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岭南疍民水乡旅游开发研究 |
第752期 作者:□文/吴水田1,2 陈平平1 杨 添1 时间:2025/5/1 17:24:01 浏览:6次 |
[提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成为重要话题。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疍民文化水乡大稳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从游客和村民两个视角研究旅游开发对水乡文化传承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共享;水乡旅游;疍民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扶持省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广东疍民非物质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2023SKFC32)
中图分类号:F59;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日
旅游是实现文化共享的重要途径。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和旅游地三者之间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内容,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乡村、水乡旅游是当代城市居民寻找“乡愁”的重要途经,乡村旅游在庞大休闲需求的倒逼下得到发展。《携程乡村旅游振兴白皮书(2023)》数据显示,2023年携程平台乡村民宿供给量创造了5年以来最高增长,总量达到历史峰值33万家。徒步、露营、亲子游学、农耕研学、乡村认养、田园摄影等乡村游产品成为热点。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广州市南沙区大稳村以水上绿道为核心实施旅游开发,吸引了周边不少城市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同时受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所影响,传统疍民文化的传承受到挑战。通过大稳村案例,研究水乡文化对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影响与改变,将有助于非遗文化与水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为实现文化共享提出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共享是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互惠关系的反映,共享是文化的基本特质与表现形式,不同区域群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充分践行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文化共享就是指特定文化要素在族群交流和沟通中成为多个族群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现象。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文化共享”理念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共享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实践逻辑,全域旅游以地方差异性为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的社会实践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共享与经济共益的重要方式。在“主客共享”理念引领下,文旅在事业产业方面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影响是地方以文化表征的形式,通过符号的象征作用,向游客传达某种意义。旅游文化是在目的地发生的东道主和客人文化混合的产物,旅游开发确实改变了乡村旅游地本来的文化氛围。从起源、风俗习惯和生活状况等角度分析,“疍家”即水上居民并不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是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疍民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衰落,都受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咸水歌等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问题也是疍民研究的一个重点,咸水歌的传承和传播运行机制以人际传播为主,与民间礼俗息息相关,而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得咸水歌传承传播在变迁中呈现双重特质,只有通过“活”的传播,咸水歌才有更广泛的受众对象。在阳江等地以疍民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事活动中,出现了疍民及其后代主动表达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现象,文化遗产开发的相关利益主体涌现。国内学者们非常重视对疍民的研究,从生产方式、人口流动、聚居环境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了疍民的历史和文化。上述研究表明,水乡旅游开发可以实现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疍民水乡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不多,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大稳村地处广州,发展经济的区位条件优越,早在2008年就开始实施旅游开发,旅游文化氛围比较浓郁,表现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发展趋势,但村民收入并不与之挂钩,因此具有典型研究意义。
