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新质生产力下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实践
第753期 作者:□文/宋春千朗 时间:2025/5/16 11:57:51 浏览:51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作为新的生产力革命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增长,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同时对高等教育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育理念需要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型,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高等教育内部蕴含着无限的育人潜力,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自身提质、联合企业提质、联合区域提质、高校相互联合提质等实践路径,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剖析后所作出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中国后结出的丰硕成果。在2024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等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保障,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智能化、产业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强化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中人才培育的应有之义。
一、新质生产力内涵阐释
当下,国际局势无比严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演愈烈,如何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生产力的桎梏,体现着新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支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革新,是党和国家对于当下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与演变方向的深入理解和战略性把握。马克思曾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并在阐释生产力各要素关系时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强调“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始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又一时代阐释和历史传承。
新质生产力的“质”,依然是生产力的高质量、高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新阶段,其变革生产资料关系和社会关系,强调了科技的核心作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的,与新发展理念一起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指的是:生产要素新、产业形态新、发展动力新、发展理念新、生产人才新、生产结构新,在“质”中把握“新”,在“新”中夯实“质”。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中国式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阐释当下生产力新阶段的新特点、把握生产力的新趋势,强调科技等生产要素在现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发展目标。
(二)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以微观角度看,新的生产要素的提升推动着新产业形态的形成,变革传统产业的旧模式,提供新的科技创新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催生着新一批劳动人才,打造出新生产结构;在宏观上,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动力,推动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逐步形成智能化、产业化的社会模式,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为国内国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推动着全球化和国际化合作。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价值诠释
高等教育是培养推动新质生产力进步的创新性人才、协同性人才的重要领域,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教育作为主导带领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催生,为构成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高等教育是出发点也是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环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具有先进性、效能性、综合性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制度等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组织结构具有推进和协调作用。高等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者,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区别于农业生产力中的农民、工业生产力中的工人,他们是集技术、素质、科技于一身的劳动者,是集灵活性、创造性、能动性于一体的专业性人才。人才培育的基础在于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中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肩负着教育强国的使命。
(二)高等教育带动科技进步、人才催生。高等教育以提升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手段,培养人才,进而推动科技精准研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教育重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培养满足科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发生极、增长极身份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效能和质量,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功能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方向。提高科技水平是高等教育的目标,科技的进步依赖着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创新性使其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才,打造具有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高等教育是加快科技发展,提高人才能力的关键步骤。
(三)高等教育内部蕴含着无限的育人潜力。首先,高等教育具有灵活性。高等教育有着众多提升劳动者能力的方式,高校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给予人才宝贵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数字媒体教育大大拓宽高等教育的道路。其次,高等教育具有多元性。高等教育并不是单一提升技能的教育,其涵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经济层面等对人才进行多元化的培育和塑造,抛弃单一化的、教条化的教育形式,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综合型人才。最后,高等教育具有创新性。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改变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时俱进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教育模式,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问题分析
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参与其中,高等教育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使之难以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难以将人才和科技成果应用到新质生产力中。如何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难题和挑战,是新质生产力所要正视和突破的重大课题。
