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老边境旅游经济重塑研究 |
第750期 作者:□文/肖 思 李 逸 邓小娟 时间:2025/4/2 9:24:23 浏览:9次 |
[提要] 伴随“两区”建设深入推进和中老跨国铁路开通运营,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发展迎来新纪元。本文对中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宏观视域和市场主体、产品开发等微观视域重新审视和探讨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发展路径和方向,以期推动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老边境;旅游经济;路径;重塑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国内段发展路径重塑研究”(编号:PY202310),主持人:李逸;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双版纳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研究”(编号:XZY202407),主持人:肖思;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边疆旅游经济学科创新团队”,主持人:李逸。通讯作者:李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30日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沿边地区依托其通道优势、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地缘依托带及空间延伸地带。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成为促进跨境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中老边境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为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潜力。
一、中老边境旅游经济重塑背景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提出“两区建设”,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实验区。2021年底,中老跨国铁路建成并通车,打通了中老边境旅游交通方面的屏障。双重背景下,中老边境旅游迎来重要的产业发展机遇期。据磨憨边检站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计验放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人员136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7%和83%;验放出入境车辆30.6万余辆次,同比增长58%,均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打破了历史记录,也彰显了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随着中老边境旅游的迅猛发展,我们亦需警觉其背后隐藏的可能问题与挑战,更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和探讨中老边境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以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实现更加深入的合作与共赢。
二、研究回溯
边境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穿越国际或国内行政边界,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边界线,前往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边境旅游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还成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197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游憩工作组在加拿大召开“边境与旅游”的会议,并于第二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探讨了边境与旅游的关系、边境的功能变化、边境的空间重组等议题,边境旅游自此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本次会议是边境旅游研究的开端。border tourism(边境旅游)的标准名词形式一般认为是Sofield提出的,他认为边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既构成旅行的障碍,也构成旅行的吸引物。他指出,“随着全球化和旅游的发展,边境问题的重要性将变得更加突出,旅游研究将会同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边境问题”。
国内边境旅游的研究起步稍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旅行社开始探索边境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云南省瑞丽、畹町边境旅游情况的考察报告》开启了国内学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先河,此后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张广瑞(1997)、姚素英(1998)等学者集中探讨了边境旅游的概念、范畴及如何开发、战略选择等问题。此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边境旅游的开发视域。周素勤(2003)、刘滨谊(2006)等指出发展边境旅游的开发条件和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等,其他诸如边境旅游与国家安全,边境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边境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策略、边境旅游地游客行为体验等成为这一时期讨论的热点和重点议题。总体而言,概念和开发的思路等基础理论研究之外,国内学者聚焦实践中出现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向我们呈现出国内边境旅游研究和发展的全貌。
综合学界的研究,当前边境旅游研究日益丰富与深化,不仅丰富了旅游理论体系,还为实际旅游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但遗憾的是,针对边境旅游发展路径,尤其是中老边境的专项研究尚显不足。在中老国际铁路通车运营带来边境旅游大发展和大繁荣及国际旅游业复苏之际,学界应顺时而为,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阐明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调整方向等。
三、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发展回顾
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与老挝两国友谊与合作不断深化的缩影,也是两国边境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发展至今,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已经走过了多个重要时期,见证了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
(一)初步发展阶段。中国与老挝山水相连,边境线绵延数百公里,沿线分布着众多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得益于两国间深厚的传统友谊及边境接壤地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不断深化的经济合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开始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老边境旅游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主要以小规模、零散的形式存在。1996年10月,中国与老挝正式签署了《中老旅游合作协定》,这一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两国边境旅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政府通过建设边境口岸、改善交通设施、加强旅游宣传等措施积极推动边境旅游的发展。同时,老挝政府也积极响应,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此时,双方政府开始筹划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选择了如磨憨、磨丁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口岸作为试点开放区域,为后来的边境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老边境地区的旅游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0年11月,中老两国政府在万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出要充分发挥两国政治和地缘优势,进一步推进双方在经贸、投资、农林、旅游等领域的友好合作。此后,伴随着中国与老挝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老边境旅游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12月,中国的第一条国际高速公路,连接老挝会晒和泰国清孔的会晒大桥正式贯通。2014年7月,经原国家旅游局批准后同意开通江城县至老挝五条跨境旅游线路。此时,中国与老挝之间的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游客的旅行时间,也降低了旅行成本,使得更多的游客能够便捷地前往老挝旅游。
同期,中国与老挝的边境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外,还涌现出了民族文化体验、自驾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两国边境地区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表演、边民互市等活动,为游客深入了解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可能。此外,中国与老挝还加强了在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双方通过举办旅游培训班、开展联合执法等活动,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深化合作阶段。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中老边境地区的旅游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下半年,过境144小时免签政策适用口岸的增加,为中老边境旅游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政策条件,双重优势叠加之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通过这条便捷通道前往老挝或者前往中国旅游。据统计,自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一年多来,出入境人数从最初每日300人次左右,增长到700人次左右,出入境人员从最初的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增长到96个。目前,中老铁路运输服务网络已辐射至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城市,这条黄金通道不仅有效激发了旅游市场的活力,也为沿线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机遇和红利。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中老边境地区的旅游产品也进入了深度融合与创新阶段。旅游企业依托中老铁路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更为丰富的跨境旅游路线和产品。同期,两国政府还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包括通关便利化、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为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中老边境旅游经济重塑的困境
