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第750期 作者:□文/陈艺菲 时间:2025/4/2 9:01:13 浏览:4次
  [提要] 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对高校毕业生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出对策建议,希望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1日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利益和幸福,还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如何推动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智联招聘围绕2024届毕业生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如下:
(一)就业偏好。一是偏好稳定职业。从期望就业的工作类型看,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第一;其次是国家机关,占比为14.7%;期望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是10.7%,而想进入民营企业的仅占12.5%。二是偏好技术领域。从行业看,42%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高端制造业,51%的毕业生表示对高端制造业感兴趣,但因缺乏专业基础无法胜任相关工作。从岗位看,24.2%的求职毕业生希望到技术岗位工作,占比在各岗位中排第一,高于2023年的23.9%。三是就业态度务实。近九成毕业生并不执着于“好工作”。仅10.2%的毕业生坚定地追求“好工作”,认为必须一开始就找到好工作。数据表明,多数毕业生求职态度更加务实,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就业行为。一是求职时间更早。调研显示,在2024届毕业生中,60.3%的毕业生在2023年开始找工作,高于2023届毕业生提前一年找工作比例的49.9%;36.9%的毕业生从2024年开始找工作。数据表明,2024届毕业生对求职的准备更加充足,愿意拿出更多时间寻找合适的工作。二是实习经历增加。从实习经历看,32.7%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45.7%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一次实习经历,共计达78.4%,高于2023年的72.5%。可见,毕业生对实习经历作用的认可度有所上升。三是就业方向更灵活。调研显示,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为19.1%、13.7%,高于2023年的18.9%、13.2%,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
(三)影响就业的因素。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认为影响自己成功拿到offer的因素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有相关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名校毕业、专业就业前景好和学历高,占比分别为38.9%、28.5%、27.7%、25.3%和20.0%。
应届毕业生认为导致自己没有拿到offer的因素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太迷茫、获取工作机会渠道少、毕业院校没名气、掌握技能少以及缺乏实习经历,占比分别为36.2%、36.1%、29.9%、27.4%以及22.9%。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
(一)总量问题。总量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与社会提供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压力长期存在。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20年的874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1,179万人,增长了305万人,说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过去五年中持续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学生,求职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劳动力市场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者招聘需求减少的情况,应届毕业生求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结构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求职者的技能与职位空缺不相符所导致的。主要是受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而高校教育体系未随着经济变化和技术进步及时调整,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与高校滞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市场人才需求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快速进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对缺乏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需求相应减少。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高校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专业和培训课程未能适应市场需求,也缺乏对各行业人才需求的预判,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造成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出现培养出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需技能不匹配的情况。
(三)摩擦性问题。摩擦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供求信息传播不顺畅、就业信息不充分所导致的。较典型的是区域间或行业间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岗位急需人才,而合适的人才由于不掌握相关信息而被动流向其他岗位,造成人才资源配置错位。一方面,信息交流平台作用发挥不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交流不畅。目前大学生求职渠道有各大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国家和地方的官方网站,也有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求职网站,求职信息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但信息交流平台尚未真正发挥促进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信息高效交流的作用,双方因为信息获取不充分而难以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提供不到位,加剧了信息获取难度。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加上很多教师是应届研究生,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导致很多大学生求职经验不足。
(四)人才高消费问题。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这种非理性的人才消费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毕业学校、学历,任意抬高招聘和用人的学历门槛等。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使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用人单位的标准趋向于挑剔,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其他原因还包括: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缺乏分析,导致盲目设置过高门槛;通过提高岗位招聘门槛筛选过多的应聘人员,等等。这种非理性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既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用人单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长久地留住人才,严重影响单位的用人机制与正常工作。
(五)观念问题。一是择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仍停留在精英化教育阶段。这种观念容易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判断,往往使大学生高估自己,提高就业期望值,或者给大学生择业带来压力,使大学生在择业时受到外界期望的影响,就业标准提高,所以很难找到特别满意的工作。二是部分大学生积极主动性不足。部分大学生存在依赖、逃避甚至抵触的消极思想,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在选择职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方法,也缺少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准备,使其在择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错过了一些求职机会。
三、促进我国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导致的,要解决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动态平衡的就业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公平、高效、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观念引导等方式,为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保障。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部门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要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就业基础,拓展就业空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二是优化交流平台。优化升级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各省级就业网站以及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求职网站积极与国家级平台共享更多岗位资源和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信息服务,同时加强对就业信息的监督,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充分、及时、可靠的就业信息,解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匹配度,保障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三是完善就业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重点对在择业期内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充分就业保驾护航。四是加强观念引导。要及时发布近年来大学生和各行业就业的现状,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及早制定就业规划。通过政策支撑、媒体宣传等途径,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通过调整人才高消费心态、提高大学生待遇水平等,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高校。高校要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责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从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二是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大有实践经验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不断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水平,为大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培养周期,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力量配备,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渠道和求职技巧等,引导大学生逐步制定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准备。
(三)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该通过调整人才高消费心态、提高岗位吸引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式,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推动本企业、本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调整人才高消费心态。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要转变用人观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学生。用人单位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用人需求,设置用人标准和招聘要求,提高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信息对接效率,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留住人才,同时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节约国家教育资源。二是提高岗位吸引力。用人单位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薪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重视大学生长远职业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大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提高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沟通协作,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缩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既可以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也可以提高本行业人力资源的实践水平,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
(四)大学生。新形势实际上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及时了解就业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大学生要主动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理性地看待就业现状,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主动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与职业目标,积极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打破被动的局面。二是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大学生要切实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大学生应该多关注宏观经济、行业新闻和人才政策,关注招聘网站和线下招聘会,适当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招聘信息,提高自己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信息以及岗位要求等,相应调整自身学习内容,不断补充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提升就业能力。
综上,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破解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围绕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结构优化、供需精准对接、就业环境公平、就业能力提升的总体目标,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作者单位:临沂市河东区科学技术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奕琳.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07).
[2]赵颂梅,丁国钰.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1).
[3]张珺.大学生就业何以不再“高不成低不就”[J].人民论坛,2018(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15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