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思考
第753期 作者:□文/周 杰 时间:2025/5/16 11:54:33 浏览:56次
  [提要] 科技创新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支出是决定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项目投入产出比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的重要课题。为推动科技研发水平,加快推动改革转型,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在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科研信息公开化监督等方面持续完善。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内部控制;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5日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自立自强已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主力军,科研项目经费是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推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当前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至关重要。
一、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动企业改革转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科研事业单位作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主体,既要保障落实国家政策,履行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经费管理主体责任,又要不断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推进改革转型。国内国际政策环境风云多变,科研事业单位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大挑战。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对于产品的经费管理和价格要求更加严格。为应对市场化转型,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开始逐步转变为企业化运营,财政经费补贴大幅减少,企业压力增加。在此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必须抢占先机,提前筹划,加强自身竞争能力,从基础管理入手,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二)强化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是科研事业单位的生命线,如何管理科研项目,是衡量单位研发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围绕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发成本的控制和科研经费使用的优化开展新的探索与研究。内部控制是对单位全流程全方位业务活动的整体控制,是动态化、全面性、关联性的流程。从科研项目管理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科研项目管理精细化、产品研发流程优化和科研产品质量保证;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成本控制、指标管理和资金监管。因此,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
(三)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科技改革转型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财政资金对于科研项目的支持逐渐减弱,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要求不断趋严,从而要求科研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利用内控体系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从而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标准,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运营及盈利指标,实现财务精细化核算,能够充分应对改革转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科研事业单位意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内控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通过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单位财务管理能力,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某单位成立了专门的内控管理小组,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执行机构。在规章制度方面,围绕经费管理、成果转让、项目控制等方面制定了相应制度,并汇编成册。在关键岗位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编制受限及整体及岗位专责等影响,未能实现内控关键岗位轮换。在内控意识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人员对单位内控制度并不了解,尤其是业务条线。相对而言,财务部门的人员较为了解内控制度。对于单位组织的内控培训,由于单位培训组织较为规范,大部分人员均参加过相关业务培训,但对于培训内容掌握程度并不高。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单位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办公系统和科研管理系统,整体使用效果较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缺乏顶层设计。通过分析单位制度汇编,发现案例单位现有的审批制度中,大部分基于上级部门或国家多年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只是根据不同时期提出的新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这种“打补丁”的制度体系在过去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管理相对传统的背景下,或许可以勉强适用于科研经费管理。但随着产品市场化的推进,原有的制度建设体系缺乏系统性,制度间交叉重复,部分领域制度空白,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是预算管理效率低。由于制度缺乏顶层设计,随之而来导致单位预算管理有效性不强,除了案例单位,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诸如预算资金与项目不适配、实际经费与预算出入较大、各项目资金配合不合理等。剖析其中原因,是因为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基本采用业务部门按预设计划填报,统一报财务部门统计审核。但财务部门对于业务项目了解不深、专业性有限,因此在把控预算内容和测算金额的合理性、有效性时存在偏差,因此预算编制质量较低,出现了大量的预算调整。
三是风险防控能力不强。案例单位组织架构由上至下分别为决策层、部门领导层及项目执行层,虽然在单位中设立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审计与财务部门归属同一分管领导,审计独立性不足,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限,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通过访谈案例单位,大部分业务人员对于项目资金管理、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制度了解较少,管理控制依赖科研人员是否自律以及财务人员审核时把关是否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呈现了财务部门“掌控大局”的现象。但财务部门在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管方面难以发力,导致单位整体风险防控存在缺位。
四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的问责和科研诚信机制,科研人员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违规成本低、惩罚力度弱。对于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成果混用等问题难以控制,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浮于形式。同时,在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单位未能针对项目开展自评价机制,现有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评价多数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结项阶段完成指定动作,项目管理过程中单一项目评价体系不健全。各科研项目负责人员绩效评价与项目之间关联度低,科研成果混用、项目绩效管理缺失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有效性弱、沉淀资金量大。
五是信息沟通存在屏障。首先,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单位在项目支出报销时,财务部门由于未能参与项目课题,同时单位缺乏业务活动与资金使用联动的技术工具,导致在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审核时,财务部门对于业务真实性和支出的合理性大多依靠主观判断,大大削弱了科研经费有效性。其次,各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存在屏障,科研项目在涉及跨部门业务时,缺少专项小组或牵头部门,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科研人员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效率不高,投出产出比低。最后,单位间信息系统缺乏共享,导致信息碎片、数据重复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有效性受限。
