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公共/财税 |
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
第752期 作者:□文/徐 萌 赵 迪 张思文 肖 文 孙 婷 时间:2025/5/1 15:51:13 浏览:15次 |
[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加快,智慧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当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老年“数字鸿沟”难以逾越、相关政策尚不健全、技术不够成熟、专业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智慧建设、弥合数字鸿沟、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智慧养老产业配套制度体系、发展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队伍建设等具体优化路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智慧养老需求;智慧养老产业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年人文社科项目(2023LNZYYM026);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储备项目(JYTCB-03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CGL020);2023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Y20230306Q);2023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SYSK2023-01-181、SYSK2023-01-186);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年人文社科项目(2023LNZYYM012)
中图分类号:F719;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日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等特征。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根据联合国标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加快,未来我国社会养老问题将会愈发突出。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探索数智颐养的新路径。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近些年陆续颁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健康及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健康及养老服务质量升级,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因此,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智慧医养服务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与新选择。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将智慧养老定义为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自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对于智慧养老产业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养老技术产品研发设计、供给侧发展、医疗保健、老年教育与娱乐社区服务等方面;国内学者研究稍晚,主要集中在智慧养老产业内涵与模式、发展政策、发展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参考的基础上,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根据智慧养老产业现状,挖掘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困境,进而针对困境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出可行的优化路径。
一、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2.2万亿元,2020年增至4.2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2023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约为6万亿元。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形势逐渐加剧,预计2040年之前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越所有发达国家总和,老年人健康及养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然而,社会中可利用的健康及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传统养老模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且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所以,为解决健康及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新业态持续涌现,智慧养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二)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养老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有关智慧养老的政策文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件首次提出“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此后,为推动我国养老事业朝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如,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新方向;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三部门颁布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互联网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2021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落实《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典型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聚焦养老多样化需求,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潜力产业。
(三)互联网赋能产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呈现多样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赋能智慧健康产业,促进服务产品日趋多元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为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不断探索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引导养老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供多样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除了产品和服务,各地的信息技术智慧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已成规模,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建成和正在运行的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已经达到了840个。可见,通过信息化技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逐步实现产品、服务和平台的多样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形成精细化、精准化的智慧健康产业新业态。
二、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困境
(一)老年“数字鸿沟”难以逾越。伴随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赋能,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纵深推进社会高效运转,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数字化浪潮引领我们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与此同时,数字化服务体系让年轻人乐享“数字红利”,但对于身体机能退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年人而言,“智能”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便产生一定的适应障碍,形成老年“数字鸿沟”。
在消费意识方面,老年群体消费观念保守,风险意识较强,更愿意在基础保障方面消费,对智能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较低。在产品应用方面,老年群体接触智能产品的时期较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和应用能力难以跟上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可见,老年“数字鸿沟”直接影响老年用户对智慧养老产品使用意愿。
