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西部地区医疗消费城乡差异分析 |
第750期 作者:□文/蒋丽娟1 罗兰花2 千 文2 时间:2025/4/1 17:25:32 浏览:18次 |
[提要] 本文基于多维健康公平的视角对西部地区城乡差异展开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医疗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健康公平来看,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从影响因素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服务可及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和总抚养比对西部城镇居民产生显著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医疗卫生价格指数、老龄化程度、受教育水平和城镇化率对农村居民具有显著影响。为此,应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倡导健康老龄化,促进西部地区医疗健康公平。
关键词:西部地区;医疗消费;健康公平;固定效应模型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界智库重点课题(桂科协[2022]P-6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提升项目(2022KY0702);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GXRS-2024-398,GXRS-2024-179)。通讯作者:罗兰花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20日
“新医改”推行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坚定地以人民健康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增强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构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举措,竭力修正医疗卫生领域过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倾向,显著缩小城乡之间的服务差距,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鉴于此,对西部地区医疗消费城乡差异及其潜在问题进行剖析,并从健康公平视角出发,探究西部地区城乡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对于解决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区医疗公平性城乡差异现状分析
在现有公平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健康公平的内涵理解为: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保障制度与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个体特征无关,公平公正地对待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及时处理和纠正不公正的卫生政策与医疗行为。为此,本文选取医疗消费水平、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公平、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四个指标来充分衡量西部地区医疗健康的城乡差距,并展开分析。
(一)西部地区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城乡差距。为了考察居民医疗消费水平城乡差异,借鉴已有研究,选取人均医疗消费支出、人均医疗消费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占比两个指标对西部各省区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水平进行衡量,从统计学的角度刻画西部各省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特征,如表1所示。可知,2022年西部所有省区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均远低于城镇人均医疗消费支出;除新疆、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外,西部其他省区的农村人均医疗消费与人均总消费支出占比均高于城镇水平,这表明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医疗消费水平的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表1)
(二)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筹资公平。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保障公民健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健康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筹资公平性而言,截至2022年底,我国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已实现了95%以上的覆盖面。为了进一步掌握医疗保险的筹资情况,选取个人缴费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筹资公平性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后发现,西部各省区的农村居民个人缴费占比高于城镇居民。例如,在内蒙古,城镇居民的个人筹资占人均收入比重为0.80%,而农村居民则高达1.88%;在甘肃,这一比重差异更为显著,城镇居民为0.93%,农村居民则达到了2.88%。这些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公平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缴费方面承受了相对更重的负担。(表2)
(三)西部地区城乡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用于评价医疗需求与供给的适配程度。本研究主要考察城乡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问题,选取西部各省区医疗资源数量与人口数量比例作为指标,然后通过(离差)标准化、熵值法加权处理构建综合指数作为医疗服务可及性的衡量指标。表3展示了2022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具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内蒙古城镇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指数为100.93,而农村仅为62.53;西藏城镇的指数高达128.64,农村则低至39.74。这些差异表明,尽管西部地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可能有所提升,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仍然显著存在。(表3)
由表3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每万人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自2009年以来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截至2022年末,西部城镇每万人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两倍之多。由此可知,西部城乡医疗服务可及性出现较为明显的城乡两极分化,城乡卫生保障和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平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明显不足。
(四)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差异。社会保障水平不同对医疗消费差异有直接影响。为保持城乡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参照文献的处理方法,选取人均转移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构建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的衡量指标。由表4可知,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2022年西部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比略高于西部城镇(或基本持平),即西部城镇人均转移性收入均高于西部农村,西部地区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平等。(表4)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同时借鉴相关领域学者对区域城乡居民医疗消费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
lnconsumlevel■=β0+β1lnincomeit+β2ffcit+β3lnaccessibilityit+β4sslit+∑lncontrolit+μi+ωt+εit,i=1,2,…,n;t=1,2,…,T (1)
其中,被解释变量lnconsumit表示t年地区i的居民医疗消费支出;核心解释变量lnincomeit表示t年地区i的人均可支配收入,ffcit表示t年地区i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公平,lnaccessibilityit表示t年地区i的医疗服务可及性,sslit表示t年地区i的社会保障水平;lncontrol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i为个体固定效应,ω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为了进一步探讨健康公平视角下影响医疗消费支出(consum)的关键因素,反映城镇和乡村医疗消费水平,选取了四个核心解释变量,分别包括:居民人均支配收入(income)、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公平性(ffc)、医疗服务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社会保障水平(ssl)。同时,为了减少因遗漏相关变量造成模型估计偏误,综合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引入医疗保健价格指数(lnhealthcare)、政府医疗卫生支出(lnhealth_exp)、总抚养比(totalrd)、老龄化程度(aging)、受教育水平(lnedu)作为模型的主要控制变量。同时,考虑到农村医疗消费易受城镇居民的影响(溢出效应、收入效应),将城镇化率(urbanization)和城乡收入差距(lnincome_gap)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农村医疗消费模型中。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西部各省区统计年鉴等,样本的横截面维度为12,时间维度为14。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对于西部城镇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为正,系数值为1.4313,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其医疗消费支出将增长1.43%;总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正向作用;三个健康公平性指标中,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筹资公平性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具有负向作用,说明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占比越高,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减少,社会保障水平对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水平很低,说明人均转移性收入对于城镇居民影响甚微。对于西部农村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具有正向影响,其系数值和显著水平均高于城镇,说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更大,医疗保健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具有显著负向抑制作用,而这一指标对于城镇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使农村居民仍面临“看病贵”的问题。受教育水平对城镇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很小,而对于农村居民的影响显著。这与当前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已具备较好的健康素养密切相关;而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当教育水平提高时,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医疗保健意识得到提升,有助于农村居民开展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医疗方面的支出。此外,城镇化率对于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具有负向作用,这和预期结果不太相符。究其原因,城镇化率的溢出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于农村居民提高收入、重视疾病预防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具有正向效应,降低了疾病发生的概率,从而减少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综合来看,西部城镇和西部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具有紧密的联系。(表5)
四、结论及启示
健康中国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个省区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消费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加之现行的多元分割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多种因素,使得不同区域城镇和农村医疗消费和医疗保障水平也呈现出差异性。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优质医疗资源和区域均衡布局,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也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于前述结论,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扩充医疗保障种类,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使用效率;缩小城乡筹资公平差距,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医疗保障补贴力度。第三,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优化西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深入推进城乡产业发展、新型城镇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融合蝶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倡导健康老龄化。第五,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完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机制,确保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作者单位:1.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章安琦,章耿,王晟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公平了吗?[J].经济与管理,2024.38(02).
[2]周京奎,韩律,胡善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健康公平的影响[J].财政研究,2023(10).
[3]朱莉华,曹乾,王健.居民健康与卫生保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关系——基于CHNS 2006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4]于保荣.中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挑战与创新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01).
[5]刘志英.中国城乡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J].江汉论坛,2004(03).
[6]董苏,夏国祥.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的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