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文献计量分析
第752期 作者:□文/王渝文1 蔡乐越2 时间:2025/5/1 17:49:05 浏览:12次
  [提要] 以中国知网作为研究文献数据平台,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工业化研究领域1,177篇CSSCI文献进行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近年来我国对工业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研究主题词逐渐从工业化过渡到新型工业化,且研究成果的集中发布时间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文件的颁布时间密切相关。第二,对工业化研究的探讨聚焦在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如何量化、与工业化相关的影响因素两部分,具体可分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产业发展、数实融合、对外开放四大聚类。第三,当前我国在工业化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学者,但广大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较为松散;相关研究机构主要聚集在国家中心北京、天津以及区域中心上海、湖北、四川、陕西等地,按照国家中心—各区域中心—各区域外围地区的顺序扩散分布。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甘肃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积极主动开放战略引领下的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YB009)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日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虽然可以从不同视角诠释和描述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在众多伟大成就中,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无疑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浓重一笔”,因此称之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也并不为过。寻求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密码以及揭示中国经验的本质,脱离了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研究,是几乎无法完成的。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因此,科学梳理国内工业化研究成果,对中国工业化的“过去”与“将来”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知识图谱作为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与新领域,对于快速探测各个学科知识领域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与趋势有着一定的优势。本文运用最新的CiteSpace6.4软件,通过分析与工业化相关文献的作者、关键词等网络节点,将不同时期工业化研究演化过程可视化呈现,以此作为梳理该领域发展脉络和前沿的主要依据。
(二)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研究文献的数据平台,选择“工业化”作为主题词,检索到CSSCI文献(2012~2024)共6,198篇。在手动剔除与本文研究不相关的文献以及期刊目录、本期导读后,获得专业文献1,177篇,构建出文献计量分析的基本数据库。
二、中国工业化研究知识图谱
(一)发文量分析。从时序角度观察我国工业化研究的发文量,可反映该领域被关注的程度。我国工业化研究年度发文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12年达到顶峰140篇,随后呈波动下降态势,说明近年来我国广大学者对于工业化问题的研究热情在逐渐衰退。论文的题目逐渐从工业化过渡到新型工业化,这反映出时代的变革和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在2012年、2017年、2022年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后发刊量具有明显的突变效应,这说明CSSCI期刊发文的数量和频次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文件的颁布密切相关。
(二)关键词图谱分析。由图1可知,当前关于工业化的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关于我国工业化现状的研究。大量学者围绕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呈现出的去工业化趋势、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两化融合以及新型工业化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工业化、去工业化、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关键词词频都位于前7;也有部分学者尝试通过因子分析、熵权法等方法衡量我国当前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关系距离最近的三大词汇,其中中心性最强的是产业结构,这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对工业化的研究和衡量更多考虑的是工业比重的增加,学术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工业化内涵存在错用的情况。第二类研究则是关于工业化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7大因素,关注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城镇化、数字经济、对外开放、经济水平、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水平与创新、绿色化。从出现频次和关系强度来看,城镇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个主题词一直紧密相关,这符合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二者的关系。数字经济仅次于城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各产业、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热点议题。(图1)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生成核心字段知识聚类图谱,发现中国工业化研究的主题共有12个聚类,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这类研究以工业化为基础,从产业政策、要素升级、发展阶段、国家案例等角度探究工业化与城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注重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二大类为产业发展。该类研究或是围绕中国是否存在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中国如何应对去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议题展开;或是以其为背景,关注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或是某一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并通常从产业园区、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第三大类为数实融合。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二者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现有研究主要从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机理、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第四大类为对外开放。其中,全球化作为一个热点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两个聚类保持重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本质上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史,面对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以开放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更多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演化趋势与前沿动态分析
(一)演化趋势。为了更好地观察到每个时期中国工业化研究聚类的演化趋势,将样本文献关键词聚类结果按照时间线图显示,可以发现中国工业化研究的演化路径主要可分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2012~2016年,此时工业化的研究还处于传统阶段。研究范围较广,众多学者立足于中国去工业化趋势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对能源效率、城市化、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等与工业化相关的传统因素进行探讨,并已出现对信息资源、信息消费、信息产业等新兴问题的探讨。(2)2016~2020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研究趋于成熟。新型工业化开始成为研究的主题,很多学者从对外开放与合作、产业政策以及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3)2020~2024年,工业化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对新型工业化的探讨更加关注绿色金融、产业链、文化路径、数字化、共享经济等新兴因素。针对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学者更加注重脱虚向实和个性化。
(二)研究前沿动态分析。通过分析一定时期内相关领域关键词数量上的变化,有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动情况。文献数据库中共有6个突现关键词,从起始年份来看,处于成熟阶段的有4个,处于新阶段的有2个。传统阶段没有突现关键词,说明我国对传统工业化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并无显著的研究热点,这与前文所述相符。突现强度最高的是去工业化,其次是全球化,表明这两大主题是工业化研究过程中的研究重点。近几年,数字经济和新型工业化成为研究热点,这要求我们既要摒弃过去粗放发展、盲目扩张、产业低端、忽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子,走绿色集约、创新高效、产业高端的新路子,又要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教训,避免在工业化迈入新阶段时,过早地去工业化,以致造成失业增加、贫困加剧及社会动荡等经济增长的代价。
四、中国工业化领域学术关联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析。一般来说,CSSCI发文量可以作为评判某一领域科研工作者贡献高低的一个依据。按照普赖斯定律,评判某一领域核心作者的临界值为:m≈0.749×■。在研究统计期间,Nmax的值为15,因而计算出m≈2.9。在数据库内核心作者共有59位,其发文总量只有199篇,距离该领域发文总量一半的比例相差甚远,这说明在中国工业化研究领域内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从个人贡献度来看,目前张康之、任保平、黄群慧、史丹、洪银兴、金碚等贡献较为突出;从作者合作情况来看,该领域内确实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建议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加强跨学科、跨地区和跨领域的协作,建立成熟且高质量的研究团队。这将有力推动中国工业化乃至新型工业化研究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核心机构分析。数据库内包含的研究机构共有300余所。从前15所来看,北京和天津是中国工业化研究的主要区域,其中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这与北京作为首都地区对中国工业化战略制定职能所产生的研究需求相符合。进一步地,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来看,对中国工业化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心性较强,大量机构聚集在北京,彼此之间联系密切。天津、上海、湖北、四川、陕西等中国其他区域中心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工业化研究科研网络,且天津、上海、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区域研究中心与北京各机构联系密切。这说明中国工业化研究的极化效应明显,研究成果按照国家中心——各区域中心——各区域外围地区的顺序扩散。中国各区域间应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探究富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总之,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面对传统工业化研究留下的旧思想、旧讨论和新型工业化研究引发的新问题、新状况,广大学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开展创新性研究。
(作者单位:1.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兰州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评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中国工业经济,2018(09).
[3]任保平,巩羽浩.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亚太经济,2024(02).
[4]蒋彬,李超.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民族学与文化学CSSCI期刊(2017-2018年版)载文的可视化分析[J].民族学刊,2019.10(02).
[5]唐海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J].经济研究,2014.49(01).
[6]王文,孙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去工业化吗[J].经济学家,2017(03).
[7]张辉,闫强明,黄昊.国际视野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问题、影响与应对[J].中国工业经济,2019(06).
[8]王展祥.美国再工业化问题前沿研究评述[J].学习与探索,2019(11).
[9]杨博旭.城市化、工业化、创新极化与中国创新的未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04).
[10]马晓河.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20(01).
[11]李笋南,刘禹涵.中国体育用品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基于CNKI和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7942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