(二)相关政策尚不健全。首先,我国目前关于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仍处于宏观规划阶段,多以提出规划和建设意见为主,尚未形成成熟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体系标准。现有的政策中对市场准入、产品安全、市场监督等缺少统一标准,对养老产业建设方面,也并未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执行方案。其次,智慧养老产业内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欠缺。随着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推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但现有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同老年人需求的适配度较低,缺少细化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产品功能设计、养老从业人员素质及标准等评定指标。最后,智慧养老产业服务评估机制尚不完善。我国现有政策文件中,还未构建出一套健全的服务评估机制,较少从用户满意度、投诉与整改标准等要素对服务质量评价进行制度约束,进而影响智慧养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三)技术不够成熟,产品同质化严重。智慧养老产业主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信息传感等核心技术为老年用户提供服务,然而,由于现有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导致未能高效挖掘养老健康相关的监测数据,难以全面、精确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进而影响健康养老的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同时,智慧养老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现有的智慧养老产品只追求高科技的融入,未能有效处理产品硬件、软件与适老化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产品服务与现实场景衔接不足、系统设计存在缺陷、个性化研发缺乏。此外,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目前,市场上智慧养老产品品种繁多,但产品功能定位却高度相似,甚至多数产品都存在功能单一、操作繁琐、数字化过强等问题。
(四)专业型人才紧缺。根据《2017年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对专业养老护工的数量需求达到1,300万人,但实际数量不足50万人,持有专业证书的护理人员仅2万人,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6.8%,可见,智慧养老专业型人才呈现数量不足、专业性较弱、文化水平不高等特点,致使智慧养老专业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同时,智慧养老产业专业化培训不到位,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智慧养老涉及信息、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要求相关专业人才具有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医疗护理本领等综合素养。然而,现有的专业化培训尚不规范,没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单一,较少定期开展职业进修或线上学习等培训活动,致使智慧养老产业在职人员能力难以提升。
三、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一)完善智慧建设,弥合数字鸿沟。一方面,全面、精准地对标老年群体养老需求,设计、生产、改进、推广适老化产品,完善智慧建设。例如,在心理层面,注重老年人对产品的细节体验;在安全层面,以养护为主、预防为辅,提高老年群体生活安全性;在应用层面,以通俗易懂的操作便于老年人操作。另一方面,发展老年教育,组织老年服务机构、老年教育机构、信息产业机构等联合开展数字培训,为老年群体普及智慧生活相关的服务软件应用,推广智慧养老观念,扩大老年数字教育覆盖面。同时,结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搭建智慧养老宣传与应用普及平台,深耕老年群体兴趣与参与“银龄行动”的热情,进而协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二)强化政策引领,完善配套制度体系。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智慧养老产业市场准入、服务标准、产品安全评价、市场监督等方面相关准则,且政策举措要可实施、可操作。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适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同时,建立专业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从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出发,对养老服务需求情况、产品功能设计、养老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进一步细化评定指标。此外,对政策实施、行业发展、质量标准等构建行业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适老化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包括用户满意度评价、投诉与整改标准等,以规范行业标准,确保市场运转的有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
(三)发展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品设计。智慧养老的核心关键技术作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尚处于落后待突破阶段,为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应利用技术手段,深入挖掘老年用户动态需求,收集老年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反馈,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预测,为产品设计提供数据基础,及时进行成果转化。为精准对接与预测老年用户的服务需求,应建立并完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由政府对相关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开放应用,在各个部门建立数据库平台互联互通,并及时进行平台系统的维护与运营。
此外,积极发展核心关键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政府应增加科研与资金投入,重点研发智慧养老的关键技术,以突破原有的技术瓶颈,研发适老性更强的产品,创新和优化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
(四)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理念与专业人才供给,人才资源是系统运行与养老服务递送的专业保障,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智慧养老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互联网、医药、健康护理等各领域理念与技能素质,为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依托产学研一体,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理念充实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与课程,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护理、老年产品设计等专业和课程,以培养与智慧养老相关的知识型、服务型、技能型、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建立“按需培训”的人才培训战略,通过与用人单位签署培训协议,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老年日常护理、营养搭配、医疗保健等课程培训,逐步且持续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人才队伍提质扩容。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纪春艳.居家智慧养老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东岳论丛,2022.43(07).
[2]Zallio M,Casiddu Niccolò.Lifelong Housing Design:User Feedback Evaluation of Smart Objects and Accessible Houses for Healthy Ageing[A]//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Assistive Environments[C].2016.
[3]JALAL A,KAMAL S,KIM D.A Depth Video Sensorbased Life -logging Human Activity Recognition System for Elderly Care in Smart Indoor Environments[J].Sensors,2014.14(07).
[4]杨婷.农村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45(02).
[5]申琦,李立哲,蔡耀辉.从探索产业布局到完善服务体系:我国智慧养老政策的演化历程与问题探究[J].社会政策研究,2024(03).
[6]朱春华,史晓丹.商业银行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养老产业发展视角[J].西南金融,2024(07).
[7]杜鹏,李龙.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