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第750期 作者:□文/李慧清 时间:2025/4/2 9:02:59 浏览:13次
  [提要] 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两类研究视角比较分析基础上,探讨价值观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指出教师、学生和企业三大微观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价值实现过程的互动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并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外部驱动转化为内部驱动的路径进行实践层面的分析。认为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表述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价值主张,并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微观参与主体的价值追求,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基础动力和良性运行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演进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2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5月1日
引言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系统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麻省理工学院凯瑟琳·邓恩2005年提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凯瑟琳·邓恩在对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中指出,MIT的创业教育实质上已经突破了管理学院的边界,形成了由多个创业机构和创业中心组成的以大学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协调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国内早期研究使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一表述,后期随着我国创业教育演进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表述也同步更替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但其本质内核并未发生变化,本文统一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一表述。
凯瑟琳·邓恩的研究中并未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在后续研究中,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给出了差异化的定义,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维度不断拓展。如,基于系统构成要素的视角,Brush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大学为基础,包括个人与组织(孵化器、研发中心)等多个要素,其核心是内部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和合作课程以及创业研究活动,外围则由创业文化、资源、股东、基础设施等构成;基于就业机会创造视角,刘月秀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围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创业教育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流动、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徐小洲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定义就是以大学为中心,并通过有效处理与大学相联系的政府、企业、市场、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生态因子,促进学生创业。
从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定义主要是基于构成要素、运行动力和价值目标三个维度展开。基于以上三个维度,杨晓慧给出了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般性定义: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由高校、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以及课程、项目、资源、政策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自我调节、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系统。这一概念着重指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自我演进和成长特性,与另外一个概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更侧重以动态视角来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理解构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逻辑关系,也是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两个视角
当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有生态观和价值观两个研究视角,其中生态观研究视角主要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研究框架、教育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而价值观研究视角则是基于价值创造逻辑的思路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开展研究。
(一)生态观的研究视角。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借用而来。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学者认为,从生态系统运行的机制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也是通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最终形成一个能够维持相对均衡秩序的教育生态系统。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框架对创业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是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对应映射,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视角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运行的规律。
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若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做一个相互映射,则可将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映射为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运行的环境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与课程体系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相关支持性机构组织可以映射为分解者,企业则映射为消费者,其作用是吸收和转换创新创业成果,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不断成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为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和环境生态三个维度。从各维度的参与者来看,课程与教学生态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组织生态的主要参与者是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家、投资人等服务与咨询人员,而环境生态则包括大学内部环境和大学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内部要素之间的耦合以及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开放交流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参与主体均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且系统在构建过程中获得了来自政府的巨大推动,基于此种差别,部分学者又分别从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田贤鹏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微观生态系统,以学校内部治理为中心的中观生态系统和以政府、高校和产业关系调整为中心的宏观生态系统三部分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有赖于各子系统的优化,指明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基于Elinor Ostrom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柏豪构建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将外部环境视为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将社会、经济和文化定位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从而缩小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范围。总体来看,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注重系统运行机制的分析,基于教育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更加注重系统的架构分析。
(二)价值观的研究视角。不同于从生态学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黄兆信等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构建了由知识生成、创新扩散、市场转化、能力提升、价值创造与反馈组成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在该模型中,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具体创业过程产生的知识与市场价值;二是伴随知识与市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而基于价值创造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闭环演进过程,也是在创业精神驱动下的持续的知识与市场价值创造过程。杜函芮认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提供了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三者之间的互补性和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让人才和技术在三者之间可以持续流动,流动的本质其实也是对自身价值不断追求的过程。
(三)两类研究视角比较。基于生态观视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与描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但并未对各行为主体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行解释,本质上属于静态分析。基于价值观视角的研究,相较于生态观视角的研究更贴近教育真实,但分析框架依然偏向宏观,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微观参与主体的行为动机未作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将基于价值观的研究视角,将微观主体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分析,从微观层面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运行和自我成长机制。其实践意义在于,只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并且通过系统的运行可以使微观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才具备持续运行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才能得以构建。
二、价值观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教师和企业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微观参与主体,充分理解这三个参与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中的价值诉求,是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逻辑的关键,使各方参与主体在生态系统中持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和优化的基础。
哈佛大学商学院霍华德·史蒂文森将创业定义为“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对机会的追寻,组合不同的资源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过程本质是各微观主体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在商业实践和研究中,商业模式理论是研究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论,本文以下分析将基于商业模式“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逻辑思路,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教师和企业三大微观主体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深入理解基于价值创造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一)微观主体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主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价值交换系统,但系统运行不是以经济价值交换为基础,系统运行的驱动力也不是商品与货币交换带来的价值增值动力,而是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与互补为各方带来的价值实现。各微观主体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为其他微观主体创造价值或帮助其实现价值,该类被创造的价值可称之为输出价值;也期望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获得自身追求的价值,但教育的特性决定了该类价值的获取具有时滞性和不确定性,该类价值可称之为机会价值,各微观主体贡献的输出价值和期望获得的机会价值共同构成其价值主张。
