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广西红色文化融入探索 |
第752期 作者:□文/郝晓旭 时间:2025/5/1 17:25:04 浏览:6次 |
[提要]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其红色文化是民族元素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广西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相互渗透,具有严密的耦合逻辑,能够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维度。广西以红色基因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红色基因提炼不足、工作机制尚未完善、民族特色融合欠缺的问题。新时代应重点从传承红色基因、优化工作机制、彰显民族特色等方面着手,为广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广西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民族特色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现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文号:桂学位[2024]5号;项目编号:YCSW202449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30日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记忆的命运共同体,深化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需要激活红色基因在共同体成员内部构建情感纽带、强化集体认同的作用。而红色文化承古启今,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拼搏的伟大历史,寄托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勇于奉献等精神,是培育各民族成员情感认同的客观需要。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共生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在蕴含民族记忆的同时,还承担着促进各民族交融共进,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一、广西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
广西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物质文化资源如红色地标建筑、实物类文物、文献类文物等;精神文化资源如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红七军精神等。同时,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富含民族特色,其保护、发展和传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承继物质遗存,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红色物质文化资源所展示的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抽象概念,想要将抽象概念在现实生活场域中投射出来,就需要用到可观可感的形式。红色文化中的这种可触摸到的物质资源可以起到表征、表意的功能,凭借生动的形象对人们的感官表象刺激,引起思想共鸣和理解共情。因此,要将重点放在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通过建筑、文件、图片、遗物、手稿等物质遗存,形塑各族人民的情感认知和政治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八桂大地的发展,三度亲临广西考察调研并着重指出,广西应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广西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加强对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22年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不仅加强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提升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广西积极整合红色资源,通过加强红色遗址保护与修复、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打造包括红色旅游和红色产品在内的“红火产业”等方式,将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二)弘扬革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其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息息相关。在早期研究中,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对“过去”的重新建构。类似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这样的行为,往往成为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文化的连续性功能使我们处在与过去事件或事物有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因此,不仅“现在”的因素会对个体产生影响,“过去”的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对“现在”的体验,并且群体会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重塑个体记忆。而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基因,对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强烈的黏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以这种集体认知为基石,将原本独立的“你”和“我”紧密相连,构筑为不可分割的“我们”,进而将个体紧紧凝聚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使革命先辈在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凝铸的红色精神深刻烙印在共同体成员内心深处。并在回顾历史中不断超越历史,将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赋予红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
(三)融合民族特色,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维度。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数千年的多元一体运动形成今日“多元融汇一体,一体包容多元”的民族格局。整合边疆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价值观,我们能够找到广西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理念的契合点,激发更广泛的认同感。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研究广西的红色文化,就要立足于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红色文化资源中融入民族特色,构建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理论框架,可以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增添新的文化活力。实践证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可以留住民族的记忆,弘扬民族的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例如,壮族红色文艺作品的形成,是一个融合了文化延续、艺术革新以及民族特质的复杂而独特的过程。以壮族地区为背景,取材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借助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巧妙地将壮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融入其中,从而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二、现实挑战
共同体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观。广西在运用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以红色滋养“认同”,让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周围,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过,在现实过程中,发现以红色基因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红色基因提炼不足,功能发挥受限。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虽分布广泛,遗址众多,但地域跨度大,保护与开发工作复杂,加之展馆与纪念馆等地布局上存在同质化倾向,使得真正能够吸引公众驻足观看、深入品味、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尤为稀缺。对红色基因阐释的不足成为制约其精神内涵有效表达的关键因素。在宣传层面,各景点景区的宣传平台创新力度亦显薄弱。传统的宣讲模式,如进高校讲述历史故事、唱红歌、举办事迹展览等,在形式与内容上缺乏新颖性和沉浸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未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时代价值和教育功能。
(二)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共振合力缺失。当前对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存在着重视中心区域、忽视周围区域的问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不仅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也阻碍了其形成更强的文化合力,进而影响了广西红色文化整体价值的提升。在实际操作中,桂林、百色等备受瞩目的红色文化区域得到了广泛重视,而贵港、梧州、贺州等地的红色文化遗产则相对被边缘化。同时,桂林、百色等地在红色文化声名远播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化浪潮的侵蚀,如何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确保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全面地审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加大对周围区域的挖掘力度,形成与周边地区的互补与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构建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
