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徽商文化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第751期 作者:□文/梁开朗 时间:2025/4/16 13:45:42 浏览:3次
  [提要] 2023年12月,徽商总会宣告成立。这使得徽商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主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历史、政治、自然等诸多因素造就的徽商独特的精神文化,对当代企业主体经营管理有很多可借鉴学习之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关键词:徽商文化;企业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2日
徽州地区在先秦时期位属吴楚之地,对中原王朝而言是边缘地带,再加上地形不便,与外界缺乏沟通,秦汉时期人烟稀少,开发较少,发展缓慢。西晋末年,五族内迁使得中原百姓被迫南迁,大量人口迁入徽州,给当地增加青壮劳动力的同时又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农业发展不便的背景下,技术思想的革新促使徽州住民将目光投向经商,徽州多山的特色孕育了当地独特的物什,山茶粮布就是徽商最初的营生。唐宋时期,市坊分离、早市夜市出现,京杭运河应用和交通改善,飞钱纸币发展等一系列商业进步也助推了徽商的发展壮大。明中叶到清朝乾隆时期的三百余年是徽商的黄金时代,此时徽商的经营人数和范围都居全国商帮首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丰富也推动了精神文明发展,经商许久的徽商不仅仅满足于温饱,同时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徽商极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也形成确立于这一时期。
一、“新四民观”是徽商创立发展的基石
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因而形成了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观,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商人都处在较低的社会层次。宋朝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略有松动。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人群体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力得到提高,徽商作为其中的商帮代表,由此主张新的“四民观”,旨在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改善行商环境。西方开辟新航路,通过马尼拉航线开展“丝银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人商品贸易也渐用银两。银两较于铜钱更方便携带的同时购买力也更强,为明代大宗贸易和长途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徽商的足迹从此遍布大江南北。明朝中期的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乡野村夫皆有“良知”,指出贩夫走卒“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则有“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论调。旨在动摇传统的四民观的王学,为正值上升期的徽商所乐于接受,徽州商人在学习王学的同时,通过行商将其思想带到各地。徽商的社会影响力增加,王学的受众也随之增加,二者共同作用于商人群体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徽商力求把“商”与“士”并列,用“士商农工”的“新四民观”渗透到徽人的家法族规、乡约民俗中,促使更多人接受新的四民观。从传统的“荣宦游而耻工贾”到“士商异术而同志”,徽人的传统观念悄然改变,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商贾或者同意家中子弟业商,可见徽商群体的增加和徽商文化的创建发展离不开破旧“四民观”之陈风,立尊商重利之新潮。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管理层要注意革故鼎新,不仅要关注短期目标,还需注重长期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来达成这些目标,营造更适于组织成员交流工作的氛围,鼓舞成员工作的热情并树立职业自豪感,从而形成互促互进的氛围;也要注重制度为多数组织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二、“贾而好儒”是徽商发展的不变底色
宋代大儒朱熹,祖籍徽州,其理学思想也在徽商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新安理学兴盛之后,崇儒重学的风气日益炽烈,这样的社会环境致使徽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影响,其所倡导的重义轻利在徽商文化中表现为“贾而好儒” “贾儒结合”。徽州宗族观念深厚,家族荣辱烙印在每名子弟心中,光宗耀祖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家族的期盼,而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徽人在行商的同时积极追求仕宦也就不足为奇了。徽州地区历史人文气息浓厚,重视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世世代代的儒商相依,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宋明之后,儒学固化,在思想上钳制黎庶,“贾而好儒”也就显得附庸风雅,但这也使得在外经商的徽人没有落下文化修养,有如清人程晋芳“业盐于淮,兼治儒术”,举乾隆朝进士。宋明理学强调了文人气节,徽商也从中学到了爱国情怀,明代中期倭寇侵袭东南沿海,徽商积极参与抵抗海盗犯边劫掠,再到近代列强入侵,徽商也不乏为政府捐钱捐物。“贾儒结合”也有利于官商互济,善读经典的徽商较之其他的商人有着更高的文化素质,亦是他们区别于其他商帮的独特气质,在审时度势、统筹规划等经营环节中胜人一筹,这也使得他们更易于和官宦往来。明人汪道昆一针见血地指出,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为用。徽商文化的“贾而好儒”是受程朱、陆王两派共同影响下的表现,其在政治上追求程朱的仕宦,经济上却奉行陆王的尊商。这使得徽商既有商贾逐利的特性,也有文人读经诵典的儒家气息,经商的营生支持其购书习文,阅读积累的历史经验教训又有助于其自身商业发展,二者良性循环,徽商从而生生不息。“贾而好儒”的当代意义,在于启示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时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利润,需要从先人的优劣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经商的理性认识,政治经济伦理的核心基础同样不能背离,组织发展的同时不能失了人文关怀,企业的社会价值是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徽骆驼”精神是徽商的重要支柱
