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微专业新文科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探讨
第750期 作者:□文/郑竹青 时间:2025/4/2 9:03:47 浏览:14次
  [提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动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微专业教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教育探索。针对新文科建设带来的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交叉学科”门类的发展面临困难、现有师资不具备学科交叉建设的能力等现实困境,提出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厘清对于“交叉学科”门类的认识、组建具有跨界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微专业;财经领域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专业的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2JGA4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7日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以及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对于财经领域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财经领域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金融市场、投资理财、宏观经济等。随着社会对财经领域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培养复合型财经领域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新文科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对财经领域的发展起到宏观上的引领作用,为培养财经人才提供新思路。微专业正是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的教育探索。
一、微专业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意蕴
(一)微专业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义
1、新文科。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到,新文科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我国著名学者别敦荣指出,所谓“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实际上是现行的文科)基础上嫁接和生长出来的新文科知识,以及在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和吸收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发展出来的文科新领域和新学科。
2019年,新文科建设正式开始。202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从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以及打造质量文化方面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在促进专业优化方面,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将创新和继承、融合与交叉、共享和协同作为途经,从而得到知识扩展与培养创新思维。新文科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表现出四个新的特点:一是战略性,这体现新文科的价值;二是创新性,这代表新文科的属性特征;三是融合性,这是新文科的学科特征;四是发展性,这是新文科的动态特征。
2、微专业。微专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的目录之外,围绕某些特定的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抽象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地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微专业相对传统的主辅修专业教育,具有精微性、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微专业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线上教学。2013年,国外慕课平台发布了一些课程,这些课程是由所属同一知识门类的课程科学组合而成。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也开始独立开设微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大多采取的是线上线下混合授课,甚至采取纯线下授课的形式,这与最初的微专业模式并不相同。微专业课程是从就业岗位和市场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职业为目的的专业课程。通过提炼某些岗位的核心技能,以快速和集中的方式进行培养,经过五门至十门的核心课程学习,让学生快速达到这个领域的工作要求。所以,此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通过广泛的调研,而且要有精心的比较,还要有研究成果的支持。微专业建设是学校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为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院校纷纷开设有微专业的院校。例如,2018年山东大学的尼山学堂在爱课程平台上线全国第一个“古典文学微专业”,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正式推出的在线微专业。山东大学2019年底正式公布把微专业建设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丰富了一流本科教育“山大实践”内涵。2020年度山东大学立项建设17个微专业项目,来自全校10个学院,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医药科学等领域,内容包括创新转化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国际中文教育、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卫生检验、医学数据、健康管理与政策、老年与慢病照护、心身健康与维护等。微专业的教学方式是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一个微专业一般是十门左右的课程,共大约二十学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考核后,就可以获得微专业证书。
2019年深圳大学教务部开展了“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确立了精算学、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人工智能+等13项“微专业”建设项目。之后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建设思路,深圳大学在2020年的“微专业”项目建设中融入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新增“学科交叉”建设导向,新增确立了腾讯服务设计、智能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18项“微专业”建设项目。
天津大学首个“微专业”工程项目投融资于2021年11月启动招生,“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金融思维和工程投融资的专业技能。2020~2021年,该项目获批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21年6月23日,在青岛黄海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揭牌仪式上,首批13个微专业同步发布,分别为媒体与创意、游戏三维场景设计、助理会计师、旅游文化与艺术、跨境电商、创意设计与制作、BIM建筑和环境艺术、直播电商、健身瑜伽、舞蹈表演与教学、商务大数据技术、WEB软件开发和AI技术。这13个微专业紧密对接“十强”产业发展需求,立足青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由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商共建,是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新形式和新载体。
2020年10月,南京财经大学开设首批微专业。“微专业”教学团队由行业、企业、专业的校内外相关专家组成。首批“微专业”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科技、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数字人文等,面向全校大二学生招生。
(二)微专业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微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聚焦在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探究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财经而言,新财经是新时代人类经济活动所呈现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规律的统称,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学科视野,促进了交叉融合。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深刻影响传统财经学科的版图,同时也弥补了传统财经学科在解释力、预测力等方面的短板。聚焦新财经人才培养,做好融合育人是关键。
2、提升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微专业教育的优势在于拓展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通过微专业教育可以培养与新财经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复合型人才。微专业模式可以把财经人才培养目标和财经人才职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数字化教育拓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多样化的微专业为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能在微专业的系统化专业化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3、为其他专业探索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针对当前经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范围狭窄、能力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微专业教育方式,解决学生在新财经理论、新技术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达到拓宽学生学科视野、促进交叉融合的目的,对于探索不同学科基于微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微专业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一)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微观经济主体数字化变革形成新的浪潮。随着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数据相关岗位出现了人才匮乏的状况。各公司普遍缺乏相关的技术能力,掌握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金融、电商、市场运营人才更是紧缺。
现行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要求总学分控制在140~160学分,有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要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以桂林学院2021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58学分,专业选修课36学分,分企业管理方向和专业发展方向两个课程组。受学分及课时限制,受培养目标的影响,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仅能简单提及大数据技术基础,对于该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以及涉及到的技术基础类课程难以系统开设。
(二)“交叉学科”门类发展迫切性。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文件中突出了交叉学科门类的重要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为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进行直接体现,以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
(三)现有师资不具备学科交叉建设能力。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时间经验的教师队伍,但目前高校中符合要求的教师相对较少,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求学过程中学的专业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范式,但这类教师是否就一定具备交叉学科的能力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虽然有相对丰富的知识背景,但是术业有专攻,难以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工作,所以需要充分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微专业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一)探究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需要明确社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对当前财经行业发展趋势进入深入全面的分析调查,了解财经领域的新兴技术和热门岗位。与财经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财经人才的具体技能和知识素养的要求。经过充分的调研,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引进产业学院和企业成熟的技术资源,确定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学生专业能力、拓宽学生复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厘清对于“交叉学科”门类的认识。“交叉学科”容易与跨学科相混淆,这就需要统一认识“交叉学科”门类的概念。“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学科领域。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社会各界缺少对“交叉学科”门类深入了解的人士,这就需要加强对“交叉学科”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例如,通过媒体、学术会议、科普活动等渠道,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发展前景和应用成果等。此外,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融合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之间的融合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融合方式,以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三)组建具有跨界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是教学模式变革的关键因素。在微专业教学模式变革中,培养复合型财经人才的单位需要组建具有跨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与财经行业和机构的合作,邀请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实践教师,构成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二是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引进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通过跨学科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和学术交流,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四是建立教师团队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展开教学科研工作。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2]别敦荣.人文教育、文科教育、“新文科”建设概念辨析与价值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8).
[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04).
[4]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N].中国教育报,2021-05-10(005).
[5]秦磊毅,陈鹏.高校微专业教育的概念特征、目的价值和发展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3(12).
[6]陈彬.微专业建设:辅修“擦边球”?[N].中国科学报,2020-04-28(006).
[7]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
[8]王延斌,袁凯.划分专业还不够,山东大学推出17个“微专业”[N].科技日报,2020-04-24(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1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