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金融/投资
缅甸农业投资展望
第752期 作者:□文/张傲哲 时间:2025/5/1 17:19:34 浏览:12次
  [提要] 缅甸作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战略伙伴,在“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等政策加持下,两国的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在缅甸的农业投资也初见成效,并不断产生更多合作机会。合作与开放是缅甸坚持的方针,中缅两国优势互补,经贸关系紧密,进一步探寻未来农业合作潜力,充分发挥两国市场优势,有助于形成互惠共赢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缅甸;中缅合作;农业投资;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7日
引言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和RCEP协议生效等对外合作不断深化,肩负着共建中缅经济走廊重要战略意义的缅甸,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缅甸紧邻我国西南地区,2019年缅甸央行宣布批准将人民币纳入获准进行国际结算与直接兑换的货币范围,2020年中国在缅甸试验田每亩产量达到了455公斤,2021年中缅油气管道累计加工原油突破4,000万吨,中国与缅甸在诸多领域形成了广泛合作。农业作为缅甸的支柱产业,一直是项目合作与产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中国对缅甸农业领域的项目投资和贸易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充分了解缅甸农业资源与农业合作现状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对缅甸农业投资的持续发展。
一、缅甸农业资源概况
(一)种植业。种植业是缅甸的核心产业,其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土地平坦肥沃,既抵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也留下了印度洋带来的暖湿气流,这使得缅甸雨量丰沛,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达到4,000毫米以上,平均气温维持在27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缅甸是世界第七大水稻生产国,可耕地面积约1,800万公顷,尚有400多万公顷闲置,可耕种面积远远大于实际种植面积,主要农作物80%的为水稻,其余主要作物有豆类、玉米、芝麻、橡胶、甘蔗等。缅甸水稻主要以自然种植为主,可轻松达到一年两熟。近年来在中国的帮助下,缅甸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升,已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达到一年三熟。
尽管缅甸自然条件优越,但农业科技水平十分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绝大部分作物主要靠自然生长。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22年缅甸水稻总产量2,380万吨,平均亩产约272公斤,平均大米年出口量约200万吨。
豆类是缅甸第二大农作物,同时也是缅甸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缅甸出产豆类主要有干豆、木豆、鹰嘴豆、黄豆等,主要种植区域位于缅甸中部地区。芝麻是缅甸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产区是曼德勒省、马圭省、实皆省等少雨地区。
(二)渔业。缅甸海岸线总长约3,200公里,南部狭长领土一直延伸到马来半岛中部,内陆湖泊众多,渔业资源丰富,适宜捕捞海域22.57平方公里,平均年捕捞量约105万吨。缅甸有超过800种海洋鱼类和超过3,500种淡水鱼类,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石斑鱼、鲳鱼、龙虾、黄鱼、带鱼、鲨鱼、比目鱼、鲥鱼、虎虾、琵琶虾等约105种。820万公顷的内陆江湖内也有大量淡水鱼虾。缅甸水产档次高、品质优,适宜海水、淡水养殖。缅甸现有淡水鱼塘18.24万英亩,海养主要以养虾为主。
渔业是缅甸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经济产业。据统计,全国共有鱼虾养殖池4.8万个,在对外出口品种方面拥有20多个品种,包括鲥鱼、金目鲈、鲮鱼、巴沙鱼等。同时,缅甸还建有120多家冷冻库工厂,以支持渔业冷链储存和运输。
据《缅甸环球新光报》报道,缅甸农业灌溉部渔业司表示,2023~2024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缅甸向4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300多种渔业产品,价值6.76亿美元。
(三)畜牧业。缅甸畜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落后,以本土养殖品种为主,外来畜禽品种引进力度不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约20%左右,主要出产肉类为鸡肉、猪肉和牛肉等,出口主要以牛及相关制品为主。
近10年来,缅甸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肉类产量均有较大增长。基于缅甸饲料和人工成本低廉,肉类产品开始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根据缅甸商务部消息,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缅甸对外出口的活牛数量接近20万头。
我国海关总署也发布了《关于解除缅甸部分地区口蹄疫疫情的公告》,自2023年7月14日起,解除缅甸掸邦北部部分区域口蹄疫疫情禁令,该公告意味着缅甸肉牛可以合法进入中国市场,中缅畜牧产业通道正在逐渐打开,制度保障和监督管理的日益完善,缅甸畜牧业的庞大潜力或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释放。
(四)林业。缅甸森林覆盖率为48%,达14.9万平方英里,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部。柚木是缅甸林业的主要产品,国际储量有超过六成的柚木来自缅甸,其中部的勃固山脉是柚木的主要产区。此外,缅甸还盛产檀木、灌木、鸡翅木、铁力木、酸枝木、花梨木等各种硬木和竹、藤资源。
缅甸林业种类约2,300种,其中乔木1,200余种,竹类品种97种,竹林面积9,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若开、缅中地区。藤木32种,年产量约7,600万根。
但由于早年缅甸林木砍伐过度,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缅甸的森林面积每年减少29万公顷。缅甸政府在2014年4月起已全面禁止原木出口。
