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第753期 作者:□文/孟 想 郭 倩 时间:2025/5/16 11:59:24 浏览:107次
  [提要]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借助波特五力模型理论,探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策略,以便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
关键词:波特五力模型;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2023年度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院管理和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CYG2023-5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131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410228056)。通讯作者:郭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8日
一、波特五力模型理论概述
波特五力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由迈克尔·波特提出,基于一定市场基础假设之上的、用于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位置以及自身优劣势并以此提高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行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生存能力。五种力量分别为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该模型在本文中用于对大学生在现有就业环境中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的相关策略。
二、研究背景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使就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结构的优化,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与市场需求进行衔接、毕业生在校期间未对个人生涯进行明确规划,可能导致部分毕业生丧失就业竞争优势。可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紧迫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及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就业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相关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新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并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要求,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分人才流失严重省份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激励人才留省,如“社会补贴、房屋补助等”资金支持以及“人才引进计划、优先录取”等政策优惠,对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如若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将难以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可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重要的。
在高压力的就业竞争环境中,缺乏就业动力、欠缺就业技能与过高的就业心理预期让大学生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导致“慢就业”心理产生,对个人未来规划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可见,个人心理因素也会对就业积极性造成影响。在临近毕业阶段,毕业季的紧张氛围更易让学生在未来不确定的职业选择上感到更为焦虑,对未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使得毕业生在面对未来职业时感到迷茫;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不足,表现出自卑或自负的心理状态;部分毕业生陷入对薪资待遇的盲目攀比中,使求职决策变得不够客观,一些毕业生在屡次遭到求职挫折后就对就业失去了兴趣,自诩为“佛系青年”的“躺平”标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可能对就业与择业的观念存在偏差,故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促进顺利就业。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同时存在着许多的机遇。大学生应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二)波特五力模型在就业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波特五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态势,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方面同样存在应用价值,能够结合现行教育体制与就业市场和企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要求,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通过对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分析买方的议价能力,可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针对岗位需求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在目标岗位的应聘人群中脱颖而出。分析卖方的议价能力,可以评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判断自己的教育背景与实习时间经验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分析进入壁垒,可以把握潜在竞争者的数量和实力,能够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以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分析替代品威胁,能够了解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具有的优势,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实践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分析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可以了解行业内竞争者的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及技能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多维度评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
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分析。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对应已经在行业内的其他人员的竞争力。与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相比,已经在行业内的其他人员具有更多的工作经验、更强的工作能力、更加深入的行业了解、更加广阔的人脉关系网络,在面对岗位相关工作时,能够很好地应对与处理。新入职的大学生在学生阶段可能偏重于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导致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工作效率较低,或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没有结合个人优势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在就业岗位上的实践经验不足,认知不够充分,就业竞争力较低。
(二)潜在竞争者进入行业内的能力分析。潜在竞争者进入行业内的能力对应新入职场的其他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学生一同进入某企业的还有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可能具备不同的专业技能、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在某些岗位上更具竞争力。想要具有竞争优势,就应端正学习态度,学以致用、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如果不提升相应能力、持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就有可能被竞争力更强的人替代。由此可见,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发挥个人优势,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跨行业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跨行业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对应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毕业生的竞争力。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培养,毕业生通常具备更加实用的职业技能。同时,相较于其他培养方案,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培养成本较低,能够满足一些需要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企业或一些需要具备较高职业技能熟练度的岗位需求,在这些岗位上更具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应当发掘自身优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在相关领域持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以争取在契合度较高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应现行教育体制不足的威胁。现行教育体制作为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培养的“供应商”,可能存在分配不均、培养方案不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所培养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转化能力等。部分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但部分院校缺乏相关合作,可能无法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供应商能够提供的帮助越少,产品完整度越低,竞争力越低。