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第751期 作者:□文/王海燕 时间:2025/4/16 15:09:09 浏览:5次
  [提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视域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实困境,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具体对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
关键词:潍坊;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基金项目:2023年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23RKX05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3日
潍坊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99项、市级427项,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潍坊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建数字化平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规范传承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发展长河所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是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重要理论遵循和科学行动指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对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态发展、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文化资源力量。
(二)实践意义
1、为乡村振兴守住“根与魂”。“潍坊风筝” “杨家埠木版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茂腔”让传承上百年的古老手工技艺“活”起来、“新”起来、“兴”起来,是潍坊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口”,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潍坊积极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并将其列为强市建设重点任务,不仅展现出斑斓多姿的传统手工艺创意“空间”,更映照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彩前景。
2、加快新时代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因素,是乡村振兴的气韵,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道路上,潍坊要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提气”,焕发更多生机活力。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潍坊推出“齐鲁寻遗古韵潍州”和“文华高密 薪火相传”两条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潍坊好手艺” “潍坊好味道”文化品牌,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用时代精神激发传统非遗新活力。
3、潍坊文化强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潍坊把非遗融入民众生活、融入文化服务、融入创意创新、融入文化旅游,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化、成长的生态化、弘扬的常态化和发展的业态化,积极赋能“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强市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实困境
(一)传承人才缺失。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也在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老龄化问题突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年龄逐渐增大,体力和精力逐渐衰退,使得传承活动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后继乏人现象严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更多地被快餐文化所吸引。加之学习这些技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这项技艺,更增加了传承难度,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传承人数量减少。
(二)资金投入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资金支持,但一些项目缺乏足够的经济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工作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可能有限。特别是在县级层面,非遗保护资金更为匮乏,导致许多非遗项目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还面临“投入多、产出少” “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不足”的困境。当前,潍坊市非遗保护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而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其他渠道的资金相对较少,过多依赖财政,导致非遗保护的投入资金限。
(三)基础设施不足。首先,传承设施建设不足。许多非遗项目缺乏专门的传承场所,综合性传承中心不足,专题展馆数量有限,无法全面展示潍坊丰富的非遗资源。其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尚未全面建成,该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综合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多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功能可能尚需进一步完善,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研究和教育机构不足,虽然潍坊市设立了一些非遗研究基地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但这些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仍需扩大。社区和乡村设施薄弱,虽然潍坊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但许多社区仍缺乏非遗展示和传承的专门设施;乡村非遗设施薄弱,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虽然部分村庄建立了非遗工坊和展示馆,但整体来看,乡村地区的非遗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薄弱,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有限。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具体对策
(一)政府组织引导,增强扶持力度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系统保护和发展,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为非遗传承提供法律保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管理、备案和评估定级等有关配套制度,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以增加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落实并不断完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支持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政策,努力打造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2、强化资金支持。政府科研通过直接拨款、税收优惠、资助项目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年来,潍坊市财政部门积极统筹资金,支持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杨家埠木版年画、聂家庄泥塑等非遗项目,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传播弘扬非遗。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大力支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各县市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及传统节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强化项目宣传推广,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全国年画传承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策划举办“河和之契黄河流域” “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 “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培育一批非遗特色专业乡镇、专业村庄,打造全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潍坊样板,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构建非遗传播赋能平台。
(二)加强教育培训,打造交互平台
1、推动教育普及。鼓励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让学生从小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在高等院校设立非遗产业学院、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提升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统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资源库,结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课题和实践研究。职业教育是进行传承人培养的重要途径。鼓励职业院校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课程,如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技术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融入到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传承人梯队。通过非遗传承人培训、技术职称评定、赛事荣誉评选等方式,形成从业者、传承人、工艺大师三级形态的非遗传承人梯队,培育壮大传统工艺大师队伍。实施“百乡千人培训计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参与学术研讨、技艺交流、进修深造等机会,为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提供必要支持。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智库建设。推广带头人制度,通过评先树优和经费扶持,鼓励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带头人以己之长反哺社会,为乡村启智扶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空间
1、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非遗项目旅游潜力,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旅游业态。打造非遗主题景区,通过深度挖掘非遗的当代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建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市场影响力的非遗旅游景区。开发非遗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遗工坊转化为研学旅游场景,为游客提供亲身参与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设立非遗体验基地,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设施场所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鼓励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打造非遗文创精品。创意开发“多彩民艺、秀美山村、寻古探幽、渔盐耕读”四条非遗特色体验式旅游线路,推出十笏园非遗空间、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聂家庄泥塑村等多个非遗沉浸式体验景区、景点,通过“非遗+研学” “非遗+文创” “非遗+景区”等方式有效整合非遗旅游资源。
2、创新“非遗+社区”模式。社区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形成自下而上的保护机制。社区通过组织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将传统舞蹈戏剧、传统音乐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民间工艺表演送到群众身边,在公共文化培训中融入非遗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培训。通过社区这个平台,成立传习所、文化馆和手工艺合作社,让居民能体验到非遗带来的好处,也为居民带来收益,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作用。不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系统化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为全省“非遗在社区” “非遗工坊”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全面铺开提供更多潍坊经验模式。
3、数字化与技术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管理和保存。采用高清摄像、3D扫描等技术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和制作过程,建立数字档案库。这不仅有助于保存这些传统艺术的精细细节,还能为未来的研究和教育提供宝贵资源。结合现代科技,开发虚拟现实(VR)体验项目,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公众能够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教育的互动性,也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生动和吸引人。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完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综合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多媒体传播方面的优势,逐步建成全国领先的综合性、系统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直播和互动教学,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让更广泛的公众接触到非遗文化,提高年轻一代的参与度和兴趣。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建立多边或双边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国家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向世界展示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巩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成果。推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片、纪录片等优秀作品,加大国际传播,提升潍坊市文化国际影响力。鼓励和支持非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博览会、贸易展等方式,增加非遗产品的国际曝光率和市场接受度。建立国际合作网络,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遗项目提升保护工作。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政府支持、教育培训、整合资源等综合施策,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德娜,康玉东,宦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优化策略分析[J].华章,2024(04).
[2]陈红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4).
[3]林琰,李惠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活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03).
[4]童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传承路径[J].文化产业,2023(12).
[5]刘雪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潍坊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21.21(04).
[6]郭西燕.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潍坊地区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0(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34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