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文博旅”融合发展赋能县域经济增长
第751期 作者:□文/王 青 时间:2025/4/16 15:07:26 浏览:6次
  [提要] 近年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文化、旅游、博物馆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备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特性,成为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东部地区县级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青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局限性,研究其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上的促进作用,探索赋能县域经济增长路径。
关键词:文博旅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7日
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文旅产业是关联度好、融合性强的产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潜力和空间很大的产业。为此,探讨文博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合力赋能区域经济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课题。
一、文博旅融合发展的概念
近年来,文旅等产业多元融合成为我国推动文化进步、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包括了相关的政府职能改革、市场发展、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本文主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角度入手,分析的文博旅融合发展概念主要指文化、博物馆、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即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动因和核心资源,博物馆是区域文化内涵的主要展现,博物馆又成为拉动旅游的燃点、爆点,三者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博物馆展览密切相关。这一融合过程包含了机构的融合、场所的融合、业态的融合、产品的融合、管理的融合等诸多方面。
二、文博旅融合发展现状解析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全国各省文博旅事业发展较均衡,省一级未形成明显差距,但是县一级仍存在不均衡现象。青州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具备历史悠久、民族多样等文化特质,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青州市重视文化传承保护,建成使用多家文化场馆,在此基础上成功打造5A级旅游景区青州古城旅游区。青州文化打底、馆藏引领、旅游推进的文博旅融合发展模式对研究赋能县域经济增长具有参考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于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青州的文化基础被誉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灵魂,多年来形成以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体系,申报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项以及青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4项”。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中,青州市持续将文化动能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实现双赢发展。青州市中晨书画艺术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全国唯一一家书画类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3年建成集作品收藏、展览、交易、学术研讨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县级国有美术馆,组建成立文旅书画产业集团,形成了逐步完善的书画产业链条。同时,将独有的文化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开发打造状元文化、寿文化、峱文化等10多个系列、500多种文创产品,形成“山东手造·礼遇青州”品牌,极大提升市民自豪感和城市知名度。
(二)全域旅游彰显文化魅力。在大力保护传承文化的同时,青州市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把文化元素注入旅游发展全过程,除了打造文化旅游标杆,还深挖不同村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休闲度假、民宿康养等乡村旅游新业态。2017年,青州古城与云门山、青州市博物馆一体跻身5A级景区。以古城为中心,青州确定了东部花卉、南部佛寿文化、西南部生态森林、东南部高端休闲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挫琴、满族八角鼓、青州花毽等极具青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融入到景区景点中,集中展演非遗项目。持续举办花博会、翰墨青州书画年会等群众文化展会,发挥展会旅游经济发展潜能。
(三)文化活力激发文博场馆生命力。文化、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对文博场馆形成反哺,促进场馆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场馆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青州市已建成的文博场馆众多,类型全、层级高、数量多、底蕴深、受众广,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多种类型文化场馆,运营主体涵盖国有和民间运营,覆盖城市、乡村。其中,青州市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青州中晨书画艺术产业园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县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青州文博场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凝聚形成青州发展的精神共识和文化动能。
(四)文化、旅游各项事业发展反哺文博场馆提升。从文化、经济、知名度、美誉度等多方面受益的青州,又对文博场馆形成反哺,促进场馆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场馆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文旅事业带动,青州的各类文化场馆不仅软硬件双双提升,还加大了科技投入,增设了不少体验场景,新设了研学中心、科技保护中心等,展出形式灵活,表现更加艺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博物馆展品的文化价值。此外,在进行场馆革新的同时,青州市注重原有场馆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改造成为对空间、设施相对要求不高的文化场馆设施,免费为市民和游客开放,不断充实发展青州文化交流平台。
(五)实现文博旅融合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将“文博旅”融合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是提升县域经济的最终目标。青州市坚持“共享”理念,以旅游促发展,大力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为市民群众铺设旅游绿道120多公里,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多辆、电动公交车300多辆,全市直接或者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达到14.3万人,发展农家乐400余家,吸纳农民就业2万多人。同时,通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建设利用,为市民、游客构筑“知识传递-文化涵养-历史传承”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馆”与“城”有机融合,文化浸润城市,带动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文明,为“文博旅”融合提供有效的发展空间。
三、文博旅产业融合面临的困境
纵观全国,近年来文博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淄博烧烤” “尔滨旅游” “青州馆城融合”等,从拉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民生福祉方面有了系统性的提升。但是,文博旅融合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与传统工业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带动区域发展仍存在差距。