(五)劳动力资源。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缅甸乡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其中大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生。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缅甸人口总数为5,480.6万人,城镇化率为31.4%,城镇人口数量为1,723.5万人,农村人口数量为3,757.1万人。从性别结构来看,2021年缅甸男性人口占比为48.2%,女性人口占比为51.8%,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长期稳定。在年龄结构上,15~64岁人口比重为68.4%。
自2014年起,我国就在不断深化与缅甸的农业合作,持续开展缅甸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通过理论教学、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帮助缅甸参训人员学习借鉴我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不断深入的合作交流过程中,缅甸已逐渐熟悉并推广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农业投资与当地农工的沟通融合,降低磨合成本。
二、中缅农业合作现状
(一)中缅农业合作背景。在建立中缅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政府援助、企业合作、贸易合作等方式,不断与缅甸政府和企业在作物种植、育种选种、农机设备等领域开展合作,助力缅甸农业发展,同时带动国内化肥、农机具产业出口,形成良好的农业互补。
2014年中缅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在主要细分领域建立分委会,把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带到缅甸,增加对缅甸农业投资,扩大农产品贸易,为中缅农业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7月在缅甸举行的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联合声明,中方宣布将实施“澜湄农业合作百千万行动计划”。中方出资设立澜湄合作专项基金以来,支持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实施了30余个项目,帮助缅甸提升水稻、咖啡、蔬果、澳洲坚果等农产品种植技术和附加值,建设缅甸农业研究所、桑蚕研发中心、食品加工培训中心、农业推广实验室等。此外,中方还援助缅甸在内比都埃羌达和敏彬建成了两个减贫示范村,积极帮助缅甸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
(二)中缅贸易情况。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也是缅甸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RCEP生效后,中国免除了出口缅甸农机、良种和化肥关税,助力众多农产品实现进出口零关税,进一步加强中缅农业合作关系。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缅贸易额达到1,469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下降11%,总体对缅甸出口略大于进口。其中,中国对缅甸出口额800亿元人民币,占比55%;中国自缅甸进口额669亿元人民币,占比45%。
受缅甸大选相关事件影响,2023年缅甸经济总体放缓,但中缅贸易依然维持震荡上升态势,2019~2023年双边贸易增长率14%,在我国形成稳定的贸易顺差。(图1)
缅甸凭借农业资源优势,已成为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之一,近两年中缅农产品贸易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3年中国自缅甸进口农产品超过82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57%。
中国自缅甸进口农产品主要以稻谷为主,近年来鱼类、蔬菜类、籽仁类产品进口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稻谷出口市场及第二大鱼类出口市场,同时缅甸也是中国仅次于越南的第二大稻谷进口来源地。2023年中国自缅甸进口稻谷54万吨,进口额25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进口稻谷总量的20.57%,蔬菜类及鱼类相关产品进口额均在19亿元人民币。随着2023年中缅肉类贸易开放,中国自缅甸进口农产品数量及种类将继续扩大。(图2)
中国对缅甸农业相关出口以肥料为主,农机具及农业相关配件出口量也在大规模上升。2023年中国对缅甸肥料出口额37.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占对缅出口商品总额的4.72%。(图3)
(三)对缅农业投资情况。围绕中缅油气管道以及正在建设的皎漂港和中缅铁路项目,打破马六甲的桎梏,创建中缅国际大通道布局是中缅双方共同的需求。在这些战略项目的带动下,给双边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在水电供应、道路物流、冷链仓储、厂房基建等项目的基础条件保障。
目前,已有数十家中国企业与缅甸在多个农业合作领域开展或拟开展投资项目,涵盖水稻、豆类种植与加工;替代种植返销;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良种选育;农业器械和配件加工制造;农药、化肥产业的投建等多个领域,并快速占据了在缅市场份额。
自2016年以来,中缅双方在杂交水稻领域交流不断,大量中国水稻专家赴缅甸教学指导,开办“缅甸杂交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拉动多家中国企业在缅甸投建试验田。截至2020年,中国在缅甸曼德勒、内比都等地已开展超过700亩育种试验田,包括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并带动中国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工业产品对缅出口,形成良性循环。而中国在扶持缅甸农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契合了国家 “储粮于友”的战略方针,减少对欧美国家粮食进口的依赖,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
替代种植合作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替代种植项目在缅甸进行农业开发,形成以政府引导、民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格局。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报告显示,2023年替代种植面积已达到4.71万公顷,缅甸北部罂粟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最高峰的16.5万公顷降至4万公顷,开展替代种植区域内的掸邦第一、第二、第四特区连续多年实现罂粟禁种。中国边境口岸对缅甸北部替代种植返销农产品实行“一次检疫、分批放行”的管理模式,对相关设备、物资、人员采取通关便利措施,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三、缅甸农业投资障碍
(一)营商环境不稳定。随着2023年缅甸大选延期,缅甸的动荡局势还在延续。缅甸各势力在自己的势力边界纷争不断,虽然社会总体依然保持稳定,缅甸腹地及主要城市安全程度较好,但连年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不可避免地对当地营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缅甸经济发展。