近年来,中老两国在推动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跨境免签和通关便捷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是,现阶段也仍面临着边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通关便利性有待提升、非传统国家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与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再加速。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及前期已经开通的昆曼国际大通道和航空、水路等通行方式,极大地扩展和方便了游客的出行选择,中老边境主通道实现无障碍连接。但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尚显不足,部分边境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设施条件还有待改善。此外,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情况依然存在,酒店、客栈等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不高、停车场接待容量有限以及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也是需要正视的。以上基础设施的瓶颈在旅游旺季更为明显,旅游体验降低等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别差异导致市场开拓困难。中国和老挝虽然山水相连,跨境民族世代而居,但在整体的历史、文化、法律、市场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开拓的难度。首先,两国的文化渊源、法律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跨境交通、市场监管、安全救援、纠纷处理和旅游合作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认知差异,要在双方划定的合作区域内共同且高质量地开展旅游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144小时跨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扩展了客源,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差异的国别和族群范围。游客在旅游消费习惯、旅游偏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旅游企业开发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困难加大。与此同时,这种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发生。最后,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层面还存在着双边交流层级和政策不对等现象,也进一步制约着市场的发展。
(三)跨境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中老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是发展边境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容量不足等问题是跟随而至的。边境区域监管难度更大等事实的存在也导致一部分旅游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一部分游客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过度开发和消耗旅游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等现象屡有发生。同时,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边境地区民众的受教育水平还相对较低,进一步导致追求经济效益和忽视环境效益的现象出现。以上问题的共同作用之下,影响了中老边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通关便利性有待提升。通关便利性是影响边境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中老双方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通关效率,但调研中仍有部分游客和企业反映通关时间较长、手续繁琐等问题。一方面老挝方面口岸基础设施不完善、通关流程较繁琐等问题,增加了游客的等待时间和出行成本;另一方面昆曼大通道的开通也使得中老边境旅游自驾车的数量增加,但涉及中国与老挝双方政策问题,审批部门多、办证手续繁琐等也制约了自驾车跨境游的发展。此外,跨境旅游中的货币兑换、语言沟通、双语导游较少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五)非传统国家安全风险。在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近些年,东南亚地区屡有发生的境外赌博、电信诈骗、走私贩毒、偷渡洗钱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境外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也是困扰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议题。同时,还应该关注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水平问题等,这些也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五、中老边境旅游经济重塑路径
(一)加强中老边境旅游顶层制度设计。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跨境旅游开发与合作层面的问题,还有政策、法规、战略走向等一系列的顶层制度设计问题。首先,要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微观市场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旅游市场的共同开拓。其次,要坚持统筹兼顾,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旅游部门和协同参与部门的工作任务。同时,要细化责任,明确地方执行部门的权属,强化指导、监督及绩效考核,组织精干力量解决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探索适合中老边境旅游发展的模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边境旅游发展的基础。宏观层面,首先,双方加大各自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其次,推进合作,共同提升跨境公路的等级,推进旅游便利化设施建设,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水运航道与新开国际国内航线的建设与合作;最后,通过合作举办跨境旅游培训与交流的形式,培养跨境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微观层面,鼓励与支持符合条件的中方旅游企业赴老挝和我国边境城市投资兴业,聚焦异质性文化内涵,改造升级传统旅游产品,打造新旅游业态等。
(三)构筑现代边境旅游产业体系。边境旅游基础设施陈旧、产品落后等固有问题还需在产业层面进行解决,着力构建起现代边境旅游产业体系。首先,重视市场反馈,及时了解游客的偏好和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和推广方案。其次,以品牌打造和业态创新为重点,从传统要素向兼有“商养学闲情奇”等新旅游要素转型,开发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能形成综合消费和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最后,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和营销宣传力度,通过交流互鉴与互相推荐等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边境旅游品牌,提升中老边境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环境、通关、非传统国家安全合作。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现代边境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是推进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共同构成中老边境旅游发展的骨骼。环境保护、提升通关便利性、维护非传统国家安全等因素以其血肉丰满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体系。首先,通过边民交流、联合巡护、联合调查与监测、管理等方式,有效保护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实现绿色旅游全覆盖。其次,完善口岸设施、优化通关流程。实施“一站式”通关模式,设置团队、预约及重点游客绿色通道,简化旅游办证手续,提高游客的出行效率和满意度。最后,加强安全管理合作。通过加强边境管控、打击跨国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措施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此外,推进兴边富民建设,通过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举措改善边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减少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发生。
综上,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产业力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澜湄合作”的深入实施,中老边境旅游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应继续深化合作,同步推进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现代边境旅游产业建设,做好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环境、通关、非传统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同时,挖掘潜力,打好异质性、边境性、民族性和自然山水秘境牌,推陈出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
“自然山水秘境、人文风情圣地”的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应是十分广阔的。本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模式的构建还较为浅显,期待学术界能够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着力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为中老边境旅游经济的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等.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06).
[2]TIMOTHY D J.Borderlands:an unlikely tourist destination?[J].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2000.08(01).
[3]IGU Working Group.Tourism and Borders:Proceedings of the Meeting of the IGU Working Group——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M].Frankfurt/Main:Institut fur Wirtschafts —— und So zialgeographie der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at Frankfurt/Main,1979.
[4]Sofield T H B.Border Tourism and Border Communities:An Overview[J].Tourism Geographies,2006.08(02).
[5]保继刚,徐红罡,AlanA.Lew.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边境旅游研究”课题组.关于云南省瑞丽市、畹町边境旅游情况的报告[J].财贸经济,1994(08).
[7]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1997(03).
[8]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3).
[9]周素勤,张昕华.浅谈桂越边境旅游的发展[J].北方经贸,2003(05).
[10]刘滨谊,刘琴.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特性、原则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11]赵建平,明庆忠.我国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