(一)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成本较高。文博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于挖掘、整理区域特色文化。但是,在当地发展中如何生成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文化,是依托文博旅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国际横向来看,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来注重区域文化特征的发掘,例如美国梳理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形成了东西迥异、民族不同,甚至不同社区间的文化差异,作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风格不同的个性文化。目前,国内县域文化特色发掘已开展多年,但普遍认为成本过高,以被动发展为主,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多年来,大部分地区在文博旅相关产业发展上有了明显的倾斜,但是因产业局限性,在文化等产业发展上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文博旅产业往往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传承、旅游资源开发、科技赋能创新、对外宣传提升等方面,相较传统产业,见效周期长,资金回流缓慢,尤其是部分文化大县地处中西部省份,虽然在区域经济扶持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投入产出比不理想限制了该部分区域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且转型升级困难。当前,县域普遍存在高度依赖传统农业、资源开采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问题。同时,区域文化的发掘推介仍以历史、民族特色为主,大部分地域以工业、制造、物流等产业发展为主,在发展经济压力下,传统产业中文化特色发掘难度大,产业融合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域文化的形成,造成文化缺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较窄,往往作为单一产业,难以与当地相关产业融合呼应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薄弱,难以支撑文化产业向多头绿色融合转型发展。
(四)人才流失与创新支持不足。在人才方面,当前县域地区普遍面临文化类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县域地区高学历文化人才或相关产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现有文化人才以行政事业单位或文化传媒从业人员为主,大量人才难以以文博旅产业谋生,导致县域经济的转型缺少人力资本的支撑。部分县域地区对文博旅相关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明确,导致资源分配效率偏低,文旅产业转型创新困难,新业态难以快速成长。
四、文博旅融合发展赋能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
县域文博旅融合发展,文化是基础,场馆是载体,旅游是手段,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惠及民生、造福一方是最终目的。需要统筹全域与县域发展关系,加快全国文博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加大县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以文化活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共存共生、互为促进,围绕县域体制机制、载体建设、服务模式等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赋能城市发展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全域文博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文博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集中在数字创新、智能化转型等新型文化产品、场馆体验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需要高标准加快全域文博旅数智赋能,探讨研究基于全球化、国际化的文博旅生态体系,线上与线下有机统一结合的数字系统,统筹布局全国文旅资源接入网,围绕智能化生成、移动端传播、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等领域,将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作为带动营收的生产力,促进文旅消费升级迭代。从国家层面强化文博旅人才培养,构建层次科学、项目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文旅新供需,打造文博旅消费新机制、新模式,实现新增长。
(二)加强县域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设。高位谋划适合县域文博旅发展的制度性建设,从科学规划、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等方面加强对重点文化设施、场馆、文物的安全管护、开发利用,建立长期发展规划,为传统文化保护、场馆修复建设、旅游发展布局等提供长期有效遵循。组建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做好县域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工作,实现全市文博旅力量的整合共享。协调各方利益,设立政府激励治理机制,改善营商环境,为文旅新业态健康发展给予扶持,增强投资经营主体的信心。同时,加强文旅市场安全风险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理把控权力清单与管理边界,平衡科技赋能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三)优化县域文博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优化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主次分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县域文化名片,从而提升县域文化经济在各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县级行政区2844个,每个地域在文化及产业发展方面差异很大,优化县域文化产业结构需要结合各个县域自身文化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布局。按照地理分布、经济发展现状、民族特色、历史沿革等要素,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污染重、效率低、产能落后的产业资源向文博旅方向倾斜,同时深挖传统优势产业中的文化要素,形成城市产业品牌效应,有效化解县域文博旅产业转型发展难题。
(四)寻求县域文博旅消费新场景和新模式。在县域背景下,积极挖掘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在动力,积极接入全域数字文旅平台,推进县域文旅产品和业态创新。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科技赋能文旅产品迭代更新,重塑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催生更加丰富多样的消费体验。积极探索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文旅元宇宙、数字艺术等,能更有效地满足游客多元化体验需求。深化“场馆+”创新理念,让文旅产品贴近生活。博物馆是文创开发的重要资源,要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符号、语言,推出文创品牌。在供给端,科技创新加快了文旅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进而合理配置文旅资源。在需求端,优化文旅消费环节的预订和支付,开辟文旅绿色消费路径。
(五)聚焦惠民保长期发展动力。文博旅产业融合发展落脚点在于惠及民生,要以建设“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文博旅产业发展成果支撑县域文化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场馆为民、文化兴民、旅游惠民。积极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将县域文化精心打造成为惠及民生的文化活动品牌,以文化盛宴展现城市内涵,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同时,深耕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为群众积极创作符合时代特点、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六)优化文博旅人才培养培训。建立文旅数字化人才孵化基地,打造集高水平的文旅研发、服务、管理和运营等多位一体的人才梯队。增设文旅数字化技能培训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性课程,加强科技文旅企业与旅游院校的校企合作,为县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县域企业家作用,鼓励在县域文博旅产业发展舞台上发光发热,共同撬动县域经济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志雄.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05).
[2]郭人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N].中国文化报,2024(03).
[3]许彩霞.山东省青州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23(22).
[4]唐仁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J].农村·农业·农民,2023(03).
[5]楚乔.新质生产力赋能天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经济,2024(09).
[6]兰恒敏.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国企该怎么做?[J].山东国资,2024(03).
[7]张辉,唐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则研究[J].教学与研究,2024(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35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