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财会/审计 |
企业内部财会监督数字化思考 |
第751期 作者:□文/赵 翠 张钰涵 时间:2025/4/16 12:09:36 浏览:12次 |
[提要] 本文结合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实际情况,探讨数字化赋能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的路径。阐述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数字化内容,剖析数字化提出的要求,分析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路径,以期为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财会监督;内部治理;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9日
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旨在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更好地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财会监督体系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继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合规性与风险管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和市场环境。
一、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数字化的内容
财会监督是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为监督对象,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实施的监督。然而,在当前环境下,尽管多数企业已建立财会监督机制,但在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合规性上,其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的全过程数字化。具体而言,包括财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数字化、监督流程与手段的数字化和监督成果与应用的数字化。
(一)财务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数字化。传统的财会监督工作其局限性在于往往依赖简单的计算和过往经验的主观判断,相比之下,数字化的财会监督系统则巧妙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高效收集与分析。数字化的财务数据收集系统将采用诸如OCR识别软件和数据爬虫等自动化数据收集工具,从纸质文档、网页等多元化来源中精准提取财务数据,并充分利用传感器、数据接口等数字化手段,直接从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抓取数据,规避了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误差与延迟。进一步地借助数据挖掘等技术,企业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与预测。同时,为确保所采集数据的统一性与可比性,数字化的系统还会构建严格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体系,为后续的数据处理与深入分析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二)监督流程与手段的数字化。数字化的财会监督工作通过构建智能化、自动化的监督流程和方法,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通过采用先进的智能算法技术,对收集的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比对、校验以及预警分析,随后借助可视化工具,将繁琐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图形来展示,从而有效地辅助财会监督人员迅速识别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此外,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远程监督与移动监督,将会显著提升监督工作的灵活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三)监督成果与应用的数字化。监督成果与应用的数字化就是将监督工作的成果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存储,便于后续的查询、分析和利用。数字化存储的财务数据除了更方便企业内部管理外,还可以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外界监管主体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对集中储存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和规律,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数字化的优势
企业构建数字化的财会监督系统不仅能够实现监督范围的全覆盖和监督过程的精细化,还能显著提升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其稳健运营和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加快财会监督工作的数字化不仅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一)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数字化可以给监督工作中数据采集的速度带来前所未有的提升。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引入一些基础的信息化工具来辅助监督工作,但本质上仍未脱离人工,需要人工审核和手动操作,这就使得内部监督工作的效率很有局限性,企业难以高效高质地评估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和合理性。而数字化的系统能够自动、高效地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采集和整理财务数据,减少了人工审核的时间和成本。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系统能够自动执行一些常规性的监督工作,不仅减轻了监督人员的工作负担,还能让监督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更具价值的工作中。
(二)实时监控和反馈能力显著增强。财会监督工作可以实现从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的转变。数字化的财会监督系统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从各个业务和财务系统中采集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实时获取,并通过预设的数据整合规则和算法,将从不同来源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转换和整合,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三)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深度融合。监督成果的数字化可以推动业务与财务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推动业财的流程协同。在数字化财会监督工作的推动下,企业会重新审视和优化业务流程,将监督工作嵌入到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中,这种流程协同不仅有助于业务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操作中的不合规行为,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为业务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另一方面,提升业财融合的效果。通过数字化财会监督,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业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财务表现,从而为业务优化和资源配置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此外,数字化财会监督还充当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双方的有效协作与相互理解。
三、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数字化的要求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内部监督系统是防范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数字化技术在给企业财会监督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
(一)加强制度支持与政策引领。政策引领可以为财会监督工作的数字化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意见》中已明确了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可以确保数字化建设符合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整体要求,避免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制度体系的完善是数字化赋能财会监督工作的基础。在《意见》指导下,地方各监管单位需要对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做进一步规划,尤其是要结合自身的特征量化,做到有制度可寻,做到具体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协同合作,强化监督效果,确保数字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提升财会监督工作的效能和公信力。
(二)加强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数字化的普及让企业对监督数据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中化的记录和存储让这些监督数据难以招架黑客的攻击,甚至会被非法篡改和删除,进而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任危机。随着财务数据访问权限的放宽,共享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如果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就可能导致内部人员滥用权限、泄露数据。鉴于此,企业应加大数据安全防护机制的建设力度,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数据安全政策和准入标准实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定期审计工作等措施,保证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同时,建立起高效的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体系,以应对潜在的数据安全威胁和事件,降低风险损失。
(三)加大财会监督队伍建设。当前,企业不可避免地趋向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也对财会监督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众多企业的财会监督人员虽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但其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仍局限于传统的会计与财务管理范畴。相比于数字化的需求,他们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等前沿科技上显得力不从心,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技能转型的过渡阶段。这要求企业加大财会监督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重视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库,提升员工的数字化转型意识,同时寻求外部合作以补充人才缺口,确保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
四、数字化赋能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路径
(一)政策路径。推动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实现数字化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框架,从而为数字化的财会监督系统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石与政策支撑。政府部门不仅要出台专门针对财会监督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举措,明确界定数字化的内部监督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还需修订并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以保障工作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同时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力度,提升新政策的社会认知度和企业认同感,发挥头部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内部财会监督工作的数字化转型。
(二)技术路径。想要促进财会监督工作,数字化技术需要贯穿监督工作的始终。监督前的准备工作强调监督规划,旨在通过前瞻性的分析,提升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企业需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财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以精准预测潜在的风险点与合规性挑战,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计划与策略,为后续监督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阶段注重技术的实时应用与决策支持,以实现对监督对象的全面、动态监控。为此,需构建实时数据监控与分析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业务与财务数据进行持续追踪与异常检测,确保能够迅速识别并处理潜在的违规行为或财务漏洞。
监督后的反馈评估环节需建立全面的监督成效评估体系,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对财务安全与业务运营的影响。同时,企业应积极探索新技术在财会监督中的应用,如开发财会监督机器人用于常规性的监测或者重复性业务,释放人力资源,提升监督效率。
(三)人才路径。人才是《意见》中加强财会监督的第一要素。一方面,注重数字化人才的思维转变。数字化赋能财会监督的本质是数字技术与产业、与场景、与业务深度融合,以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提升监督效率。数字化时代技术推陈出新的速度很快,财会人员需要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自身技能,将新型技术融合到监督手段中。企业需着重培育财会监督人员的系统思考、计算逻辑及数据分析思维,助力其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技术驱动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扩大数字化财会监督人才队伍。建立财会监督人员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一个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框架,全面提升监督人员运用数字化技术执行财会监督任务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熟练操作数字化平台、高效运用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等。此外,可以与高校合作开设数字化财会课程,积极扩大财会监督数字人才专家队伍。
综上所述,面对企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及数据量爆炸性增长的双重挑战,以往企业的财会监督工作模式的局限性愈发显著,亟须通过全面且深入的数字化路径分析来探索财会监督工作的优化策略与方法。企业应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优化财会监督模式与方法,建立财会领域重大风险预警机制。
展望未来,数字化的财会监督系统将进一步智能化,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效率,并与ERP、CRM等企业核心系统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业务洞察与决策支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及数字化转型深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的财会监督工作将成为企业检验复杂交易的合规性、提升透明度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数字化赋能财会监督工作的路径分析不仅是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是企业把握未来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创新增长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娇娇,薛小荣.数字化时代强化商贸流通企业财会监督工作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24(16).
[2]赵永生.会计数字化转型赋能财会监督[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3(06).
[3]吕晓歌.数字化赋能财会监督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23(14).
[4]王风华,冷其珍,孙卓晗.探索企业内部财会监督的具体实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23(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