二、大稳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稳村地处广州南部水网地区,在行政上属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西南至骝岗水道与小乌、天益两村相邻,北面与石基村相接,东面连接东涌村,南面连接南涌村。大稳村是传统的疍民分布区域,有别于其他农耕村落,水乡文化浓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疍民陆续上岸居住,疍民后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逐步与陆上居民同化;同时,改革开放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大稳村以发展工农业为主,疍民赖之维生的渔业和运输业基本消失,疍民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挑战。大稳村水上旅游资源和疍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疍民独特的水上生产方式及饮食文化在沙田地区更是得到较好传承,其中最具特色的艇仔粥早以风靡广府,而撑粉、九层粉、芋头糕等当地食物独具水乡风味。(表1)
大稳村所在的东涌镇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旅游公司,全权负责东涌镇及其下属各个村落的旅游事务,按照打造名镇名村统一部署,围绕“岭南水乡文化、绿色沙田生态”主题,在大稳村开发了25公里骑车绿道、1.5公里绿色长廊、湿地公园、十里骝岗画廊红树林景观、十里沙鼻梁、三稳涌水乡风情水上绿道和大稳村展览馆等项目,建设水乡茅寮、水上码头、农家艇等各类景观,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咸水歌对唱等活动,以丰富的水乡文化特色吸引游客,被评为“广州市最美乡村”。自开展旅游以来,累计接待粤港澳地区的游客和旅行团达500多万人次。(表2)
大稳村旅游以徒步或骑单车为主,游客以一日游的形式观赏美景,并可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根据笔者调查,截至2023年4月1日,在马蜂窝上以大稳村为关键词搜索共有29篇游记,其中3篇为半日游,26篇为一日游。长达1.5公里的瓜果长廊受到的好评最多,共25篇游记推荐该景点。其余共有11篇游记推荐水上游船,8篇推荐游览大稳村展览馆,各有7篇游记推荐骑行或者大稳村美食。从2014年到2022年,在携程网上大稳村景点评分为4.4,总分5分。共有47条评论,其中好评43条。游客最喜爱的景点是瓜果长廊,共23次;最喜爱的项目是单车,共17次。游客提到的旅游项目还包括游船5次,采摘园3次。“美”是游客使用最多的形容词,共10次。
三、水乡旅游开发对游客的影响
为了解大稳村水乡旅游开发对游客的文化影响,设计了包含大稳村风景、文化底蕴、旅游基础功能和文化吸引力四个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从多个维度调查旅游的文化影响。2022年3月26日至4月2日,笔者在大稳村展览馆前经同意后以工作人员身份采用拦截调查方式,发放共计50份问卷,并对两名游客作了更深一步的访谈,回收以上问卷整理后得出数据。本次参与调查的游客中,女性占比66%,男性占比34%,主要以家庭出游为主,交通方式均为自驾游,居住地都为广州市。
游客对大稳村的水乡风景比较认同,80%的游客比较认同或者很认同本村水乡风貌保持完好,认为这里较好地展示出岭南水乡的风貌;但较之实物,在精神文化层面,86%的游客认同大稳村能给予他们与城市不一样的感受,但64%的游客只基本认同这里能较好地传承疍民文化,同时20%的游客不太认同这里对疍民文化的传承,对于文化传承基本持悲观态度。针对游船为主要形式的水乡风貌体验项目,94%的游客认同这种体验方式有助于感受水乡特色,但是不认为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可以持久。游船经过的水道贯穿全村,在视觉层面给游客以水乡风情体验,但游客认为村子景象萧瑟,游客稀少,工作人员不多,感觉缺乏发展信心。同时,整个村子基本以中老年人和学生为主,空心化严重,旅游开发后续乏力,传承疍民文化力量有限。
在旅游功能方面,62%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商业人员热情好客,但34%的游客认为村子里仅能满足一般购物需求,50%的游客认为没有买到他们想要的物品,64%的游客认为当地商铺种类不够丰富。从访谈中得知,绝大部分游客以自驾游为主,他们被当地原生态的水乡风貌吸引,因此很希望能够买到不同于市区的蔬菜等农产品。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后,商业街不旺,一部分转型做日用品生意,剩下的也大多卖各种手信,只有部分本村老年人摆地摊贩卖水果蔬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本地村民愿意回答外地游客的问题以及和他们聊天,接近于村中老人闲暇时的拉家常,极少有专门的文化习俗传播话题。
从文化吸引力看,60%的游客认同本村旅游设施完善,82%的游客表示乐于和周围的亲朋好友分享本次旅行见闻;但46%的游客表示不会第二次来此旅游,另有46%的游客表示有可能会来第二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游客们对大稳村本身的期望不高。大稳村的卫生环境超出游客预期,74%的游客认同本村环境优美干净,超过90%的游客认同水乡风景保存完好。大稳村的展览馆是重要景点,80%的游客认为耕具展示让他们很好地了解了水乡生活;同时,38%的游客认为大稳村周边的乡民在河涌旁田地耕作的场景让他们感受到深厚的水乡气息。但咸水歌、疍家服饰、疍家糕等体验项目目前没有开展,导致游客对本地文化的了解仅是走马观花,缺乏深度参与。
四、旅游开发对水乡村民的文化影响
为了解大稳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笔者多次访谈了四位村民,对象A为大稳村展览馆负责人梁姓村干部;对象B为2011年大稳村旅游项目开业至今在当地从事旅游接待的本村陶姓村民(女性、50岁、土生土长的大稳村人),2011年7月至今在大稳村水乡风情绿色水道上担任艄公,她的上班时间是周一到周五,节假日按照公司安排支援客流量大的地区;对象C为大稳村防疫志愿者郭先生,约60岁;对象D为大稳村小贩,主要在东涌绿道摆地摊贩卖蔬菜,年龄约70岁。访谈以了解十年来旅游开发对村民的影响为主要目的,通过面谈、后期微信、电话补充为主。
