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第750期 作者:□文/杨亚萱 李 琳 时间:2025/4/2 9:02:07 浏览:13次 |
[提要]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教育发展中的潜力,整合二者融合困境和实践路径,为高教事业智能、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本科教育;创新型人才;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JB1424111)。通讯作者:李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2日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形态。而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背景下,高质量的高校本科教育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将其培养成为拥有新质素质、符合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鉴于此,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为完善本科教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其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质生产力驱动高校本科教育与数字化融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数字化时代下衍生的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质态,要求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以智能信息技术为支点,不断塑造生产过程。新质生产力促进本科教育向数智化方向纵深发展,与数字化技术融合,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首先,新质生产力能为本科教育知识提供更为高效快捷的数据库,提升本科相关数据知识的储存能力,在师生查询所需知识时能快速得到答案;新质生产力能推动本科教育体系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老师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为每个老师设计更具效能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易懂,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且在线教学平台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教育资源是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提升培养人才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为教育资源分配提供了科学化、精准化的依据。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制定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策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提高资源信息的可追查性,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学习材料,拓宽学习视野。同时,分析大数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供给,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数字化新质支撑是推动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校本科多元主体教育评价体系和新型课程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崭新世界将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数字世界提供的算法服务会取代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职业,因此对新时代教育提出了新方向,要求培育新质人才,即创新型、复合型、智能型人才,倒逼高校教育评价理念和课程结构的创新。高校本科形成多元主体教育评价体系和新型课程结构是适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很大程度上,严格的考试制度是标准唯一的评价工具和筛选工具,考察的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论应用而非实践认知,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创新能力人才。而多元主体教育评价体系着重于强化过程评价,结合家长、企业等评价主体,不同主体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教育进行评价,能够涵盖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为多元主体评价提供了更多的维度。例如,企业可以参与到高校的实践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在实习、项目中的表现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发现多元潜能的机会,各个数据相互印证也提高评价可靠性和客观性。贴近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升,进一步接轨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更具体、个性化的反馈,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反馈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综合化、均衡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快速打破学科界限、摆脱学科惯性,调用多领域知识。综合化方面,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同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跨专业课程模块;制定实施多学位制度,学生依据个性喜好选择辅修其他专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提高他们跨专业教学能力,为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必定会给高校本科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趋势下,形成多元主体教育评价体系和新型课程结构是教育规律的客观体现。
(三)新质生产力创新高校本科教育价值体系,构建新质教育,拓宽教育实践边界。新质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聚焦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与育人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本科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新质素质的核心理念源自新质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围绕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科技融合、全球视野和道德指引等价值向度展开。新质素养不仅仅围绕着学生只注重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强调对学生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等深领域层次的培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弱化了传统更加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教育观念,激励教师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新质教育理念也引导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逐步融入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确保学生在各领域综合提升,全面发展;追求新质教育,增强高校引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意识,促进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环境下,必然会形成以新质素养为价值取向、以新质价值体系为核心发展的新质教育,也是拓宽教育边界的综合体现。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缺乏创新型人才。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师传统教学理念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限制了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培养。当前高校本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无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得在科研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成果,且即使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困难。
(二)新质教育系统形成过程充满挑战。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政府注意力作为一种政策信号,能够引导资源向政府重视的领域集中,从而促进相关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下,政府缺少针对性政策,高校在推进新质教育时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在引导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方面的作用不明显。高校在新质教育发展中往往面临着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困难,政府未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除此之外,本科教育作为大学阶段教育的主体部分,其教改应当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路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改。在教学理念方面,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这种教学理念难以满足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跨学科融合不足,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分明,缺乏跨学科的融合,而新质生产力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本科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时代、国家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当下,缺乏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时会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无法高效地进行跨国视频会议、在线学术研讨等活动,使得国际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困难重重。本科教育在对外开放中难以获取丰富的国际教学资源,例如,无法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在线课程平台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导致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可能无法接触到全球顶尖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如前沿的学术讲座、实践案例分析等,这将极大地限制师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深度。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高层次全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教育培养新质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新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他们可以将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入到本科教育中,通常具备跨学科背景和能力,推动高校本科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第一,通过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深入学习新质生产力,具备新质胜任力,从知识的直接授予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同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往往处于情感淡漠、心里空虚的状态,教师的人文关怀面对真实、感性的人能焕发其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更敢于表达独特想法;创新往往伴随着挫折困难,教师的鼓励引导能让其迅速调整重新振奋。人文关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能激发创新动力,同时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到课题和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处于真实的研究环境,了解科研过程的逻辑、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第二,高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先进科技设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实地研学活动,联合企业、院所高端人才开展重点项目基础研究,真实还原学习情境,实现理论与实践互动统一。此外,与科研机构加强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的交流,将相对应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本科学生掌握研讨式学习方法和批判式思维,优化高校与科学研究院的学科设置,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引入跨文化、跨学科主题,建造创新型教育环境,促进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高校本科教育系统创新。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新质教育系统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创新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制定新质教育政策法规,为高校本科新质教育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政府应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编制高校本科教育发展规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校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等,政府通过政策指引促进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企业资本投入高校本科教育。加强对社会企业资本投入教育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对企业投入的教育资金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用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二是学校内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技术对课程资源整合,将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梳理,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同时,吸纳社会、企业教育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活动。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践项目和行业导师,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构建起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新质教育系统。三是推动高校教育供给侧与专业需求相匹配,建立常态化的市场需求监测机制,及时跟踪产业动态,以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方向。同时,对学科设置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确保学科设置既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又能满足产业需求。在学科设置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实际情况,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盲目跟风设置热门专业,规避本科高校之间学科设置同质化问题。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现有学科进行评估和优化。对于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或撤销;对于新兴产业和领域所需的专业,及时进行增设和培育。综上,推动高校本科教育系统创新完善,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三)推进高校本科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校本科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收融合国外先进教育模式,调整传统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首先,利用新质生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开展在线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例如,通过视频会议平台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讲座等,让师生能够与全球各地的学者进行实时互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国际合作院校和项目。通过对全球高校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模式等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与本校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国际合作对象,提高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在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下,深入研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调整传统教育方式,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筛选国外知名高校的精品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后引入本校教学体系。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新质生产力要求教师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高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J].新青年(珍情),2023(10).
[2]汪大海,莫雪杨.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治理的行动逻辑与路径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4(07).
[3]刘远杰,熊庆澄.新质生产力驱动新时代教育变革:逻辑、方向与因应[J].中国远程教育,2024(05).
[4]李季,王清平,徐向阳.生成式育人:学校立德树人最后一公里的新质教育力[J].中小学德育,2024(07).
[5]祝智庭,李天宇,张屹.发展新质教育:基础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新路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6(04).
[6]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J].管理世界,2013(10).
[7]袁媛,朱星平,赵子维.本科教育层次科教融合式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4).
[8]杨仁树.因材施教应才培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