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农业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751期 作者:□文/赵 芳 时间:2025/4/16 15:15:50 浏览:9次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目前,新疆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研究新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推动新疆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新疆地区的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疆;乡村振兴;农业资源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15日
引言
(一)研究背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决定新疆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制约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新疆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疆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上一条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研究意义。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新疆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意味着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带来更多收入,从而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新疆经济的绿色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则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新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农业振兴发展现状
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新疆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滴灌、智能温室等,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通过推广科学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新疆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还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图1)
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新疆依托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新疆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但也要看到,新疆的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疆农业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农业作为新疆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自治区的经济繁荣。但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支撑,尤其是在灌溉、种植和养殖等环节中,水资源消耗尤为显著。然而,新疆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更是有限,这成为了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疆的农业用水需求也在逐年攀升。但是,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长期的水资源短缺引发土地盐碱化、河流干涸、湖泊萎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图2)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必须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做出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努力。新疆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至关重要。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必须采取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除了管理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这包括加强水源地的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和破坏;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对于新疆地区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尤为重要。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方案,并加强科技支撑和资金投入,确保这些方案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新疆的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农业产业结构波动较大。新疆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广阔的耕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然而,长期以来,新疆农业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模式,如棉花、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的种植,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这导致新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图3)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新疆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给新疆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种植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成为新疆农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进。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的实施,相信新疆农业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新疆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逐渐显现,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过度开发背景下,新疆耕地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部分农民过度开垦荒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地肥力减弱。此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加剧了土地盐渍化的趋势,使得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长期发展。
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相对匮乏。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废水未经处理便排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大量有害物质随雨水流入河流,将进一步加重水资源的污染。(图4)
这些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还会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三、新疆农业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建议
(一)强化水资源利用。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广袤地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水资源成为制约其农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对于提高新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新疆应着重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包括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确保农田在关键生长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新疆还可以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制度,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形成水资源使用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新疆需要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除了水资源外,新疆还拥有丰富的土地、光照等资源。通过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化。例如,可以利用新疆的光照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新疆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强化水资源利用有助于推动新疆经济的绿色转型。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同时,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为新疆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强化水资源利用还可以促进新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强化水资源利用对于提升新疆农业资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新疆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资源结构。优化资源结构是提升新疆农业资源利用的关键。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可以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避免盲目跟风种植,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需要关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保护好土地、水源等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新疆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哈密瓜、葡萄、红枣等。通过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将新鲜的农产品加工成干果、果酱等深加工产品,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投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人才支撑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和认可度。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影响力。
在优化资源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资源利用的最终目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自古以来,新疆便是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气候类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新疆这样一个农业大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压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其次,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需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保护好新疆的绿水青山,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环保理念,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和质量。
综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新疆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些地区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产值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
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义刚,杨晓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关系的安徽乡村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2]张凯,余国新,齐子漫.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2(01).
[3]杨艳凤,敬莉.新疆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
[4]蒋正云,周杰文,赵月.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现代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06).
[5]张文爱,王俊然.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对重庆的实证检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02).
[6]冯俊华,张路路,唐萌.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系统科学学报,2021(03).
[7]李治兵,沈涛,肖怡然,张江峰,刘越铭.西北地区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12).
[8]刘新平,孟梅.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05).
[9]庞英,叶依广,张全景,高艳梅.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贡献实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