(三)民族特色融合欠缺,内核吸引力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广西民族工作,称赞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西红色文化是具有鲜活地域性的先进红色文化,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标语、红色歌谣、遗迹遗址等,是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对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挖掘不足的问题,导致红色文化的内核吸引力不强。一是红色文化的融入不够系统化。在场馆或研学讲解中,对党的民族政策展示不够全面,如未能深入讲解党在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各族人民在广西进行的民族工作,以及一系列民族政策,无法引申出民族团结的主题。二是红色文化展览和纪念地的展示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一些场馆虽然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播放纪录片、VR等,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但也并未做到最佳呈现,这些展示内容往往缺乏与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度结合,使得观众难以将红色文化与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相联系,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与体验感。三是活动形式陈旧,前期准备及宣传工作不足。在举办活动时,存在参与者不了解活动意义及相关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导致只能被动机械地活动,致使活动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很多活动集中在特定的纪念日或节庆期间,且形式多为传统的讲座、演出等,缺乏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形式新颖的活动,导致活动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实践路径
针对广西在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面临的挑战,其应对策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在传承红色基因上,深化内涵挖掘,创新传播形式;在优化工作机制上,构建资源网络,加强协同发展;在彰显民族特色上,立足广西实际,强化地方认同。
(一)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内涵挖掘,创新传播形式。红色文化中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等精神,强调了人民的团结力量和共同奋斗的重要性。其遗址、文稿、照片等物质遗存是精神资源的载体,因此需要研究红色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使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以此提升国家向心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一,广西地区红色资源众多,要合理分类保护传承。如对于“濒危状态”的物质资源要优先进行修复;对于价值较高的红色资源集中地,可先通过文字、拍照、摄像、图纸等方式存档并展示,待时机成熟再开发;对于红色精神要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艺术”形式演绎,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生动性。第二,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研究红色资源中的细节、情节,客观呈现历史原貌,并从中撷取典型人物和故事,提炼能够传承的精神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工,将其制成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将英雄故事、人物立体化、生动化,增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公众主动地、积极地接受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推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第三,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使红色文化资源永葆魅力。结合新时代要求进行传承创新,比如通过“红色+旅游”,带动红色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系列文创品牌;创新建设沉浸式体验场馆,增强互动性、体验性,使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红色文化内涵,形成情感共鸣。
(二)优化工作机制:构建资源网络,加强协同发展。广西红色资源分散,红色纪念地众多,如南宁的昆仑关战役旧址、桂林的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园、百色的红七军军部旧址、梧州的中共广西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玉林的朱锡昂烈士陵园、河池的红军标语楼和崇左的龙州起义纪念馆等,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是传达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由于这些地区位于桂西北、桂东南,较为分散,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因此需要优化、串联重点景区,在“红色+旅游”开发进程中,要注重整体性,有“一盘棋”的意识,把散落在各地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益共赢。通过以点连线、以点带面,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为紧密,为民族团结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精品项目等方式,形成区域共建共享,打造广西红色产业特色品牌,释放品牌效应。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愿意投资的企业较少,这不仅限制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红色旅游项目。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红色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注入、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宣传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业态衍生方面,围绕红色旅游,衍生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餐饮、住宿、交通、文创产品等相关产业。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还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总之,将红色文化融入各个领域,全民自发、主动地积极学习、宣传,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所在。
(三)彰显民族特色:立足广西实际,强化地方认同。地方认同是连接各民族与国家的纽带,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促进民族团结的元素,可以强化各族人民对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认同,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体而言,推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培育民族地区独特红色之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挖掘本土红色课程资源,整理其中的先进因子和育人元素,以微信视频号、慕课等形式推广给大众,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故事。二是提高红色文化的有形感知。从公众普遍的审美需求出发,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创造文化文创产品,如手机壳、抱枕、包包、服饰等。让参与者身着壮族服饰参与红色主题活动;瑶族银饰可在红色文化活动中作为奖品赠送给参与者;在活动中展示苗族织绣技艺,制作红色主题苗族织绣纪念品。三是创新民族音乐舞蹈演绎。将民族音乐、舞蹈的元素融入演出中,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让观众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以有代表性的民族乐曲为背景音乐,结合红色故事与人物情节,融入各民族独特的舞蹈风格与动作元素,如壮族的绣球舞、瑶族的瑶族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舞等,创作出兼具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使观众在欣赏中加深对广西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综上,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相互影响、互构而生,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民族特色的结合点,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共同体成员在了解中国历史和共产党史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激发其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心灵沟通,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价值取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杰皓.西藏红色文化助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挑战和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5).
[2]刘金林,蒙思敏.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及实践[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4).
[3]田泽坤,苗艳丽.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之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4).
[4]李维军,杨丽.红色文化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解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02).
[5]何月华,何衍萍.以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境况与突破路径——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调查[J].民族论坛,2023(04).
[6]陈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3(06).
[7]刘强勋,刘宇杰,卜爱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2(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