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策略
第751期 作者:□文/胡 悦 时间:2025/4/16 13:43:08 浏览:8次
  [提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经费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探讨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策略。通过对精细化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环节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提高高校经费管理精准度和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3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指导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并强调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财政部又相继发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高校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面对这一新形势,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从项目库的建立到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评价,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此来增强预算编制的精准度、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政策导向,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一、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升预算编制精准度。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中首要应用价值,体现在显著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上。借助细致入微的项目分析与历史数据比对,高校能更精确地预测项目各阶段所需资金,避免预算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偏差。精细化管理要求对每个项目的目标、规模、周期及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预算编制不仅基于当前情况,还充分考虑未来变化,如物价波动、政策调整等因素。利用先进的预算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高校能实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分配,从而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二)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在精细化管理框架下,高校经费项目库的每一笔资金流动都被详细记录与追踪,极大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借助设立严格的审批流程和监控机制,确保所有经费支出都经过严格审核,并公开透明地展示给相关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资金的透明度不仅有助于防止资金滥用和腐败行为,还能提升校内外的信任度,为高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也为后续的项目评估和审计提供坚实的基础,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证明。
(三)提高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精细化管理通过构建全面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显著提高高校在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系统对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成本控制等多维度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如预算超支、进度滞后等,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促使管理层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精细化管理还强调对项目绩效的持续评估,确保项目不仅按计划推进,还能达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
(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精细化管理通过精准的需求预测、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调整机制,显著促进高校经费项目库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在项目立项阶段,对项目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资源能够按照优先级和紧急程度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资源闲置或浪费。在执行过程中,采用动态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确保资源能够随着项目进展而灵活调整,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高效、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仅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为高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策略
(一)项目立项阶段:精细化需求分析,确保项目设置准确性。在高校经费项目库的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中,项目立项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决定后续预算管理的基石是否稳固。精细化需求分析作为此阶段的核心策略,要求对项目目标、预期成果、实施路径及资源需求进行深度剖析与精准定位。具体而言,应构建一套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分析框架,包括教学科研需求、学科建设需求、校园设施改善需求等,确保每个项目都能紧密贴合高校发展战略,避免盲目立项和资源浪费。
在实施过程中,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提案进行独立评估,从专业角度审视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比历史项目数据,识别潜在的风险点与成本效益比,为项目立项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需强化项目间的协同性评估,确保新项目不与现有或即将开展的项目产生资源冲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借助一系列精细化操作,不仅能确保项目设置的准确性,还能为后续预算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预算编制阶段:精细化预算编制,实现预算与项目高度匹配。预算编制是连接项目需求与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其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果,在这一阶段,应摒弃传统的“一刀切”预算编制方法,转而采用更为灵活、细致的预算编制策略,确保预算与项目需求的高度匹配。第一,需细化预算编制单元,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针对每个子任务单独编制预算,明确费用类别、金额及支出时间,形成详细的预算明细表;第二,引入动态预算调整机制,根据项目进展和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预算分配,保持预算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第三,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对每个预算项进行严格的成本效益评估,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了提升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与公信力,可建立预算公开制度,让项目团队成员、相关部门乃至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到预算的监督中来,形成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不仅能够实现预算与项目需求的高度匹配,还能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三)预算执行阶段:精细化过程管理,确保预算执行规范性与有效性。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在这一阶段,必须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确保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第一,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审批权限,确保预算执行的有序进行,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确保预算资金按照既定计划使用;第二,强化预算执行的内控机制,通过设立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等环节,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防控,防止资金滥用和违规操作。
(四)预算评价阶段:精细化绩效考核,全面评估经费使用效果。预算评价是检验预算管理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持续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在精细化绩效考核框架下,应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经费使用效果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一方面,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包括项目完成度、资金使用效率、成果产出质量等,确保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可衡量性,同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财务数据、项目报告、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绩效评价;另一方面,建立绩效反馈与激励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团队的奖惩、后续项目立项等挂钩,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借助精细化绩效考核措施,不仅能全面评估经费使用效果,还能激发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预算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三、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为预算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中的实施,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确保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与高效性,高校需从制度层面出发,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应制定涵盖项目立项、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详细规章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操作流程、审批权限及责任追究机制。
在制度设计中,需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避免制度成为空文。例如,在项目立项阶段,应明确项目需求分析的流程、标准与专家评审机制;在预算编制阶段,应规定预算编制的细化程度、动态调整机制及预算公开制度;在预算执行阶段,应确立预算执行流程、内控机制及反馈调整机制;在预算评价阶段,应设定绩效评价指标、方法及激励约束机制。同时,高校需定期审查与更新制度,确保制度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需求,保持制度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预算管理数据支持能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关键。借助构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立项、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可以大幅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降低人为错误和舞弊风险。
信息化建设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项目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共享,便于各部门间协同作业和实时监控;二是开发智能预算编制工具,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项目需求进行精准预测,辅助预算编制人员快速生成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三是构建预算执行监控预警系统,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自动识别并预警潜在风险,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四是完善绩效评价模块,实现绩效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提高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确保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财务人员作为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培养一支具备精细化管理理念和专业技能的财务队伍,是确保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
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加强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预算管理、财务分析、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其二,鼓励财务人员参加行业交流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和前沿理念;其三,建立财务人员考核机制,将预算管理绩效纳入考核范围,激励财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其四,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坚守原则、廉洁自律。
(四)落实监督责任,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力度。监督是确保预算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及监督方式,落实监督责任,强化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
在监督主体方面,应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主要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定期对预算管理各环节进行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外部监督则包括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署等外部机构的监督,采取定期审计、专项检查等方式,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外部约束。在监督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等。在监督方式方面,应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对预算管理全过程进行日常监控,又要针对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开展专项检查。
(五)加强跨部门协调,形成预算管理合力。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高校应建立预算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流程,确保各部门在项目立项、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环节中的无缝对接。例如,在项目立项阶段,教务部门、科研部门等应共同参与项目需求分析,确保项目设置符合高校发展战略;在预算编制阶段,财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充分沟通,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各部门应协同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预算评价阶段,应邀请教学、科研、财务等多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绩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综上,本文基于精细化管理理论,探讨了高校经费项目库全生命周期预算管理的策略,提出在项目立项、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及绩效评价等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强调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监督责任落实及跨部门协调等保障措施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持续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加强数据驱动决策,提升预算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政策导向,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弋.业财融合提升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精细化管理水平研究[J].信息产业报道,2024(01).
[2]王慧.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5).
[3]张苑华.试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路径[J].中国总会计师,2021(10).
[4]杨琇帏.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研究[J].财会学习,2023(29).
[5]刘侃.事业单位预算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8).
[6]程丽娟,黄早花.基于会计信息化的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研究——以W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4).
[7]赵颖,戴咏梅,仲伟荣,等.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高校无形资产全过程管理研究——以专利资产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24.35(03).
[8]阿力甫·依不拉音.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23.07(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17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