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RCEP背景下广西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第750期 作者:□文/李 勇 时间:2025/4/2 9:04:45 浏览:12次
  [提要] 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签署RCEP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存在就业从事领域过于集中、就业工作城市过于地域化、面向中国-东盟工作就业偏低等问题。本文探讨广西财经类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便为南宁在深化RCEP签署背景下加强我国与东盟合作中,通过专业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RCEP;中国-东盟;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23年度青年科研项目:“RCEP签署背景下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XJ19);应用经济学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KC04)资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6日
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签署RCEP,彼此之间的贸易合作更加密切,逐渐迈向更高水平发展。202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高达6.41万亿元人民币;2024年1~7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5,520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同期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5.8%。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这一系列措施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经贸交往进入更加繁荣发展的时代。
RCEP签署以来,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广西立足于与东盟交往的前沿地域优势,在进一步促进本区域大学生面向东盟国家就业升学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南宁又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深化我国与东盟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在新时代国家战略下如何促进广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理想投身到国家发展中,在RCEP签署的背景下,如何将自身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高校、毕业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RCEP签署背景下财经类毕业生去向分析
作为广西南宁的一所财经类本科高等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财政、税收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RCEP签署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中国-东盟之间经济发展、贸易交流贡献力量。
关于财经类毕业生去向,通过查找《广西财经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得知,广西财经学院2023届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以广西区内为主,这一选择人数有3,244人,占该校2023届所有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68%;选择区外就业的人数占比相对较少,只有1,295人,占比为27%。从就业地域选择上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等地,专业企业公司相对较多,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选择机会,相关的薪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更被看好,因此有利于毕业生选择留在该地区进行就业,增强去当地发展的就业意愿。68%留在区内就业的毕业生主要选择留在南宁、柳州、桂林这三个经济发展前景较好、资源聚集更为丰富的城市寻找工作。这也与全区高校毕业生去向大体一致,根据《广西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是以广西区内就业为主,占比超过61%,主要也是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这三个城市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毕业以后超过60%留在广西工作,这也给广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广西工作的毕业生中,留在南宁的人数是最多的。在南宁工作,则与东盟国家的人才接触更为频繁,更为方便促进RCEP签署背景下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不管是参加与东盟国家有关的活动,还是在东盟博览会中充当志愿者,都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南宁,财经类院校如广西财经学院已经将深化RCEP签署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二级学院教师配置方面,积极吸纳东盟国家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促进中国-东盟相互交流合作;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多门有关RCEP东盟国家知识的课程,如《RCEP与CAFTA国际规则比较专题》《东盟国家公司法》《东盟物流市场分析》《中国东盟税制比较》《东盟经济概论》《东盟国家财税制度》《东盟社会保障》《东盟税制》《东盟自然语言处理》《东盟国家访学》《东盟社会调查与分析》《东盟电子商务》《东盟文化旅游》《东南亚民俗》《东南亚保险》《东南亚金融》《东南亚经济与贸易》等,通过这些课程,促进在校学生更多了解东盟国家的相关情况;再次,在学生学习中,积极与东盟国家合作,吸引留学生来校上课,积极与东盟国家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等工作;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习实践,如支持本校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等,从而为进一步深化RCEP签署下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做出高校的贡献。在这样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在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RCEP签署背景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
在RCEP签署背景下,通过分析财经类人才毕业去向现状,反映出财经类人才在毕业就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经类人才就业从事领域过于集中。从毕业去向来看,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根据《广西财经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从事领域主要以金融业为主,毕业生去往金融业就业的人数占比超过16%,虽然这也和财经类相关专业特点有关,但是该校专业众多,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签署RCEP这一背景下,更多的就业领域等待着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进行相关探索,但有16%的毕业生都集中在金融业进行就业,这也值得我们思考,相关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可能在就业领域中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由此可见,财经类人才毕业后就业从事领域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金融业。
(二)财经类人才就业工作城市过于地域化。财经类人才在毕业后工作地域的选择上由于怕麻烦、离家近等各种心理,存在一种地域化工作倾向。这种地域化工作的现象,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在毕业选择就业工作时主要在高校所在地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更多听从家里人的意见建议,尽早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工作。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工作地域选择上出现明显的地域化现象。“就业地域的就近性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同时因为就业地域性选择,造成很多较好的就业单位因为地域原因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形成了学生‘有业不就’的局面。”结合《广西财经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与毕业生毕业去向反馈,可以看出,毕业后留在广西区内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其地域选择主要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回到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则主要是努力考入生源地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我国与东盟国家RCEP签署这一机遇。目前,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已经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面向东盟国家的就业岗位,如果不能跳出这一地域化工作的思想,可能财经类院校毕业生从个人角度来说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对口发展,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也不利于在RCEP签署背景下更好地深化与东盟的合作。
