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探析 |
第750期 作者:□文/权计举 时间:2025/4/2 9:21:03 浏览:4次 |
[提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为适应发展趋势,应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深入挖掘两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文化产业及旅游经济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南京熙南里文化街区为例,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两者相互融合发展效应进行分析。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助推两者和谐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振兴。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经济;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5日
在当今时代,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不再是单一的游览,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对文化的体验与感悟。文化产业也借助旅游平台,实现了价值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象征也是文化的载体,可有效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城市发展动力之一。
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为旅游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层次,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这种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熙南里文化街区发展现状
“熙南里”的名字由来与甘熙故居的位置有关。“熙”字取自“甘熙故居”,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南”字则是因为该街区位于甘熙故居的南侧。所以,“熙南里”可以理解为甘熙故居以南的街坊小区。
(一)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京市新街口商圈与夫子庙商圈的交汇处。日均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公共交通方便,连接全市,为街区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商业繁荣。一是旅游规模日益扩大。大数据显示,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0亿元,比2019年增长37%。2024年“五一”假期,南京文旅场所共接待游客总量达906.3万人次,总收入108.7亿元。2024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1,544.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上年上涨8.9%,总收入达207.1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上涨7.9%;游客人均花费较“五一”假期提升12个百分点。二是该街区拥有丰富的业态,涵盖书店、文化展示、文创零售等。这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集经济活跃,有锦麟市集、闻香呼“熙”灵感市集、六潮雅集等多个特色市集。这些市集汇聚了各种热门消费品类,如特色气味市集以“香”气为消费主线,美食市集则为游客呈现地道的南京小吃。三是政策支持。近年来,颁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15号)、《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苏文旅发[2020]117号)为该景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明确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包括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建成多个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从搭建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数字文旅产业提升行动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更高融合。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非遗活化利用,街区设立非遗传承人活动场所,打造传承人大师工作室群落。通过将传统节日与商业消费有机融合,推出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街区内全方位了解和感受非遗活态魅力。
文艺活动丰富,街区立足传统文艺资源优势,各具特色的展览展演和文艺活动,为“文艺两新”搭建了多元化展示平台及创业空间。
(四)空间布局优化。打破“老城区受制于空间”的惯性思维,打造人间烟火、文化味足的“小街巷”。推出鱼龙巷、大师工作室、鼎新坊等,与街区其他板块形成新的联动,构建多元的实践体验。其建筑延续了清朝建筑的风格,有黛瓦、马头墙、砖雕等,与周边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建筑保护不足。一是旅游经济开发对熙南里的破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轻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会对其产生破坏。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不合理的建筑施工等,都可能对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比如,在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商业需求,对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拆除,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二是旅游活动对熙南里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旅游景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例如,游客的垃圾排放、车辆尾气排放等,会对景区的空气、街面等造成污染。
(二)融合深度不足。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熙南里在旅游开发中对当地文化资源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进行罗列或拼凑,未能真正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导致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独特性。例如,熙南里在开发过程中,只是将古建筑进行翻新和展示,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游客难以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二是产业融合形式单一: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景区、演艺项目等方面,融合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对于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与旅游的融合还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发挥这些领域的优势。比如,在熙南里,虽然有文化表演,但表演形式陈旧,缺乏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难以吸引游客的兴趣。
(三)运营模式缺乏创新。旅游企业传统运营模式依赖门票收入和旅游商品销售,盈利模式单一。在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比如,该景区的营销手段主要是传统的广告宣传,缺乏对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营销效果不佳。
(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是部分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熙南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质量不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低,缺乏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比如,厕所标识系统不清晰,给游客带来不便;一些所谓的“特色手工艺品”实际上是批量生产的廉价商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工艺价值。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深入市场调研,熙南里文化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无论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还是文化演艺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缺乏特色和差异,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多个地区都推出了类似古镇项目,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五)文化创意人才匮乏。一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还具备创意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样的人才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例如,在熙南里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导致产品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涵不足。二是旅游服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和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目前,部分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不高,不能满足顾客需求。比如,一些导游的讲解水平不高,对熙南里文化和历史理解不透,无法为游客提供准确、生动的讲解。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路径
(一)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熙南里街区依托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甘熙故居”,深度挖掘其历史、科研、文化内涵。对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为旅游发展提供条件。在挖掘景区潜力的同时要注重其保护。珍重文物古迹,合理开发,良好保护,把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放在同样的战略高度。二是依托历史建筑,以甘熙故居为核心,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缮,将其打造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示与体验空间。通过举办甘熙故居文化展览、家族历史讲解、传统民居生活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南京的传统民居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该景区是南京主城区的重要古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现存较大的古建民居。通过对其保护、修缮和展示,让游客深入了解传统建筑风格。三是打造大师工作室群落,吸引非遗传承人入驻,如剪纸、秦淮灯彩等非遗项目,开展非遗技艺培训、非遗文化讲座、非遗作品展览等活动,既能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又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停留时间。
