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
第751期 作者:□文/卢 静 何蓉雯 王 颖 时间:2025/4/16 13:54:29 浏览:5次
  [提要] 本文探索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包括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并融入财商教育元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以激发创新潜能、拓展国际视野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旨在助力金融科技领域人才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
关键词: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财商启航’智慧分享平台”(S20241271509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5日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渗透与深度融合,金融科技不仅重塑金融服务的形态与模式,使其更加普惠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同时也对金融从业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该领域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足,以及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机制缺失等方面。因此,如何创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分析
在数字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产物,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在人才需求的层面,金融科技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对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战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
(一)政策导向与战略需求。国家政策对数字经济的重视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根据人社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数字人才被视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该方案明确提出了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以及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重点任务,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和社会化评价,提升数字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这些都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战略导向。面对创新驱动所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作为中国人才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教育理念。
(二)市场需求与人才缺口。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才需求的激增。根据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科技人才供需调研报告(2024)》,金融机构普遍面临金融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尤其是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等领域。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凸显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求教育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行业需求。报告指出,金融数智化转型加速,金融行业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强调了金融科技人才供需调研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建议。
(三)技术迭代与能力要求。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9.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4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
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人才具备不断适应数字技术迭代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与能力,而这种速度和能力又依赖于金融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水平。此外,金融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这些前沿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还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图1)
(四)市场趋势与人才特征。市场趋势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3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洞察报告》指出,金融科技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重视技术竞争力和降本增效。同时,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仍是行业核心痛点。因此,金融科技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能够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此外,随着金融行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也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创新化、国际化的特点。面对这一需求变化,金融机构及高校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未来,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以及国际视野的拓展,以培养具备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和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关注技术迭代和市场趋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和方向,为金融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现有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局限性
尽管金融科技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跨学科融合机制不健全,导致知识体系割裂。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产物,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往往将金融与科技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缺乏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这种学科之间的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金融科技知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为了培养真正的金融科技人才,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难以满足行业需求。金融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现有的培养机制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足。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虽然开设了金融科技相关课程,但缺乏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项目。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核心技能,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行业需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创新思维培养不足,限制行业发展潜力。金融科技行业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要求人才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现有的培养机制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金融科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跨界融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战经验。因此,必须构建新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出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强大实践能力、敏锐创新意识及广阔国际视野的金融科技人才。
(一)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融入财商教育元素。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金融科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还需具备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法律等多领域的知识。因此,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这一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金融、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法律等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时,考虑到金融科技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的金融交易和数据,融入财商教育元素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个人理财、风险管理等财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投资理念,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将财商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金融科技相关课程中,如金融市场分析、投资组合管理等,使学生在学习金融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财商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行业的实际需求。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和金融机构应深化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与真实业务场景紧密结合。例如,可以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金融交易、数据分析等实践操作,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技能。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参与金融产品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金融科技相关的竞赛和实践活动,如金融科技创新大赛、金融科技创业大赛等,以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行业的实际需求。
(三)培养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激发创新潜能。金融科技行业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这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实现。在课程中,可以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创新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或创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想法和商业模式。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将有助于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综上,面对金融科技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与业态变革,传统培养模式在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育、国际视野拓展及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显现出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关键瓶颈。通过这些创新路径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强大实践能力、敏锐创新意识及广阔国际视野的金融科技人才,为金融科技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业态的持续演进,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持续优化与创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其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与动态适应,将是实现金融科技人才高质量供给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翟浩淼.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02).
[2]赵大龙.需求导向下的金融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13).
[3]王丽娜,刘虎明.高校如何培养数字化金融人才[J].中国外资,2024(11).
[4]张羽飞.数字经济背景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人力资源,2024(08).
[5]吴娟,周聪,汪洋.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企业视角的实证分析[J].商展经济,2023(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3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