三、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相关建议
科研事业单位应尽快适应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推动改革走深向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打造利于科研人员专心研究的健康环境,推动全面绩效管理。
(一)加强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单位内控环境
一是健全单位组织架构。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要结合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充分研判单位特点。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设立科研经费管理委员会和内审监察管委会等,对科研经费管理形成独立监管审核。从而对于现阶段单位科研经费审核缺位、监管不严的问题加以解决,委员会从单位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立项、项目过程到成果结项等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监督。
二是贯彻内部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单位应当完善制度宣贯机制,通过信息发布、业务培训、座谈等方式,提升单位管理人员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树立更加牢固的岗位责任意识,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同时,财务部门应牵头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将业务流程规范化、格式化,减少制度执行的随意性,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是建立科研经费制度体系。单位应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整体机制,确定科研经费制度体系的建设,从而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单位应从机构设置、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科研项目验收、人员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多方面加快推进各项制度建设。
(二)优化业务运营流程,提高预算管理效率
一是强化预算组织能力,保障预算科学合理。提高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意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和预算执行机构共同协作,将全面预算上升到单位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计划执行、资源配置水平助力财务部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归口管理部门,应针对性制定相应制度,建立责任清晰的预算执行流程,指导各部门开展预算编制,打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形成过程控制。最终通过预算专业审核,充分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
二是强化预算实施管理,规范科研项目流程。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长期以来有着明显的复杂性。各部门在预算管理组织中,都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落实责任担当。财务部门要发挥资金管理和经费审核专业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提出有效方案,同时保持项目跟踪,形成关键节点经费数据汇总,并将数据情况及时反馈至业务部门。业务部门结合科研项目情况,整体规划项目思路和科研经费支出计划,严格遵守各项业务流程,积极配合管理部门。内审监察部门应关注整体过程合理性,及时监管各部门制度执行性和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单位内部沟通。
三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经费管控效率。科研事业单位可着眼于科研项目,建立绩效评价、问责和科研诚信机制,以科研项目完成情况、投入产出比、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项目奖惩等指标开展综合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与部门及个人考核绩效挂钩,形成合理的正向激励,保障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助力单位形成有前置目标、有中期监管、有后期评价等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三)利用数字化转型,提升内控管理能力
一是采用数字化预算工具。告别传统预算管理烦琐的手工操作和复杂的电子表格,通过自动化数据收集、计算和分析,简化预算编制和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形成动态实时预算、资金及科研项目报告,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准确性,提升内控管理效率。同时,通过数字化预算工具,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
二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将各个部门和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实现科研项目申报和预算审核联动机制,科研经费支出与合同管理、科研成果验收、资产盘点、绩效考核联动机制,强化部门间的协作沟通。利用平台帮助单位能够充分实时掌握项目信息,形成单位各条线、各部门的协同,从而有效优化单位内部管理流程。通过平台的协同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反复沟通,业务重复录入等问题。
三是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硬件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管理层及员工也应具备相应的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加强员工培训和素质提升,定期组织数字化培训及讲座等,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提高员工尤其是科研人员对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理解,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同时,决策层也必须加快对数字化的掌握,能够借助数字化工具、统一数据平台、实时报告,为管理决策形成支撑,高效处理各类信息,提升战略眼光。
(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信息公开是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控管理的突破口。信息公开要求对所有科研经费支出能够做到公开、及时、透明,不仅仅是向购买方公开,也应向社会进行公开,在更大范围实现信息公开,借助社会公众监督,有效约束科研不端、违法违纪的行为,正向激励科研事业单位落实管理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对传统监督机制加以完善,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对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及投入产出进行全方位监督。单位应建立内控自评价机制,协同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有效循环,构建内部控制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将责任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科研项目负责人。开展各类正面典型、反面警示案例教育,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强调内部及外部监管相辅相成,内部审计加强制度间的相互制衡,外部监管强调力度,并加强第三方事后审计的严谨性和风险控制效果。
综上,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将内部控制理念真正融入各项业务中,落实到各条线人员。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科研事业单位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积极探索科研经费内控新模式,提升管理水平,降低内控风险。
(作者单位: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昊,刘媛媛,陈娅,王露,王雪莲.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4(01).
[2]崔瑶,王巧燕,刘峥,班一云.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新思路与策略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1).
[3]黎志云.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内控管理探究[J].财政监督,2023(08).
[4]秘晓敏.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J].财经界,2022(03).
[5]董莲莲,高静文,蒋丽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建设——以A研究所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1(07).
[6]郭倩云.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研究[J].财务管理研究,2021(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84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