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第750期 作者:□文/王晨鸽 刘冬雪 时间:2025/4/2 9:26:54 浏览:11次
  [提要]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就是持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持续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并指导实践。
关键词:经济;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6日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
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到现在已经与现代化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准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
首先,“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我国想要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这其中的艰巨性可想而知,而这一独特的条件中却蕴含着重民利民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民本主义这一优良传统,例如商周时期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近代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传统民本主义被各代君主与政治家继承发展,最终推向一个新高度。早期的民本主义思想大意是以人为本,是根据我国国家形态的演变逐步发展起来的,已经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落脚点就是人民的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
其次,中华文明历来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儒家倡导“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天性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由此可见儒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可违背规律逆天而行;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尊重世间万物的走向规律,顺应自然。古老的中华文明以这些思想为指引保护自然,得以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不曾中断的文明。包括我国反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治国理政体系中牢固树立起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主张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代的体现。
最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公平公正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思想理念,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信念,这些为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党把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分配差距等矛盾采取针对性措施,稳扎稳打推进共同富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中国自近代经历启蒙与觉醒之后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之路,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始终是党建设工作的重点。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从思想解放高度来理解“第二个结合”,这不仅体现了文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时代变革先声,更体现出时代变化中文化使命的变换。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萌发了现代化意识,其中从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可以看出当时我国人民在外部冲击面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思想发展到思想行为层面,“五四运动”之后思想文化领域的争论以及用新文化运动这一途径来寻求救国之道的背后其实是对我国文化的反思与迷惘,人们开始呼吁“改造旧文化”,这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论断,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传统文化中不适合革命的封建思想部分遭到批判否定,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进行改造,推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体现了当时对传统文化改造的基本方针,即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批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劳动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提倡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时党已经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成为我国当时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到今天,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报告中直接将“创新性”视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但不守旧、尊古但不复古的前进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我国古代专门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很少,大部分都是政治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现象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形成了各种经济思想,因此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今天思考我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就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独立思考,需要在彼此融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来理解,这些经济思想凭借其特有的实践基础传承了几千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体现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复杂性。
(一)重农思想。我国古代长期流行重农轻商的思想,因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也就是粮食问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才会不断增长,社会才能发展。但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气候、土地和水源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加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总产出一直不稳定。而且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不从事劳动生产的话,则该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威胁,虽然产品交易可以缓解这种情况,但是如果在农产品极度紧缺发生饥荒的情况下,粮食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在普通百姓都买不起的情况下饥荒依然得不到缓解。现在所谈论的“马尔萨斯陷阱”也一样困扰着当时的人们,所以不管是当时的统治者还是百姓都深知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饥荒的可怕,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就产生了“重农思想”,强调把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用来农业生产。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在没有持久稳定的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出的情况下,工业与商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些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在解决了本国的农业生产问题之后才开始进行工业技术革命以及商品买卖。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工业和商业都是依靠农业来实现的,一方面工业需要剩余的农产品作为原材料来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商业需要丰富的农产品来进行商品交换,且发达的农业也可以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至少从今天来看,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发达的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粮食自由,也可以实现社会稳定,不受其他国家的约束,发达的工业国家一定是发达的农业国家。由此可以看出,重农思想有其一定的现实基础。
(二)利益观与价值观。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人的欲望的讨论侧重于“义利”这个方面,比如“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总的看来,儒家承认利益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但是儒家又强调个人所得的利益要受到社会道德的限制。在这方面荀子也进行过思考,比如“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荀子明确承认了欲望的普遍性,人都是权衡好利弊再行动的,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荀子又进一步提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因为利益而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动乱。但是,荀子也创造性地将欲与求区分开来,说欲望是人的本性,而求是人们基于自身的需求而做出的一种行为,是欲望与满足欲望的关系,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否认,求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们的后天行动。
而关于价值,管子在《管子·轻重》中有详细的说明,轻与重是物品之间进行交换的基本原则,随着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轻与重就有了表现形式,即货币的交换比例。同时,管子也发现在经济活动中各种物品的交换比例一直在变化,这种变化如果被人们利用起来就会让人们都以赚取利益为目的而参与商品交换活动,所以管子就主张统治者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确保社会稳定。管子也由此引出统治者在控制市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进入市场并获利来缓解当时国家的财政压力,而不是全部依靠苛捐杂税来获得收入,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之后管子又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统治者要顺从全社会的意愿来行动,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墨子也指出经济活动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社会治理既要遵循人的意愿,又要以这种意愿为基础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社会秩序是要参考大部分人的喜恶来制定并严格执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形成共识,这种思想也是我们研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原则。
三、让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为现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这些思想强调合理利用资源,注重社会的长远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将这些传统经济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社会公平以及法制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各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乡村振兴,后续逐渐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现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关键时刻就需要这些理论来破解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发展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各地要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来创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统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研发、种植、加工和营销等环节链接起来,加强各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其次,国家加大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增加对农业的经费投入和提供政策支持来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创新,鼓励大学生参与到这些研究中,为培育专业的农业科学家队伍储备人才;让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比如现在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并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提高了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再次,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深化土地改革是进一步保证农民权益的主要途径,有的地区通过改革征地程序、提高土地补偿标准等制度来保障农民权益,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于农村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比如推广农村小额信贷和经营权抵押等农村信贷产品,以满足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农村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最后,为农村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提高农村教师、医生和政府公务人员的薪资来吸引人才留在农村,同时通过政策扶持为人才提供有发展的工作机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对于该类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来缓解其经济压力;对于当地农民,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科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就需要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提供保障。
首先是市场。自古以来人们都是以赚取利益为目的而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来的,这就导致市场具有自发性,如果不加以监管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从而导致经济波动,所以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规则,确保全国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公平竞争规则,严厉禁止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对于特殊行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石油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要确保其健康发展来保障社会的需要;社会信用制度,规范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确保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同时,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引导资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让资本有序地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本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资本,积极引导资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具体内容包括: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确保资本活动依法进行,禁止人为操纵市场;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进行明确规定;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保证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缓解市场波动,等等。
其次是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推动市场与政府更好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单从市场本身出发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辩证地考虑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变的,政府需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来保持经济稳定和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水平,以便于在市场失灵时和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进行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同时,国家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在经济下行时依赖国有经济推行重大发展战略,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等,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也需要国有经济来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包括市场失灵问题和公益产业都需要国有经济来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之源,我们坚信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积极思想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儿女一定能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共同前进,为共圆中国梦、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家,2023(08).
[2]王翀,王芳.数字化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4.30(08).
[3]郑雅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J].当代经济科学,2024.46(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0663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