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北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困境及对策 |
第750期 作者:□文/马银超 时间:2025/4/1 17:04:44 浏览:17次 |
[提要] 笔者在走访调研北新社区后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中,依然面临社区居民知晓度不够高、服务签约意愿不够强烈、家庭医生服务不够到位和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困境。对此,提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力度、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形式、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和加大对家庭医生服务投入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服务困境;平安建设
基金项目: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平安四川建设研究”(编号:FZFK24-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6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可以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模式,家庭医生服务不仅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和解决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从而也能促进我国的平安建设。笔者结合调查访谈对成都市北新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现状进行总结,探究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完善该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北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
北新社区成立于2020年,辖区面积0.96平方公里,居民13,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21.2%。从社区卫计委获悉,为推进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该社区自2018年起积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计划让大部分居家老年人能在家中享受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同时通过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多路径推动医养结合纵深发展。
(一)调查访谈过程。为更直观深入了解该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在梳理文献及查阅资料后,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从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三个方面展开。调查过程中共发放1,000份问卷,对象为年满18岁以上居民,最终回收967份问卷,回收的问卷中有13份为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6.7%,问卷有效率为95.4%。调查中,男性占比54.2%;60岁以上老人占比26.7%;自认为健康状况一般及不太健康的占比分别为12.2%和5.4%;慢性病患者占比13.6%,类型以主要病种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肠胃炎居多。同时,笔者与2名社区医院工作人员和5名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服务模式、人员结构和现存困难等方面。
(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现状
1、家庭医生签约率。调查得知,北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已覆盖67%的社区居民,该社区开展家庭医生服务以来,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率约18%,2020年签约率约37%,2021年签约率约46%,2022年签约率约52%。由此可以看出,该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已逐渐普及,并且有一定的宣传效果,也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签约率逐年上升说明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家庭医生签约率的政策要求是2035年签约率达到75%以上,因此该社区目前与这一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家庭医生服务形式。目前该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提供年度健康评估,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机会;(2)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的健康记录并提醒他们定期复查,家庭医生会定期回访慢性病患者,了解他们近期的身体状况;(3)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大讲座、基本医疗常识宣传会等活动;(4)为0~6周岁的幼儿提供疫苗接种服务;(5)为35岁及以上的妇女提供免费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服务;(6)与养老机构合作,社区内大部分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7)关注计划生育家庭,为孕妇提供保健护理;(8)为居民提供基层首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优先在社区医院进行就诊和治疗,再根据需要转诊患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基层首诊的占比为67%。该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形式虽然较为丰富,但宣传模式多集中于线下宣传,如悬挂横幅、派发宣传单、举办健康讲座宣传等,导致宣传范围不够广泛、宣传内容没有针对性,居民无法知晓服务类型和相关福利。另外,该社区的部分家庭医生服务形式没有得到政策支持,也难以在居民中普及,例如家庭医生首诊、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分流和提高医疗效率,但由于居民的不了解致使制度难以实施。同时,由于该社区提供了多样的家庭医生服务,无论是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流程,还是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目前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人力及资源有限。
二、北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困境
(一)居民知晓度不够高。根据问卷数据分析,北新社区居民听说过家庭医生服务的占比为73.3%,但对于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形式非常了解的居民只有24.3%,一般了解的占比为55.4%,基本不了解的占比为20.3%。家庭医生承担多项综合服务,如预防保健、常见疾病和病症的治疗和转诊、病人的后续康复、慢性病的治疗和保健。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形式的不了解导致家庭医生签约率不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访谈中了解到,北新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工作大多是由社区宣传部门或一些志愿者负责,宣传力度和效率不高,并且相关宣传部门也并未形成宣传合力,这是居民知晓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签约意愿不够强烈。根据问卷结果,社区居民有58%签约了家庭医生,仍有超过40%的居民未签约,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不了解家庭医生服务政策、认为有医院不需要再签约家庭医生、签约优惠政策不多没必要签约家庭医生等。在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的访谈中还了解到,不愿意签约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只是上门类似测血压一些简单工作,对他们的帮助并不大;或因家庭医生无法满足上门做B超或心电图而拒绝签约;还有的认为家庭医生服务首先针对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患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和计划生育家庭等,其次再逐渐面向一般人群,所以大部分中青年人认为不需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少部分居民表示,家庭医生服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政策,还需要多了解后再进行家庭医生服务。
(三)家庭医生服务不够到位。部分社区居民表示,家庭医生签约后,并未做到签约时所承诺给居民的服务。还有个别居民表示,虽然自己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但并没真正了解家庭医生是什么,自己享有什么样的权益,能够得到哪些具体帮助。在同社区医务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居民觉得签约了家庭医生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是因为某些服务不是每一次都针对所有居民,例如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针对35~65岁的女性,每年的常规体检是针对老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还有一些老年人独自在家,也不会用手机或上网,大部分这样的老年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肯定是不太了解的,更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权益。另外,由于家庭医生和社区工作者人力不足,目前是每三千位居民分配一名家庭医生,导致家庭医生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所有居民,对自己所管理的居民无法做到事无巨细,从而导致出现签而不为的现象。