东汉以降,中原民众不断南迁。迁至徽地的世家大族一来对原先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文化技术产生危机感,二来急需解决古徽州重岩叠嶂,农耕潜力极低的困窘处境。这双重的困境迫使他们培育了奋发进取、勤劳节俭、执着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即“徽骆驼”精神。明人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州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在外经商的徽人往往要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炼,因此在外行商的时间愈长,其精神意志也愈坚韧,而出外的徽商起初多是家无余财,能攒下家业的也是经历种种困难,他们大多数人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勤俭也因此成为徽商的代名词。盐醝世家歙县鲍氏家道中落,族人鲍志道“年十一即弃家习会计于鄱阳”,后又辗转于金华、扬州等地,弱冠之年给人做盐业伙计,才逐渐起家,后被推为两淮总商。徽商的敬业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明清时,徽州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超半数,许多徽州子弟未及加冠便出外习商,离得近的尚能一年一回,远的往往是数年不得归,难怪方士庹有“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的感慨。徽商的敬业不仅表现在个人一生无怨无悔地投入商业经营,还体现在一个家族对商业世世代代前仆后继的执着追求,譬如歙县的汪氏家族、婺源的朱氏家族等,像这种举族上下成百上千人投入经商的在明清乃至整个封建王朝都是不多见的,正是几代人的勤勤恳恳,勠力同心使得家族长盛不衰。徽商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成的商帮团体,其有着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认同感。外出的徽人抱持着约定俗成的乡族道德观念,使得他们在面对同乡同族的同行时会相互扶持帮助。不同于其他商帮的是徽商对行商经验的传授,封建时期的经验技术大多都是父传子、师传徒这样单线传承,一夕祸福就会致使传承断绝。而徽商兼具血缘地缘特性,他们在经验传授中则不局限于子侄,同乡族的后辈也是他们的教授对象,信息交流优势和团队协作的集体优势使徽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徽商的精神促使他们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克服地域限制,从长江中下游和京杭大运河沿岸“无徽不成镇”,到开辟全国市场,再到走出国门,在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留下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徽骆驼”精神更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不变的是那股开拓进取、不愿服输的劲儿,其锐意进取、勤勉俭朴、互助团结、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弘扬。
四、坚守诚信是徽商兴盛的内在核心
徽商文化的核心在于诚信,徽商崇奉“诚”和“信”的传统信条,力主义以制利,义中取利,因义而用财,其也有“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的商训,追求名德功业的同时也标榜了独树一帜的商业伦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古代经济的繁荣,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其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人们唯利是图,产生社会信任危机。但徽商不同于其他商人,其所追求的不在于利润,而是“天理”,徽州乃“理学之邦”,孔孟程朱的思想说教、伦理道德,是他们立身行事、从商业贾奉行不悖的指南。徽商强调“服膺天理”,即做到朱熹所言“存天理,灭人欲”。厚植诚信意识,克制个人欲望,保持理性状态,从而符合天理。歙县商人胡山曾说:“吾有生以来惟膺天理二字。”其同乡黄玄赐也说过“伏膺儒术,克慎言动”。徽州商人因强烈的凝聚力形成商帮并取得辉煌的商业成就,显然离不开其恪守诚信,当经济利益与社会信誉起冲突时,徽商宁愿放弃钱财货物,也不侵损信誉,“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的商训是他们行商的价值标准。道光年间的黟人舒遵刚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求财者,自塞其源也。”他认为,义中取利为生财之道,拥有相同看法的徽商不胜枚举。徽商之言利,遵守儒家传统,取财符合商道,以义制利是他们的操守。徽商因恪守诚信礼义,而多行义举,往往在财物丰盛时在乡在外兴修学舍、济民救荒,受此环境影响的徽商子弟学有所成后继父兄之业,从此循环往复,传承不息。今天,我们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一项即为诚信,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个人在生活中要保持诚信,一家企业更要恪守诚信。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对企业诚信经营也提出了要求。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企业要建立健全对内对外的诚信机制,对外不欺瞒消费者与合作者,获得信任信赖,塑造品牌忠诚,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对内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体系,营造诚信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坚持诚信经营的理念。