微观主体的价值主张若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形成合作与互补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就得以构建,各微观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就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运行的动力。学生、教师和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微观参与主体,在生态系统既有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学生、教师和企业三大微观主体之间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创造匹配程度越高,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就越有活力。学生、教师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和相应的价值主张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主张。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最大的输出价值在于创造力。微观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核心的系统,系统构建与运行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与运用也将为教师和企业的发展带来相应的价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获取机会价值,包括未来的就业机会、可能的创业机会和学术深造机会。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无法让学生对未来机会产生获得感,学生则只会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而被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会丧失。
2、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主张。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输出价值在于提供教学与科研支持,并持续将企业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企业往往是通过教师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的,教师往往承担了链接学生与企业的角色。而教师的机会价值追求则主要是持续获得教学与科研成果。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能为教师带来人才培养的教学成果,但能带来的科研成果有限,在当前以科研评价为主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之下,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有限。若要形成来自教师端的系统驱动力,一方面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从以《创业基础》等为主的通识教育向以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创业思维与决策为主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构建以学术化的创新创业研究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创业学科研究相结合,探索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决策和创新创业行动中的作用,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支撑。
3、企业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主张。企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输出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资源支持,而其机会价值追求则是获取可合作的项目与人才。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其中有社会责任心的驱动,但也不能因此忽略企业的商业利润追求。从商业角度来看,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就是一个创业过程。根据蒂蒙斯的创业过程模型,商机、团队和资源是创业过程的三个基本驱动力,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的过程也是创业机会开发的过程、团队形成的过程和资源获取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能持续地为企业带来可市场化开发的项目、可共创事业的合伙人以及其他创业资源时,企业才可能持续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
(二)微观主体间的价值传递与价值实现。不同微观主体是在交互过程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有效的价值传递渠道是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基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价值传递可以通过线下门店和线上交易平台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价值传递则主要依托课程与学生项目来实现,课程既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也包括专业类课程;项目是指学生主导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包括“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
教师和企业通过各类课程和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创造并贡献价值,但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项目来获取机会价值;学生通过课程和项目获得来自教师和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为教师和企业创造机会价值。课程和项目搭建了学生、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价值流通的桥梁,基于课程和项目的学生、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价值传递的形态。课程建设和项目开发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课程建设而忽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或者重视学生项目开发而忽略课程建设,都将导致微观主体之间价值传递的阻塞,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难以有效运转。
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显现的长期性和各参与主体的及时利益诉求,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又兼具未来机会价值与当期教育价值的双重价值追求,机会价值与教育价值的匹配与平衡,构成微观主体持续实现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基础。
教师、学生和企业三大微观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价值实现过程的互动,驱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也构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就是在不断匹配与平衡各微观参与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形成了源于系统参与主体的发展动力,进而驱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驱动力转换实现路径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形成的早期阶段,推动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属于典型的资源驱动。在此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尚处于框架建构期,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推动高校开展包括课程、师资、实践平台、项目与竞赛平台和制度体系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并在高校逐渐形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的早期阶段,高校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资源建设,学生与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其需求并未被给予太多的关注,学生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主要局限于所就读的高校。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深度参与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来源与手段更加多样化,学生、教师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主张与实现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良性运行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动力也从以资源建设为特征的政府驱动转向以价值实现为特征的微观主体驱动。来自于微观主体价值创造与实现的驱动力逐步取代由政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宏观动力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入了依靠自身动力发展的路径,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制度建设为前提,规范微观主体行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也是系统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公益和商业双重属性,需要通过制度的方式来规范各微观参与主体的行为。公益价值的实现过程要有制度规范,商业价值的实现过程要遵循法律规范,只有构建了各参与主体共同遵守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当来自政府的宏观推动力逐步退出后,源自各微观主体对自身价值追求的微观动力机制才能得以架构和实现。
(二)以课程和项目为载体,课程与项目并重。创业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百森商学院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也受到了广泛赞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程一般为理论教学的载体,项目则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课程与项目并重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课程与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和传递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只有将课程和项目的开展有效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与商业价值、当期价值和未来机会价值才能在不同微观参与主体之间有效传递和流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演进。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与项目并重,将课程与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不仅仅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选择,而且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价值传递的基础手段和根本环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
(三)以市场化导向为动力,强化企业价值诉求。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创业,逻辑重点是教育,逻辑的终点则是价值创造,即实现熊彼特所说的“发掘机会,融合资源创立新的组织,进而为社会和市场创造新的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于企业最主要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可以市场化开发的项目(技术);二是培育可共同开发市场的合伙人。两大价值主张均以市场化为前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系统,就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力量引入了教育系统,从而拓展了教育的疆界,而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就是企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市场化导向,并非弱化或否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公益属性,而是在系统动力转换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的价值诉求,以市场化手段为主来构建系统的微观驱动力。
(四)以“专创融合”为手段,拓展教学与科研价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过程来看,前期以政府宏观推动为主的建设,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但教师的微观驱动力没有形成,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专创融合”不足。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专创融合”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结果,而是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动力。只有以“专创融合”为基础手段,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积极性,形成系统演进的微观驱动力。作为基础手段,在具体应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科研上实现“专创融合”,开展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以创新和创业研究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教学上实现“专创融合”,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通过通识选修课由全体学生选修,也可以深度开发后成为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从而在课程体系层面实现教学的“专创融合”。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粤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Dunn,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MITTechnology Review,2005(09).
[2]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3]徐小洲,王旭燕.GALCHS视野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
[4]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
[5]李琳璐.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审视与经验启示[J].高教探索,2020(03).
[6]成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0(01).
[7]黄兆信,罗志敏.多元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
[8]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7).
[9]柏豪.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新思路[J].山东省社会科学,2017(11).
[10]黄兆信.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04).
[11]杜函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3(02).
[12]张玉利,薛红志,陈寒松,李华晶.创业管理(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3]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4]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5]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