(一)对村民生计、生活的影响。与受访者交谈时,他们都提到了“收入”,同时村干部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发展” “富裕”;村民在聊到文化影响时均提到“疫情” “游船”,村干部则提到“咸水歌” “水上婚礼”。说明对本地人而言,发展旅游与经济挂钩,他们对本地文化的重视更多的体现在将其转化为实在的经济效益;作为本地特色的文化遗产——咸水歌和水上婚礼,游客对此了解不多,村民传播水乡特色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受访者认为,虽然本村发展旅游已超过10年,但大规模的新建设施并不多。东涌镇政府对大稳村实施旅游开发之前,整个村子只有2~3个码头可供使用,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对其中两个较大的码头进行了修缮提升,大部分村民房屋的临水部分也都修建了埠头,以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或者和游客进行小规模的农贸交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也在大稳村积极推行光亮工程。为了接待游客,大稳村也积极提高自身的安保条件,强化村民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做到大幅提升村中治安环境,卫生水平达到景区标准。村干部在受访中指出,在旅游开发之前,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是耕作产出。目前村民的收入来源为耕地出租、外出务工、本村旅游业兼职,以及每年不低于300元的村内分红。受访村民表示,旅游业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变了本地人的谋生方式。大稳村目前开办的农家乐超过10家,面向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另外,保洁、商业、基础设施维护等基层工作也为当地提供了大约近百个工作岗位,村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
(二)对水乡文化传承的影响。水乡文化不再是村民的日常,当地政府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专门公司用以保护和开发水乡文化。受访者表示,为了体现文化特色,管理公司在开业之后的几年里,通过费用支持疍民后代唱咸水歌,组织疍民水乡婚礼仪式,通过这些项目向游客展示本地特色文化。大稳村在旅游项目中增加了文化表演的内容,吸引游客体验疍民风情。如水上游船项目(30元/船次),咸水歌表演(10元/船次)。同时,政府认识到培养水乡文化传承者的重要性,在当地小学开设兴趣班专门教授咸水歌,在每年的村级文艺汇演中增加咸水歌与水乡民俗的表演。通过访谈说明,旅游开发在客观上宣传了本地疍民水乡文化。一方面更多的游客通过旅游了解了本地特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使本地村民和政府意识到保护、传承疍民文化和自身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逐渐改变了对水乡文化不重视的思想,开始自觉维护展览馆等展示文化的建筑。
五、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水乡文化特色感知程度比较高、旅游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存在重游意愿低、特色购物品不足等问题。同时,周边多现同质化开发,竞争日趋激烈。大稳村旅游开发较早,还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然而,水乡文化并非大稳村独有,大稳村模式的成功,引发周边村落的模仿,如东涌村、鱼窝头村等也开始提供类似的旅游服务,使得大稳村游客来访数逐年降低,旅游吸引村民再就业的岗位机会减少,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积极性降低,年轻人出于对薪酬及发展的考虑更倾向于外出务工。针对上述问题,大稳村应发挥水乡优势,增强游客文化体验。以本村独特的水乡文化进行营销,开发文创项目,加强水乡文化宣传,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管理学院;2.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玉函,夏福立.中越边境跨界文化共享研究:以瑶族银器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6).
[2]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339(01).
[3]张士闪.全域旅游统筹下的经济共益与文化共享[J].旅游学刊,2019.34(06).
[4]邱峙澄.文旅融合理念的价值维度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09).
[5]李阳.主客共享 美好生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展望[J].图书馆论坛,2021.41(10).
[6]姜辽,苏勤,杜宗斌.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3.28(12).
[7]黄新美.珠江口水上居民(疍家)种族现状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
[8]吴水田,陈平平.岭南疍民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与空间特征[J].热带地理,2014.34(03).
[9]麻三山.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的传承传播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
[10]雷汝霞,吴水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疍民文化遗产认同研究——阳江闸坡案例[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