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提升教育质量并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校企合作,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对应就业市场和企业对大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威胁。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选择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庞大。企业作为“购买者”,如能以同等价格购买更加优质的产品,其他产品的竞争力将会下降。故在进行筛选时逐渐提高招聘要求,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筛选阶段被淘汰。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认可度下降,影响其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招聘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如果缺乏对就业市场的分析,未能及时调整求职策略,也可能降低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实践育人要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改革课程结构。高校应当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变,确保课程设置里既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融入丰富的实践环节,如引入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课程理论结构中应用较广的部分带领学生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也能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增强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帮助高校学生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重视实习工作内容的优化,减少即时性、重复性、低质量的工作安排,为学生提供长期参与重点项目全流程的机会,积极开展实习生培训,以此对个体的心理资本产生正向影响,进而对职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等产生积极影响。
(二)强化生涯教育,明确学生自我认知。中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自改革开放后才加速发展起来,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转变为“自主择业”,职业环境剧变给大学生带来认知压力,导致其职业规划过于短视,忽略个人长远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作为核心目标,开展可持续、动态且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助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并应对挑战。
优化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以多元化、个性化、实践性指导为路径的就业指导体系,满足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领域的求职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当全面梳理和整合现有指导资源,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便能深入了解职业规划、市场状况和求职技能,并丰富就业指导资源,吸纳专业人才、行业专家等,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建议。通过举办相关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讲座,邀请行业专家、校友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职业探索的窗口。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评量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职业性格特点,明确个人职业目标,有意识地制定合理的学习和发展计划。
(三)培养忧患意识,鼓励终身学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当中最为重视的是安全性,其次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说明当下大学生更加倾向安全、稳定、有保障的工作。通过实际访谈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和经济报酬要求较高,不仅希望工作能够安全稳定、提供舒适的环境,还希望同时能拥有自己的业余时间,保证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求稳多、求进少”的倾向,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可能导致大学生主观上择业就业意愿不够强烈,对自我能力与就业市场没有清晰的认知,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高校应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培养忧患意识,学会对相关环境进行主动分析,鼓励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保持谦逊进取心态,面对未知敢于探索,能够以青年人的青春活力面对职业生活。推广在线学习平台、图书馆等资源,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扩大知识面,学习新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并举办学习分享会、读书会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提升求职能力,举办相关竞赛。专业能力、关键通用能力和求职能力三者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三把利器。其中,求职能力不可或缺,起着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应开设求职技巧培训课程,包括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技能的培训与实践,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举办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等求职比赛,邀请企业招聘专家参与比赛,为参赛学生提供宝贵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招聘需求。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包含其专业能力,还包含学生社交能力、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等。随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在抓住择业时机的同时,要想切实提高自身的求职成功率,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举办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真正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学”。其中,就业赛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次综合性的模拟求职机会,使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坚韧不拔精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学生应对压力、挫折的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学生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行动步骤,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不灰心、不放弃,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举办心理讲座、团建活动等,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越挫越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自己,识别并肯定自己的优点、特长,同时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提前做好对应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确定性,保持积极心态对促进就业具有较大帮助。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璐.波特五力模型理论研究与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06).
[2]张怀水.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N].每日经济新闻,2023-12-07(002).
[3]马晓.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化研究[J].市场瞭望,2024(19).
[4]吴彤.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9).
[5]熊子涵.“慢就业”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精细化干预对策[J].公关世界,2024(21).
[6]陈美芳.心理育人视野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态与择业行为的积极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9).
[7]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24(01).
[8]梅萍,任莹辉.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经验探赜[J].湖南社会科学,2024(05).
[9]王桢,毛新喻.大学生实习对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06).
[10]徐淑娟,赵明芳.压力传导机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高教,2024(06).
[11]季丽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途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17).
[12]郭雅敏.重要他人视域下青年职业价值观培育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4).
[13]何二毛.大学生求职能力维度建构及提升策略——基于4所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8).
[14]王晓琼,邱钰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赛促教”改革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2).
[15]刘跃飞.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09).
[16]邢成建,郑岚戈,李益智,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6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