五、创新精神是徽商应对变化活的灵魂
虽然在明清时期人们思维受制,但徽商并未完全抱残守缺,而是发挥了创新精神,并借此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徽商原先经营山货茶木,明朝时进军盐业,也是以贩卖运输商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徽商自产自销,融工商为一体,甚至委有代理人,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来灵活经营,相较于其他商帮,徽商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大多徽商子弟在年幼时就在家乡宗族兴办的学堂书院开蒙,未及从贾先习文,经商前就粗通文墨,行商后仍手不释卷,这使得徽商成为具有高文化素质的群体,而且其在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热衷于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支持,致力于社会及家乡的人才培养,弘扬人文精神。徽商为发展商业的需要,突破旧的思维,继承儒家道统,做出新的解释。例如,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结合,既坚持官本位,又尊商立教,主张“士商农工”的新四民观。尊奉儒学传统的勤俭为信条,以诚信为行商根本,又提出以义制利来约束商人,更有“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的教训,这同样是一种经商观念的创新。徽商在商业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又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依托,架构起庞大的商业网络,形成自身的信息交流优势和集体优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企业融资、组织资源、商品推销等都成体系地运转。主要运营地区又与徽州本土联系紧密,经济文化就像血液一样在水陆交通的血管里流动,保持新陈代谢,从而充满活力,经久不衰。除此之外,徽商独具慧眼,发现了海洋蕴藏的巨大商机。以汪直为首的徽州海商利用新安江之便,东下大海,掀起了中国古代海洋贸易的第一波浪潮,最后甚至在日本五岛建立起商业王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沉寂许久的徽商乘势而起,号称“中国第一商贩”的年广久创立“傻子瓜子”,虽然承受了不少压力,但他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21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已然来临,徽商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美菱、奇瑞等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蜚声全国。当代徽商已经走出国门,其文化影响力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有不俗地位,祁门红茶作为徽商文化的物质具现远销欧洲,并有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首的美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徽商将继续运用创新精神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突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及时调整策略,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为自身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徽商文化对当代企业来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经济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前者为后者所决定,后者又受前者重大影响,徽商的文化经济脉络相互映衬,值得深入挖掘。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学习借鉴徽商精神文化,将其应用于现实,徽商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并重;要致力创造利于自身发展的内部条件;要学习奋发进取、勤劳制胜、敬业执著、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要培养以诚待人、信义为先的意识;要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勇于创新;要弘扬徽商热心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在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传习录拾遗(第14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5)[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风俗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0.
[4]方英.徽州古书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5]昭连.啸亭杂录(卷9)[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汪道昆.太函集·海阳处士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卷52).
[7]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赠程君五十序(卷61).
[8]歙县棠樾鲍氏宣宗堂支谱·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卷21).
[9]叶显恩.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J].明清论丛,20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18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