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
第751期 作者:□文/徐心语 陈 霞 时间:2025/4/16 14:12:12 浏览:9次 |
[提要] 本文聚焦新文科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当前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旨在提升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新文科;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2023年有组织教研教改项目(编号:2023ZD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1日
新文科建设顺应时代与科技变革,特别是大数据、AI等技术的兴起,对文科教育提出新要求。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及《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与理论支持。随着区块链、AI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财会行业正经历颠覆性变革,对财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财会市场供需失衡,传统财会人才过剩,而智能财会人才紧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需从传统财会培养模式向智能财会模式转型。在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需积极响应国家新政与社会需求,进行自我革新。
一、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综合化和创新化需求,会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注重立德树人,推动跨学科融合,强调应用型导向,并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人才,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一)立德树人,强化德育基石。当前,我国处于民族复兴关键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全球化进程加深,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改革与创新是会计发展的核心。会计作为经济活动语言和信息系统的关键,从业人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使命。
(二)跨学科融合,拓宽知识边界。新文科强调以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时代精神审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要求会计学科不仅要深化内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要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新文科背景下,会计领域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与拓展。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会计学科不仅仅是数字与规则的堆砌,而是与经济、管理、法律、信息技术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三)应用型导向,贴近实际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推动会计教育转向培养综合素质“通才”,倡导终身学习与创新思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加深,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激增,要求掌握多元工具,整合非财务数据辅助决策。信息技术革新促使会计职能向“智能决策型”转变,会计教育面临新挑战。因此,从供给侧出发,加强面向未来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会计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四)国际化视野,拥抱全球机遇。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会计人才培养需具备国际视野,以适应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需求。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会计人才支持海外扩张和风险管理。同时,中国企业深入国际资本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增长。新文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责任,旨在培养全球视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国际会计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强调“立德树人”但实施路径不够完善。高等院校虽然重视“立德树人”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但实施路径待完善。跨学科融合与立德树人结合不足,教育侧重技术传授,忽视立德树人融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提升。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融入不充分,教师偏重专业知识,缺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思政教育渗透,实践教学缺失思政元素。同时,部分高校缺乏立德树人实施规划和健全评价机制,家校合作不紧密,影响立德树人工作推进和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思政教育延续与强化。因此,需加强立德树人实施路径的完善,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二)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高。在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尝试将新信息技术融入会计财管课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但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会计核心课程单一,跨学科课程发展受限,被视为边缘学科,选课倾向受限。跨学科课程与会计核心课程缺乏整合和衔接,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无法融会贯通。此外,讲授式教学仍是主流,缺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驱动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难以激发跨学科思维和创新。因此,需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课程整合与衔接,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提升会计学科交叉融合的效果,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国际化视野不足。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院校虽然重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但整体仍显不足。部分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培养体系,导致学生在接受国际化教育时,往往只能获得片段化的知识和经验,难以形成全面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同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亦成瓶颈,缺乏国际背景教师及接轨资源,限制学生接触前沿会计理论实践。课程设置与国际脱轨,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的动力,进一步制约其国际化能力发展。
(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不深入。当前,多数高校采取与财会金融咨询类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培养智能会计人才,这种合作模式的一大优势在于企业能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学生量身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结合,并未达到深度融合。尽管学校与企业会联合开班、共同招生,并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往往欠缺,授课环节也常出现割裂现象。通常,高校教师负责讲授理论知识,而企业则派遣教师教授技术知识,两者之间的合作并不深入,流于形式。高校自有教师对企业授课内容了解不多,而企业的授课内容也往往与会计理论脱节,这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五)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具备会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这严重限制了跨学科教学的发展。许多会计学专业教师主要擅长会计领域的知识,而对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学科知识了解有限。同时,高校在跨学科教师培训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师难以掌握最新的跨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跨学科背景,但由于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在教学中有效融入跨学科内容。
三、新文科背景下智能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一)完善思政体系,强化德育成效。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高尚品德的智能型会计人才需深度融入思政元素。首先,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重新设计,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如通过“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等社会热点案例,强化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并定期更新教学案例库,确保案例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其次,实现思政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社会调研等,围绕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议题进行辩论和探讨,提升其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并鼓励为小微企业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思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如视频课程、电子书籍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探索VR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模拟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道德困境,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最后,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成长,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介绍学校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争取家长支持。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环境,确保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更拥有高尚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深化融合,拓宽知识边界。在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上,首先,要将跨学科内容融入会计学核心课程,如引入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并开发《智能财务分析》等跨学科融合课程,确保学生系统掌握跨学科知识。其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会计学基础、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经济学与管理学等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深入学习,各模块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体,助力学生全面掌握智能会计所需技能。同时,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关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及时调整学科交叉融合方向,推动会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智能型会计人才。最后,前瞻性地规划和建设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如智能会计实验室、大数据分析中心等,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提供跨学科研究和实践便利,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锻炼其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培养智能型会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接轨国际,提升全球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智能型会计人才,首先需加强系统性规划。设立专门的国际化教育委员会或工作组,负责规划和监督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实施。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教育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其次,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增设国际会计模块,涵盖财务报告准则、跨国税务等内容,并定期更新教材,确保与国际接轨。同时,引入国际会计证书课程及其官方教材,增加国际案例研究,特别是跨国企业、国际金融市场的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实际应用。最后,提升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设立国际化教育基金,用于资助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访学等活动。与国际知名会计学府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教师互访、学生交换等项目。开发或引进国际化的会计教学案例和模拟软件,提供给学生实践学习。同时,开设ACCA、CIMA或CGA等国际项目班,引入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方面,首先需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共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合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双方的沟通与协作。其次,共同制订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整合课程内容,确保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将项目化教学引入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主动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可以开设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验班、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多种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全面推行班级与企业“结对子”,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和最新技术动态;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行业前沿讲座和实践指导。通过师资交流与培训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师团队构建上,首要任务是跨学科组建团队,并实行专任教师行业锻炼制度,以形成双师结构。高校应引进兼具传统会计知识、管理经验及计算机信息化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背景的教师,多元化、综合化师资队伍。其次,组建跨学科、跨院、跨平台的教师专家团队,联合不同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数字智能课程。同时,邀请会计信息化专家来校讲座并指导会计专业教师培训。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企业调研,与资深人士交流人才培养方式。最后,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和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允许会计学教师进入基地接触新技术,并应用于会计学智能发展,构建稳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智能会计教师队伍。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教师队伍能够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发展需求。
综上,在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完善立德树人实施路径、深化跨学科融合教育、提升国际化视野、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完善师资团队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填补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空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智能会计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敏.新乡学院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2(12).
[2]胡俊南,杜思远,王振涛.大数据时代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财会通讯,2022(07).
[3]蔡显军,陈清蓉,温素彬,等.新文科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会计之友,2022(03).
[4]靳庆鲁,朱凯,曾庆生.数智时代财会人才培养的“上财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
[5]阳葵兰.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4.41(12).
[6]宫义飞,李佳玲,李沛樾,等.智能财务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20(16).
[7]王爱国,牛艳芳.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
[8]唐衍军,蒋尧明.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21(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