(四)家庭医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据调研发现,社区家庭医生的学历和资质参差不齐,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非常少,大多为本科毕业,因此对常见的基础疾病可给予患者一定帮助,也可以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进行相应解答,但往往难以给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意见。同时,由于全科医生的签约对象数量较大,不可能同时为所有人提供服务,繁琐的签约程序和多种服务程序给家庭医生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技术水平和人力匮乏导致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低下,家庭医生服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我国目前开展的家庭医生服务业务范围较广且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家庭医生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力度。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识,一般都是通过工作人员的走访、电视宣传、手机推广和公众号等方式来进行,但是这仅仅停留在表面。真正需要做的是,首先确保居民对家庭医生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理解家庭医生服务这个现代服务模式,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居民介绍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和体系。在宣传内容上对不同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抓住居民的真正需求,根据居民的情况告诉其家庭医生能够为他们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帮助,消除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的疑虑,并将家庭医生能够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例如免费体检政策、预约挂号服务、二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转诊服务等进行详细介绍,提升居民签约意愿。其次,宣传模式需更加多样化,在原先传统宣传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数字媒体等让居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加强社区与政府、街道、医疗机构、居民群体等多方力量的宣传工作,形成宣传合力、宣传矩阵,加强对家庭医生的涵义与外延宣传。签约居民是最好的宣传帮手,他们更容易引起其他居民的共鸣,形成一人签约带动一家人,进而带动一片人、一个区域的局面。
(二)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形式。目前社区家庭医生服务面临着很大的一个困境就是服务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难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要。不同年龄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同,年轻居民倾向线上帮助,可以随时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上家庭医生,并希望能够定期推送健康知识;中年居民倾向于健康管理、预约挂号、转诊等服务;老年居民倾向于慢病管理和上门诊疗。所以,在制定家庭医生服务的时候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以及真实想法,结合居民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家庭医生服务基础上叠加个性化医疗服务。根据居民反映,目前北新社区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需要收取一笔不低的费用,这会导致居民认为花钱定制家庭医生服务不如直接去二三级医院,所以社区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的使用率并不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居民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并减少居民不必要的其他服务或不必要的服务流程,来降低医疗成本。这样既减轻了居民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调查显示,44.3%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与二三级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存在不少差距,由此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家庭医生提高医疗水平迫在眉睫。家庭医生的医疗技术是居民是否愿意签约或到期续签的重要因素,要想家庭医生服务更快更好发展,优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家庭医生培养是当务之急。目前社区的医生人力已经严重不足,社区应从多方渠道引进新的全科医生,扩充医疗队伍,保障居民应享受到的家庭医生服务,避免出现签而不为、签而难约的现象。调查发现,社区医院科研教学方面素材不多,社区医生经验也不够丰富,导致社区医生技术提升空间很小。应借鉴国内外家庭医生服务经验,制定健全的家庭医生培训体系,设立培养家庭医生的相关专业,增加家庭医生的进修机会。招聘在岗或已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充当志愿者或兼职,通过激励让他们有动力继续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四)加大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同社区的家庭医生进行交谈时发现,目前政府并没有给家庭医生太多的补贴,主要是靠口头奖励或者不多的实物激励,这对于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作用并不大。政府是平安建设的重要推手,也是家庭医生服务政策制定、实施的主要主体。应出台家庭医生激励制度,通过考察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等,来确定家庭医生是否达到奖励要求,对于达到要求的家庭医生,给予一定经济或物质奖励,以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在收入配置上,充分考虑到家庭医生各项工作指标及评价,合理地制定绩效薪酬总额,从而实现社区医生薪酬的合理配置。同时,应适当优先考虑社区医生职称评估、晋升通道、评奖推优等方面,提高家庭医生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并加快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另外,社区医院医疗设备老化和陈旧问题严重,这也会极大影响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和居民医疗体验,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社区医院自身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如捐赠、共享等)吸纳社会资金和医疗设备,以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综上,本文基于提升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研究目的,结合调查访谈方式对北新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虽然本文的研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情况,如上海、浙江等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功能和效果都已比较成熟,但研究结果能给予经济相对不发达社区或新兴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建设方面的启示。未来,可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或者扩大区域范围,结合大数据调查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得出更加普适性和比较性的研究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天晔,王玲,杨超,等.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回顾与展望[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04).
[2]刘远立.重心下沉分级诊疗——厦门市的“三师共管”模式(节选)[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04).
[3]谭创.重庆市城市老人“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4]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
[5]鲍勇,杜学礼,梁颖.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上海市居民社区首诊服务现况及因素分析(续完)[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04).
[6]金日出.提高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7(2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