gov.cn,2017-01-06.
[2]韩冰,胡红雨.“兴沈英才计划”:着力构建人才与城市彼此赋能互相成就的良好生态[N].沈阳日报,2024-04-10(0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