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调查
第752期 作者:□文/李春春1 林玉锋1 周 芳2 时间:2025/5/1 17:06:14 浏览:12次
  [提要]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有效缓解乡村地区人才短缺及人才流失问题。本文基于582份调查样本,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层面,探究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调查”(项目编号:YJS2024-11)。通讯作者:周芳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7日
西藏高校的民族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为西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目前西藏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乡村缺少致富创业的带头人,乡村空心化和产业空壳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不断增强西藏高校学生的乡土情怀,让他们在学成后愿意扎根并建设西藏乡村,成为西藏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是西藏乡村振兴取得实效的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对其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西藏吸引高校民族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和人才振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农业援藏政策的支持下,西藏农牧业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西藏农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4元,比上年增长9.4%,连续9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仍相对滞后,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已经形成了年末回村和年初返岗的惯性,乡村迫切需要促进发展的劳动力。调查对象为4所高校的民族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确保了样本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以便更准确地反映西藏高校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二)数据来源。课题组于2024年4~6月在西藏大学、西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涵盖不同专业的民族学生。为了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课题组发放了线上和线下调查问卷。共计获得600份问卷,其中线下问卷512份,线上问卷88份,有效样本数为582份,问卷有效率为97.0%。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参照现有相关文献,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变量是西藏高校民族学生的返乡意愿,选项包括愿意返乡和不愿意返乡,分别赋值1和0。本文的返乡指回到户籍所在地或家庭所在的县域内(含县、乡镇和村)。自变量为返乡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各个影响因素被标记为X1,X2,…,Xk。本文构建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为:
Logit(p)=ln(p/1-p)=α0+α1X1+α2X2+…+αkXk (1)
式中,α1,α2,…,αk是回归系数,代表自变量(X1,X2,…,Xk)对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的影响程度。
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影响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的因素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个人层面主要指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过乡村或基层实习经历、是否对家乡有归属感等。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生活环境的特点和社会实践经历来形成自己的就业倾向,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偏好也是决定是否返乡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层面上,父母对自己返乡态度以及家庭是否能为自己返乡工作提供帮助也是影响一些学生是否选择返乡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层面,学校对返乡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大学生返乡工作的引导,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决策。在社会层面,政府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为返乡工作的学生提供的生活补贴和优惠待遇,这些都是吸引大学生返乡的重要政策因素。同时,家乡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较好、有大量的特色产业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返乡意愿。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西藏高校民族学生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18个解释变量(7个分类变量,11个连续变量)赋值后,导入SPSS数据集中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表1)
在个人层面,普通话等级考试成绩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3.826。这是由于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可以帮助高校民族学生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工作,从而降低了返乡的可能性。对家乡的归属感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3.291。对于许多高校民族学生来说,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促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返乡意愿,并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家乡是否有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回归系数为0.996。说明当学生发现家乡存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机会时,他们更倾向于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回馈家乡,进而增强其返乡意愿。基层实习经历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回归系数为2.029,表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学生更愿意返回家乡,是由于实践经验提升了他们对家乡职业机会的认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以及受到政策鼓励,让他们更愿意回到家乡工作。
在家庭层面,家人支持返乡工作、家人能够提供社会资源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分别为1.613、1.16。家人的支持包括情感上的鼓励和经济上实际的帮助;家庭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如人脉网络,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家乡的工作环境,增加其返乡意愿。
在学校层面,学校对于返乡工作的同学设置有激励机制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1.067。学校开展关于返乡工作的指导培训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1.7。这意味着学校设置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专门返乡工作的指导培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或基层工作的情况,同时也为他们返乡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思路。此外,专门的指导培训也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更有能力在家乡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成功创业;经济奖励和政策支持也增加了他们对返乡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社会层面,当地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吸引大学生到乡村或基层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大学生愿意回家乡工作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示出显著性,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971、1.344。这可能是政策与战略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多维度推动有关。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工作,政府通过提供创业就业指导、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等政策,降低了返乡创业就业的门槛,增强了大学生回乡工作的信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工作机会,还提升了乡村的生活品质,使得大学生能够看到返乡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政府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机制,确保了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返乡相关政策,为返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西藏高校民族学生群体中超过八成有返乡意愿,且大部分学生意愿为回乡当公职人员。要做好大学生群体返乡支持和引导工作,使大学生回乡形成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方式,理想的模式需要由大学毕业生、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第一,加强高校民族学生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纽带,如举办节日活动、宣传乡土情怀等方式,吸引更多熟悉“三农”问题、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工作。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社会氛围,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地方政府可以主动向有返乡创业意愿的青年推荐优质项目,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规划,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优势,推动他们在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村电商等领域发挥作用。对于具有返乡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应该针对他们的专业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合理拟定培养计划,采取精准化的培养方式。同时,针对不同岗位的设置需求,安排合适的人,以利于提高乡村振兴的速度。
第二,重视家庭对于大学生返乡的支持。在家庭方面,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应多与家人沟通交流,从家长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并详细说明自己的返乡就业创业计划和未来展望,让家人充分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决定。要让家人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认识到家乡同样有就业机会和潜力。及时了解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引导他们客观分析家乡的发展前景和子女返乡就业的优势与机会,使他们对返乡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家庭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为有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第三,加强学校在推动学生返乡工作中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或贷款减免等经济激励措施,减轻学生返回农村或基层工作的经济压力,增加他们返乡的可能性;其次,通过职业规划和政策解读等培训,使学生接触并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家乡的工作机会,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职业发展信心;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特色调整课程内容,比如增设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等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对家乡产业的理解和兴趣,增加学生返乡工作形式。
第四,重视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层面,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投身乡村或基层工作,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乡村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如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以增强乡村工作者的技能和信心。构建返乡就业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地方就业、创业信息,提供岗位匹配服务。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用人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2.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凯,李继刚.西藏乡村人才振兴现实需求与突破路径[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5).
[2]吴林海,徐玲玲,王晓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Logistic、Interval Censored的回归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4).
[3]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
[4]韦惠兰,罗万云.生计禀赋、环境感知与干旱区农民搬迁意愿——基于甘肃省14县市农户调查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2).
[5]罗万云,胡雪,孙慧.环境退化感知、家庭禀赋对干旱地区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甘肃省1317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22.44(02).
[6]周春霞.基于社会嵌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7).
[7]余铭轩,许敏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政策优化——基于湖南省澧县农民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9).
[8]赵军,马腾.基于个体特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XX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