(三)财经类人才在RCEP签署机遇下面向中国-东盟工作就业偏低。财经类人才由于专业性,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从事相对口的专业岗位。对于广西财经学院这一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但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毕业生往往忽视了广西在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中所独有的区位优势,正如上文中所提到,财经类毕业生多数在南宁、柳州、桂林工作,但却没有将专业优势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例如国际贸易类专业的毕业生,未能抓住广西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在此发挥专业优势,而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广州、深圳实习,毕业后去深圳贸易类私企从事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工作,忽视了广西与东盟之间的巨大的贸易潜力等,未能抓住RCEP签署机遇,进而从事面向中国-东盟相关工作。
三、财经类人才支持中国-东盟合作相关措施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一带一路”的中心省份,应更好地抓住机遇,扩大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从而推动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而财经类人才毕业生在如此广阔的时代舞台更应该抓住机遇,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进一步支持RCEP签署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此,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要树立家国情怀,在思想上坚定个人立场,从行动上提高个人认识,将个人在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
(一)注重家庭日常教育,转变自身就业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了“五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其中谈到广西应该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这是中央赋予广西更大的历史责任,广西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为此,作为区内的财经类高校,应着力于培养高质量新财经人才,为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力量与智慧。
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中,家庭的日常教育对其在就业领域的选择上具有无形的影响,“根据总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的公式计算,家庭背景对初职起薪的总影响最大,该影响程度比多获得一个学历层次和进入重点大学对初职起薪的影响还大,其次是家庭背景对进入高校类型的总影响,接着是家庭背景对工作落实的总影响,最后是家庭背景对学业表现的总影响”。因此,在家庭日常教育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中,就业观念则会影响毕业生求职的具体行动。通过抓牢家庭日常教育,潜移默化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渐减少就业领域过于集中这一现象,引导毕业生抓住RCEP签署这一机遇,更好地投身于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的财经类不同领域,在不同行业贡献财经知识、财经力量。
(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善就业地域化现状。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在宣讲RCEP签署背景下促进中国-东盟合作交流这一方面责任更加重大,财经类院校更是如此。从大学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其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高校在促进毕业生立足RCEP签署背景下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方面应做出更大贡献。
通过日常学习工作中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将RCEP签署与毕业生未来发展紧密融合,一方面改善就业地域化的现状,另一方面在学校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对于东盟国家的了解,从而促进交流,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积极从事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就业工作地域化,促进广西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乃至东盟国家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在RCEP签署背景下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作出贡献。
(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对口。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都设置了实践性课程,因此大学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的作用在于通过社会生活的浸润使大学生深切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是学生从接受学校教育到走向就业市场的桥梁。它不仅是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更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在RCEP签署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合作,需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对口实习,从而方便在毕业后从事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对口类工作。首先,提高关注度,应该加强对在RCEP签署背景下从事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对口类工作的宣传,通过树立相关榜样,让在校大学生能够向该类毕业生学习,在毕业季积极邀请已经毕业且从事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相关学长学姐进行分享,以便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就业思路,为RCEP签署背景下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贡献自己力量。其次,加强政策解读,随着RCEP的签署,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更加紧密,再加上“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广西在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财经类人才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因此对于在校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则更为重要,通过政策解读,方便财经类毕业生扩展视野,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在RCEP签署背景下从事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对口类工作。
综上,随着RCEP的签署,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不断密切,财经类院校专业人才在国家战略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作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应该积极抓住机遇,立足广西,将区位优势与自身毕业去向相结合,将自己就业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将自己的就业领域放得更为宽阔,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戚磊.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07).
[2]周丽萍,岳昌君.从入口到出口: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来自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证据[J].江苏高教,2019(08).
[3]尹振浩,金艺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J].科技风,2020(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1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