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第752期 作者:□文/赵 爽 彭文英 时间:2025/5/1 17:50:55 浏览:57次
  [提要] 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北京承担着引领全国乃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本文通过构建土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全国直辖市及地级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探讨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与问题,以期为北京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京;生态文明;土地生态;土地经济;土地管理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研究”(编号:19ZDA03)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5日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自然及社会经济各领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认识不足及受利益驱使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因而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尤显重要。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承担着引领全国乃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为了进一步推动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有必要审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绩效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开始意识到生态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相关性,发现有限的资源与生态恶化会限制人类活动与社会生产。国内学者在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自然要素各领域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已有学者关注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从省域、城市等不同区域测度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探讨了如何将生态文明融入国土,思考生态文明与土地价值,探索国土生态文明等战略框架。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土地生态压力较大,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仍需继续加强。总而言之,既有研究在自然资源领域,水生态文明、森林生态文明研究较为集中,土地生态文明研究在内涵要义及评价体系、指标选择等方面还有待深入,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问题也有待判识。
本文基于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视角,通过全国省会城市的比较分析,评价分析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揭示其影响因素和障碍问题,为北京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经济系统、土地管理系统三个层面考量土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土地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管理这三个目标子系统,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特点,以科学合理性、系统整体性、可操作性等为构建原则,选择具体表征指标,构建土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表1)
土地生态环境是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系统支撑力三个方面展开评价。土地生态经济是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土地资源利用、土地绿色生产和土地经济活力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土地经济活力主要指标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地均科技支出,用来体现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经济中土地产出的增长及其产出潜力,以及土地生产活动预后良好,经济充满活力的能力。土地生态管理的进步是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可以通过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管理投入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评价。
(二)评价方法
1、熵权法。使用熵权法对指标体系权重进行客观赋权,由于各项指标计量单位标准不一,在用其计算综合指标之前,应将其标准化。式中,Yab是第a个地区的第b项指标的原始值。
正向指标:Yab=■ (1)
负向指标:Yab=■ (2)
其次,计算第b项指标的熵值Eb:
Eb=-k■QablnQab (3)
式中,k>0,k与样本数m有关,一般为k=1/lnm;Qab=■
最后,计算权重Wb:
Wb=■ (4)
2、模糊综合评价。在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指数、各子系统(目标层)指数计算中,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观测矩阵A,其中aij为第j个方案关于第i个因素的指标值,i=1,2,…,27;j=1,2,…,31。
A=■ (5)
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R,公式如下:
R=■ (6)
式中,rij=■
根据熵权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土地生态文明综合指数Fj:
Fj=■wbrij (7)
3、障碍度模型。利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构建障碍度模型来识别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i=Di×Si (8)
Pi=1-Wi (9)
Ci=■ (10)
式中,Gi为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Pi为指标偏离度,Ci为第i个表征指标障碍度,Wi为单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Di为第i个指标所属的分类指标权重,S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其中,Ci越大,说明该指标阻碍度越大。
(三)研究区与数据来源。全国直辖市、地级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将北京市与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及《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EPS数据库、Wind数据库等。其中,拉萨等城市个别年份指标存在数据缺失,因此使用临近年份的平均数据替换或相邻年份的年均变化率计算求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
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2012年到2020年我国31个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的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综合指数,通过对比,分析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
(一)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
1、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通过比较2012年和2020年各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变化情况,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时间变化下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差别,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较好,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图1)
具体来看,2012年和2020年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变化,仅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呼和浩特、长春、哈尔滨这七个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均高于平均值0.618。其中,2012年到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从0.626增加到0.707,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居于省会城市的第三位。观察指标数据可以发现,截至2020年,北京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位于各省会城市的前列。说明北京近些年不断扩大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的质量,土地生态文明环境的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2、省会城市子系统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从图2可以看到,2020年我国各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子系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土地生态环境指数比土地生态经济指数、土地生态管理指数要高一些,说明各省会城市比较重视土地生态环境的发展,而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对于土地管理的理解不足,导致城市之间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管理发展较弱。(图2)
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环境指数为0.485,排名第四位。观察具体指标可以发现,2020年北京森林覆盖率为44.4%,在我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位;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在我国省会城市中排在首位。北京属于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森林覆盖率高,且北京一直注重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的健康。《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强调,目前北京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这些因素使得北京土地生态环境发展情况良好;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经济指数为0.317,北京土地生态经济发展位于前列。观察具体指标可以发现,2020年北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7.55%。北京一直注重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实施适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2020年北京地均科技支出为250.43万元/平方公里,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位,说明北京一直注重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使得土地经济产出稳定、土地经济充满活力;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管理指数为0.389,排名第六位。观察具体指标可以发现,2020年北京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3.73%,高于其余省会城市,说明北京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显著,且北京地均环保支出为144.36万元/平方公里,仅次于上海。