缅甸的政局动荡源自于独立斗争之后军方的独裁统治,北部少数民族自制地区人民不满军方的强硬做派,与军方的武装冲突延续至今。在国内矛盾和国际压力之下,缅甸军事政权被迫向民主化改革做出让步,代表着人民对自由民主至高追求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由此诞生,逐渐形成了如今缅甸民主运动与军队统治权利斗争的焦灼局势。
短期内政局波动产生的影响还将继续持续,但以长远的眼光审视,和平与发展是全体缅甸人民的共同夙愿,合作与开放也是缅甸多届政府坚持的方针,缅甸各方势力均在与中国合作方面表达出强烈的意愿,中国和缅甸正不断开创更多合作机会,形成互惠共赢的长足发展。
(二)农业技术落后。缅甸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许多地区还延续耕作粗放,刀耕火种等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力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自然条件优势难以发挥。缅甸农业生产主要以零散的个体经营为主,成体系的规模化种植、养殖较少,且复种指数低,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手段,很大程度上依然“靠天吃饭”。
农业技术落后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农作物单产低。缅甸各类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普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水稻已成功实现亩产吨田,而缅甸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水稻单产仅能达到中国的30%~40%,棉花单产约为中国的40%,其他基础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普遍处在中国水平的一半以下。缺乏适应当地环境特点的优质高产种子,是制约缅甸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缅甸尚未建立完整的商品种子市场体系和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新品种繁育缓慢,农民主要依靠自留种或从其他农户手中购买种子开展农作物种植,导致农作物品种混杂、抗病力弱、品质良莠不齐。
(三)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缅甸政府鼓励对闲置空地、荒地的开发利用,欲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均可向政府申请使用权,依据许可从事农业种植工作。但受限于缅甸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和当地人民经济水平,闲置土地的利用率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当地农民依靠耙、犁的传统劳作模式效率低下,虽然有政府鼓励,但人力可管理面积十分有限。根据缅甸空地和荒地等闲置土地管理委员会消息,2021年初至2022年末,缅甸当局共批复了18,000英亩土地使用权,其中8,000多英亩地块用于农业耕种,1,000多英亩用于养殖业,950多英亩用于矿产开采,综合领域项目用地8,000多英亩。
但根据缅甸农业管理司总司2023年统计,缅甸全国范围内,空地和荒地等闲置土地达4,000多万英亩,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批复了使用权的空地和荒地等闲置土地共有220多万英亩,但如今有160多万英亩土地因在规定时间内未开发使用,已经重新收归国有,实际土地闲置率依然居高不下。
四、缅甸农业投资建议
(一)谨慎评估项目风险。鉴于缅甸国内局势短期的不确定性,开展对缅农业投资前应充分了解缅甸国内形势和历史文化背景,熟悉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提前准备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前置风险预警机制。
具体项目选择方面,对项目所在领域做充分调研,选择优先缅甸政府支持鼓励的行业,避免林业、淡水水产等对国际投资者受限的行业。明确产业资源优势,以及相关基础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情况,加强与缅甸政府间的合作,与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支持优势处理各方关系。引入保险措施,合理利用国内商业保障机制,如信用风险产品或商业担保服务等。
(二)尝试贸易先行模式。依托中缅两国农业互补的需求,我国自缅甸农产品的进口和对缅甸化肥、农机具的出口将长期持续向好。中缅农业贸易已有多年的合作背景和经验,以贸易为切入点,带动建立农产品收购、加工、物流仓储基地,构建农产品物流通道。贸易合作能让投资者提高对农业资源掌控能力和对市场影响力的同时,有效避免实业投资带来的各类风险,待相关领域条件成熟,信息了解较为全面时,再择机进一步深入实业产业的投资与开发。
贸易先行带动产业投资的渐进方式,为投资者在判断市场和防范风险方面都能有效积累经验,在多变的复杂环境下,不妨成为稳健的着手点。
(三)充分发挥中国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缅甸独立以后,不断经历政治和经济上的动荡和困难,如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迫切需要国际力量注入,特别是在农业方面,需要技术、良种、化肥和机械四大方面支持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将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其他领域工业化进程。
而中国在各类基础农产品中都有着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替代种植等技术和管理导入为主的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中国成熟的化肥和农机具制造产业可以有效地弥补缅甸工业化的不足,尽管缅甸每年通过边境向国内进口大量化肥和农机具,但供需依然存在大量缺口。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方面,中国作为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领跑者,更可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在缅甸开展新品种选育、高效农业和有机栽培、农产品深加工等研究应用。现有的中资试验田已经用卓越的成效证明了良种选育在缅甸广阔的合作前景。
(作者单位: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天桂.中国-缅甸贸易与投资合作新进展[J].现代商业,2023(07).
[2]谢湘宁.缅甸局势动荡对中国的能源影响[J].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2021(04).
[3]张梅,周佳.RCEP扩充缅中合作新内涵——专访缅甸驻华大使苗丹佩[J].中国投资,2021(Z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1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