融合戏曲文化,充分利用街区的古戏台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京剧、南京白剧等戏曲表演来吸引游客,还可以举办戏曲文化节、戏曲比赛等活动,培养戏曲人才,营造浓厚的戏曲氛围。
传承文化并挖掘其民俗文化,在景区内设置民俗陈列展厅,展示南京人在节庆生活中的风俗文化。同时,邀请非遗工艺大师现场制作绒花、剪纸、灯彩、云锦等几十种南京非遗作品,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二)文化活动举办与推广。打造特色节庆活动。举办笪桥灯市、六潮雅集、簪花节等各种特色文化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同时提升其文化品牌知名度。
开展文化演艺项目,推出《甘宅雅韵》等文化演艺节目,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演艺项目,生动地展现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季节、节日和文化主题,策划各种文化活动,如春季的赏花节、夏季的纳凉晚会、秋季的文化艺术展览、冬季的民俗文化节等。
组织互动体验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推出数字化夜游《甘宅雅韵》、沉浸式演出《南京喜事》等项目,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让游客亲自参与剪纸、捏泥人、扎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同时,该景区可借助秦淮灯彩和老门东一起协助发展,相互映衬、融合,共同打造其文化气氛。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熙南里”文化旅游品牌,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设计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熙南里的历史文化特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加强多种渠道宣传,利用流量平台、广告、旅客口碑等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发布精彩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吸引游客的关注。同时,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开展推广活动,抢占客源市场份额。邀请文化名人前来体验和宣传熙南里,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平台,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大数据为核心,从“智慧管理” “智慧服务” “智慧营销” “智慧运营”四个方面入手,打造管理、服务和营销一体化的智慧旅游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景区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效率,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体验。
加强营销推广,利用新科技,加强对景区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渠道,增加该景区知名度。
(三)业态融合与创新。多业态规划布局,将旅游六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在大板巷牌坊入口处设置特色文旅产品等,巷子里面则有老字号店铺、网红书店、老物件陈列馆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的同时,引入现代时尚的商业元素,如时尚餐饮、创意零售等,实现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文旅创新与质量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熙南里也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引入现代时尚的商业元素和文化元素,如时尚餐饮、创意零售、5D全息体验等,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为其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深入挖掘南京特色,开发具有熙南里特色的旅游商品,如以甘熙故居、戏曲文化、非遗技艺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包括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来提升旅游商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进行旅游线路规划与整合,将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的夫子庙、老门东、秦淮河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推广旅游线路,提高熙南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文创产品开发
一是打造文创品牌。围绕熙南里的文化特色,开发文创产品,如以南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工艺品、纪念品等。汇聚众多文创品牌和手工艺人,提升文创产品的知名度。
文创产品与旅游结合:将文创产品的销售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在景区内设置文创产品展示和销售区域,游客可购买到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扩大了熙南里的文化影响力。
二是多元化业态布局。在保留传统的特色餐饮、老字号店铺的基础上,引入时尚餐饮、特色酒吧、网红咖啡、创意零售、文化展览、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商业业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培育特色品牌商家,积极扶持和培育具有熙南里特色的品牌商家,鼓励商家在产品和服务上创新,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支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具有时尚感和创新性的手工艺品;鼓励餐饮店铺挖掘南京的传统美食文化,推出特色菜品体验活动。
(五)服务提升与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景区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高端酒店采用智能设备,控制房间温度、灯光等,提升游客游览体验。提高服务意识,并针对性地提供个性服务,增强游客的观感。在文化介绍时,语言简练而精确,雅俗共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历史。加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旅游经济与熙南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效应
(一)对旅游经济带动效应。促进消费与商业繁荣,旅游经济为熙南里带来了大量的游客,这些游客在熙南里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消费活动,增加营业收入。例如,熙南里的特色餐饮,如七堂酒馆、精酿啤酒音乐餐厅等网红餐饮,为商家带来收入。特色民宿、精品酒店等住宿业态也因游客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同时,文创产品店、特色零售店铺的商品销售也因旅游经济的带动而增加,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随着熙南里旅游经济的发展,街区内的商家不断增多,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间接就业,如物流、配送等行业,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同时,熙南里的活动举办、文化演出等也需要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
促进其夜间经济消费增长。该景区打造的夜游、夜购、夜娱等夜间消费产品线,满足了游客需求,夜间经济是景区收入重要来源,夜晚的熙南里灯火辉煌,戏曲表演、音乐演出、非遗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为南京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文化传播效应。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熙南里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大量游客的到来,让更多人了解到熙南里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等。例如,熙南里的笪桥灯市、《南京喜事》沉浸式演出、《甘宅雅韵》夜游项目等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熙南里的文化产业,进而提升了熙南里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旅游经济带来的收益为熙南里文化产业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可以对甘熙故居等历史建筑进行更好地修缮和保护。
(三)产业融合效应。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熙南里文化产业与商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熙南里举办的各类特色节庆活动,如咖啡文化节、汉服节、读书节等,将文化、商业紧密结合,游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同时进行旅游观光,实现了文商旅的协同发展。
(四)品牌塑造效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旅游经济的推动,熙南里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夜经济”品牌,熙南里入选首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其夜间的灯光亮化、特色活动、演艺表演等成为了独特的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夜间文化旅游品牌。熙南里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旅游经济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熙南里文化街区为南京市增添了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五、结论
旅游经济为文化产业创造市场需求与资金来源,文化产业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附加值,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外,旅游经济为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等支持,文化产业借助旅游活动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领略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通过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熙南里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来经济收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特色餐饮、文创产品销售,都为街区创造了丰厚的商业价值。总体而言,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晓波,孙秀娟.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路径[J].南方农机,2023.54(13).
[2]陈兵建.文旅融合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9.36(02).
[3]郭新茹,沈佳,陈天宇.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艺术百家,2021(05).
[4]李贞莹.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数字化传播研究: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03).
[5]石燕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若干问题的探索——以安徽省安庆市历史文化保护为例[J].湖南农机,2008.54(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