(二)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时间变化。为了更加详细地分析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绘制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及子系统指数时间变化图,更加清楚地了解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图3)
随着时间的变化,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仅在2020年出现小幅度回落,出现小幅度回落的原因可能与土地生态管理指数下降有关,北京土地生态经济指数普遍偏低,发展情况最差。观察具体指标可以发现,北京土地生态经济指数发展状况不是很好,波动性较大,可能与地均GDP较低、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地均粮食产量逐年波动有关;北京土地生态环境整体发展状况良好,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仅在2019年出现小幅度回落,这可能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有关;北京土地生态管理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北京土地生态管理水平存在不稳定性。具体观察可以发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地均环保支出波动性较大。因此,北京应加强土地生态的投入与治理,努力消除土地生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三、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度及因子
通过比较北京与其余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发现北京虽处于我国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前列,但仍存在一些因素阻碍其发展。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进行障碍因子识别,为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一)障碍度评价。从图4中可以看出,2012年到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管理目标层的相对影响长期保持稳定水平,土地生态经济是阻碍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北京土地生态经济发展刻不容缓。土地生态管理也会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阻碍,但土地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最小。(图4)
具体来看,2012年到2020年间,土地生态环境障碍度上下波动,土地生态环境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存在波动性增大的趋势;土地生态经济障碍度也在上下波动,但土地生态经济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存在波动性减小的趋势;土地生态管理障碍度波动幅度较小,说明土地生态管理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度几乎不变,侧面反映出北京有关土地生态管理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障碍度因子。为具体分析障碍因素,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指标进行障碍度排序,主要分析障碍度排名前五的影响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是阻碍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因子,该指标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对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较大,障碍度排名第二,该指标的影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地均GDP也会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较大影响,障碍度排名第三,该指标的影响趋势变化较为稳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障碍度排名第四,该指标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障碍度排名第五,该指标的影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等其余指标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较小。
四、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计算2012年到2020年全国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通过对比北京与其余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明确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找到制约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因素,以期为促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北京高质量发展给予理论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2012年到2020年我国省会城市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有所提升,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显著。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最低。东部地区77%以上的城市土地生态文明指数在0.6以上;土地生态文明指数最高的是上海市,2012年到2020年增长幅度最大;广州、北京两市位于第二、第三位。(2)2012年到2020年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逐年上升,土地生态环境、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管理水平发展存在差异,比较来看土地生态环境指数最高。(3)土地生态经济是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最大制约因素,其次是土地生态管理。
(二)政策建议。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还需要持续地努力。土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全部环节,从规划、建设及管制管控等方面尚需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根据对北京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分析与总结,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重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土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当中。北京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功能多元化,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突出,而社会经济总量大。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在土地开发建设、土地生态保护中深入践行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安全思想,完善土地生态目标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土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高质量推动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进一步推广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好的典范作用。北京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北京、宜居北京,努力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绿色空间。继续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土地生态管理、土地生态经济发展,使绿色宜居北京成为典范。三是着力解决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农业绿色发展,严格控制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加强人力、资金、科技投入,注重发展土地生态经济,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继续控制污染、落实环保责任,提高土地生态管理水平;注重高质量发展城镇化,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宝恒.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摘要——续)[J].未来与发展,1983(02).
[2]李春燕,南灵.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04).
[3]余文波,蔡海生,张莹,曾君乔.基于RS及GIS的南昌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分区[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4).
[4]郭文华,张迪,陈静.把生态文明融入土地管理主基调[J].中国土地,2017(07).
[5]郑红玉,吴次芳,徐忠国,黄建洪.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反思与重塑[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4).
[6]张杨,严金明,石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土生态文明战略框架设计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
[7]王建强,彭文英,李若凡.京津冀人口土地生态压力及空间调控战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8(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707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