(一)高等教育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不足。首先,高等教育需要扩充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增加教育资源的设置配置,给予高素质拔尖人才优良的学习研究环境。其次,高校需要加大对教学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增大考核力度,提升优秀教学人员地位,增加教学人员与潜在人才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形成“组合式”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目标,大大加强拔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再次,鼓励高校与企业形成互助式发展模式,教学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更要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高质量教学体系。最后,企业与高校相连接,高等教育将直接匹配科技需求,同时增加人才的就业率,提升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培养活力。
(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方向区分不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具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型、专业型人才。一些高校将学生放置于单一化的理论课和僵硬化的实践课中,而不对学生本身进行调查和区别,缺少学术考核和技术审查,将部分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埋没在基础课程中、停留于基础课程中。首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在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立拔尖课程、专项课程、综合课程,在学生中选拔出具有高技术潜力的人才、具有综合性学习潜力的人才、具有高强度实践能力的人才等,按不同方式培育人才。其次,及时在科技和人才方面获得反馈,第一时间了解并获取新质生产力对于人才特性的需求,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培育满足科技和新质生产力需要的专项型人才。最后,需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评测。高等教育的人才具有多样化、灵活性等特点,需要立足于学生本身开展培养,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推进人才培育,及时把握学生的各项机能变化,调整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
(三)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和僵硬化。首先,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度和穿插度,在相互关联的学科之间打造综合性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对教学人员的课程培训和专业指导,使教师不仅掌握某一学科的教学知识,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致力于教学之中,增强教学专业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认知。最后,开展活动或学术比赛增加教学人员的交流学习机会,使得高校之间、学员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人员能够有充足的机会互相学习教学经验、提高知识储备、挖掘更多的教学模式,拒绝单一化的课程传授、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单一化的教学过程。
(四)高等教育中人才对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接触和学习不足。首先,一些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是某些企业或科技中独有的内部资源,并不对高校开放,部分人才无法接触到这些新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和高校相联合的方式,使得高校人才能够获得更多接触和学习新质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机会,增加就业方式,提高高校就业率。其次,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国际高校建设经验,培养人才系统性研发能力,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政府应加大经济研究投入,打造高层次高等教育研究平台,给予人才更多的机会以及研究领地,优化人才培育。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实践路径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实践,在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与企业的联动性、加大与政府的协调度、促进高校之间的沟通学习,以多元化、复合化、综合化的新业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进步,形成教育中心、人才中心、技术中心的多中心行动。
(一)高等教育自身提质。首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的道路上,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自身的育人目的,将科技和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育转向,以满足科技需求、人才需求为导向,铸牢提高生产力意识,形成系统全面的育人目标,稳步推进育人工程。其次,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等教育提升育人工作难度、增强育人工作能力,教育人员要在保证自身育人本领的同时,带动其他同事专业技能的提高,形成互帮互助的育人体系,将重心从学术成果转向育人成果,再以育人成果提升学术成果,完善教学环节,使各个环节耦合,相得益彰。最后,打造一流新质人才应成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宗旨。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但教育并不止步于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下的关键步骤,人才提质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教育联合企业提质。首先,高校本身具有技术限制、经济限制、环境限制等难题,在育人过程中工作难以进行,而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与高校结合可以解决育人难题中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其次,高校育人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结合将解决人才培养方向的问题,高等教育人才直面企业需求,大大增加高等教育中人才就业机会,提高人才就业率,提升人才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最后,企业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新质人才学习技术、提高专业素养的宝贵平台,帮助人才打破信息屏障,获取国际专业性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把握行业动向,及时学习领域内相关知识,应对多方复杂挑战。
(三)高等教育联合区域提质。高等教育在面向科技的同时,也需满足当地区域内的需求,例如在中西部设立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高高等教育育人体系,强化高等教育育人能力,应对当地区域的挑战和困难,催生新质人才,使得区域内经济、文化、政策协同发展。首先,高等教育应以当地区域文化、经济、政治条件为基础设立专项课程,提高学生对区域内信息的了解程度,以当地文化熏陶潜在人才、以当地需求培育潜在人才、以当地政策留住潜在人才,提高人才的积极性和应对性。其次,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等教育培育新质人才、留住新质人才,使高校培育的人才能够致力于当地的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最后,当地政府应帮助解决人才的生活问题。例如,户口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等,使得新质人才长期保持区域内劳动者身份,以最佳状态完成劳动者使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进步。
(四)高校相互联合提质。高等教育不仅要在纵向上加大培育人才力度,横向上也需要扩充人才培育范围。高校间需要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形成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在高校间打破信息差和知识壁垒,为新质生产力的开展提供最佳的育人条件。首先,高校间应大量开展学术活动,互相分享技能研究成果,增加人才学习与交流机会,提升高校人才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高校间可以设立交换学习课程,对各校的拔尖人才、综合性人才、实践能力极强的人才统一授课、集中教学,设立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增强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后,利用网络打造高校间数字化学习平台,设计数字化应用,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快信息流通速度,增强高校间信息交流安全性,在网络上针对不同的新质人才设置不同的专项学习计划,便于教学人员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根据人才成绩设置培养方式,完善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5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