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金融浅析
第750期 作者:□文/郭 芳 时间:2025/4/2 9:19:12 浏览:13次
  [提要] 人工智能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助推不少新兴产业出现,互联网金融便是其中之一。人工智能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载体,给各个参与群体带来极大的便捷。但是,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互联网金融也发出新的挑战。我们要勇于抓住人工智能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也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和争端,为人工智能推动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4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运用是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大量文献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分类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为教育、医疗、科研等各领域带来的影响,鲜有文献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讨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分析人工智能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目前,经过60余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跨学科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等学科,将不同的学科思想整合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人工智能更为广泛的意义。最早的人工智能出现于1956年,至今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尤其是2022年ChatGPT的横空问世,更是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二)人工智能研究现状。关于人工智能的本质,郑祥福(2005)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在本质上的不同点在于思维是否具有自主性,人类的思维是由自主意识产生的,是思维与生物体本身的统一,而人工智能的思维是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从而根据物理逻辑形式做出判断,只是在物理层面对人类思维的模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目前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倾向于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高奇琦(2018)指出,人工智能有利于解放人类社会,构建一种理想型社会,“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将由少部分工作人员和机器合力生成,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张磊和王建新(2021)聚焦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以算法推荐为主,认为这是一种高级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与人的精确匹配。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威胁,学界认为人工智会导致人类的意识凝聚力、执行力和团结力降低,主流意识无法凝聚共识,有被遮掩的风险。蒋博和李明(2021)指出人工智能将会有引发意识形态客体的风险,即话语客体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信息茧房”中,使得他们难以接触到新的观点和理论,丧失自我提升的机会与动力。
各学者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利弊众说纷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一方面人工智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之处;另一方面也向人类发出了挑战,当人工智能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替代一些机械的、简单的劳动,很可能导致大量的劳动人员失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社会的不安。
二、互联网金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行业,这些服务包括:在线支付、众筹、P2P借贷、第三方支付、证券交易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快速、低成本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和数据融合的作用,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掀起了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新浪潮的到来。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线上银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银行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银行服务,包括存款、转账、查询等,这是互联网金融最初的形式。第二阶段:21世纪初,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开始流行,同时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也逐渐兴起,例如支付宝、财富通等,它们通过互联网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10年代,P2P借贷、股票交易、众筹等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大众视野,出现更多种类和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P2P借贷、股票交易、数字货币等。这些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从各位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来看,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形式上和技术上的改变,并没有颠覆传统金融的本质。谢平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概念。谢平和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不同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具有更高效率的融资方式,并且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市场是充分有效的。王国刚和张扬(2015)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金融的实质、功能以及金融精神并没有发生颠覆性改变,因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颠覆传统金融。孙国茂(2015)认为不论是从现实角度来看,还是根据发展趋势来判断,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主要的业务是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股权众筹这几种形式。此外,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为互联网的金融创新风险、信息风险、跨界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泡沫风险。应对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陆岷峰和沈黎怡(2017)指出要从系统层面出发,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优化,既要关注互联网金融主体的融合发展,也要加强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从而搭建起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市场形态。
人工智能助力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智能可以凭借其模拟人类思维的能力解决繁琐、重复的工作,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以数据取胜的背景下,人工智依靠其独特的领先技术带领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是一把有力的推手。
三、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金融
(一)人工智能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在传统的银行服务中,主要包括三项业务:银行贷款、存款和结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新兴的行业也随之诞生了。与传统金融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将重点放在了那些在传统金融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服务,或是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尾部顾客,借助信息技术革命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以及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使得尾部顾客在小额交易、细分市场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金融行业是一个面临各项风险的行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预测风险,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譬如风险预测、反欺诈、风险评估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此外,金融行业最直接的目的是通过资本的运转获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更加精准的投资决策。通过对大量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做出量化投资,从而可以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并预测市场变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让金融企业实现工作自动化,发现欺诈,并为有价值的客户定制个人理财产品,而且可以给金融业带来更多的益处,例如避免因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以自动化方式大幅降低人为失误,以高品质无摩擦的服务与顾客进行全天候的互动,并协助防范欺诈,节约成本,等等。
(二)人工智能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对互联网金融起着推动作用,但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源,对其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收集与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必须注意防止信息泄漏,从而提升网络金融的信誉。其次,在金融领域,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这样,网络金融发展起来,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上立足。
新科技的发展不但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也会引起金融业务的连结、商业模式的变化。在政府层面上,一方面要考虑到激励创新与抑制财务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便利的前提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防止管理失当而引起财务风险。尽管有关部门对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监管方式有了新的规定,然而当前我国关于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市场规则还不够健全。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运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监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其对金融业的影响,主动占领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发展制高点,进行前瞻调研战略布局。
四、结论及建议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变革,人工智能必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金融行业,人工智能的运用加快了数字金融的转型,为金融改革提供了动力。但是,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金融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要谨慎对待人工智能下的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风险,从不同的层面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首先,必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能力去完成更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不惧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本身只是人类赋予它的一种机器语言和算法,的确能够代替一部分机械的、简单的工作,但是它并没有自主意识,不能自主研发和创造新的东西。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的进步和转型,并没有脱离传统金融而独立存在,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的机会。其次,社会要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服务下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机构做好数据保密。把数据信息当作核心资产,谁拥有了数据,谁就有了获利机会,将客户的信息当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力度,最大限度地防止由于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导致数据信息流入非法人士手中。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数据泄露的最初节点保护好数据的隐私性,切断不法分子窃取数据的原始来源。最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把控者,落实规范行业的经营。对于行业违法乱纪的行为做到严厉打击,而对于超出预期的出色经营表现,则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引领更多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以此为表率。就目前而言,原有的法律法规已经滞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法精准管控互联网金融的每个业务和交易环节。因此,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负面清单管理,这样既可以减少层层审批的时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法乱纪和寻租现象的发生,使国家经济更加健康平稳地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奇琦.人工智能,人的解放与理想社会的实现[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01).
[2]蒋博,李明.人工智能助力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建设[J].理论视野,2021(02).
[3]李克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风险[J].管理世界,2016(02).
[4]李秀辉.互联网金融热潮中的泡沫风险探析——基于科技发展与金融泡沫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5(11).
[5]陆岷峰,沈黎怡.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缺陷与优化[J].南方金融,2017(01).
[6]孙国茂.互联网金融:本质、现状与趋势[J].理论学刊,2015(03).
[7]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01).
[8]王肃之.互联网金融信息风险的法律防控[J].当代经济管理,2017(06).
[9]王振,王凯.互联网金融跨界混业扩张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5(18).
[10]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新金融评论,2012(12).
[11]薛紫臣,董小君.互联网金融流动性风险生成机理及化解[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3).
[12]张磊,王建新.从释放到赋权:人工智能嵌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1(01).
[13]郑祥福.日常化认识与人工智能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15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