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劳动/就业 |
| 河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协同分析 |
| 第753期 作者:□文/吕 清 武潮洋 杨贺凯 刘晒染 李子晗 时间:2025/5/16 12:00:21 浏览:61次 |
[提要] 技工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阵地之一,其专业设置是否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河北省11所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专业设置与新质生产力契合不足、新兴产业专业设置集群效应不足、专业设置同质化与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为此,提出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契合度;合理调整专业发展布局,培育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骨干专业集群;重视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供需平衡等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产业结构;协同演进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同演进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24-01025)。主持人:吕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9日
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中,河北省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旨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此外,河北省还致力于服务业的提质增效,通过深化服务业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等措施,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如何调整并完善专业设置是当前技工院校应着力深度思考并加以实施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河北省11所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明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与产业高度适配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及对策措施。
一、河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
本文对河北省11所技工院校进行调查,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查询梳理了2024年技工院校专业招生计划,11所技工院校专业数量共154个,专业大类数量56个,专业大类覆盖率则参差不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在专业设置上,唐山劳动技师学院达到了36个,专业大类数量达到7个,其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47%。石家庄技师学院、保定工程技术学校、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专业大类数量只有3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仅达到20%。各学校数据参差不齐,平均专业大类覆盖率为33%,具体数据见表1。(表1)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按第1号修改单修订)》中对产业的划分,对目前技工院校专业所面向的产业进行分析,经统计发现,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数所占比例分别为0%、31.5%、68.5%,如图1所示。(图1)
各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数量差距明显。专业数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大类依次是电工电子类、机械类、服务类、交通类、财经商贸类。电工电子类所涵盖的专业达47个。而信息类、化工类、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公安与司法类和水利类所涵盖的专业数均不到10个,农业大类、能源大类、冶金类、轻工类、医药类、其他类则是0个。
各专业大类所涵盖的专业数量差距明显,每所技工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这决定了它们在不同专业大类上的投入和侧重。例如,一些学校可能更专注于机械、电气等工科领域,而另一些则可能更侧重于服务、管理等文科领域。并且技工院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了它们能够开设的专业数量和种类。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通常能够开设更多的专业,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河北省各个技工院校专业大类的专业数不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定位、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大类和专业方向。
各院校新兴产业聚集度差距巨大,如图2所示,调查院校中新兴产业聚集度前三分别是秦皇岛技师学院、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承德工业学校,分别为33%、25%、22%;聚集度最低的院校分别是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其中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新兴产业聚集度为0。(图2)
深入分析数据发现,不同技工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和侧重不同,导致专业设置和新兴产业聚集度的差异。技工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会考虑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较好时,相关专业的聚集度也会相应提高。技工院校在新兴产业聚集度上的差距,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河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新质生产力契合不足。技工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在其专业设置中与新质生产力保持高度契合,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然而,河北省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现状表明,其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契合度严重不足,未能有效对接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需求。从河北省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现有的专业设置仍然高度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尤其是服务类和机械类等传统领域。根据数据分析,电工电子类专业设置最多,达47个,而信息类、化工类等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少。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偏差不仅导致了技工院校未能及时响应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反映出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保守性。信息类、化工类等专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新兴产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需要大量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河北省技工院校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几乎是空白,无法有效支持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例如,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比例为0%,而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仅占31.5%。与此相比,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占到了68.5%,这表明技工院校更倾向于服务业的传统领域,而忽视了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和技术驱动型产业。
(二)新兴产业专业设置集群效应不足。集群效应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的集约化。然而,从河北省技工院校的现状来看,专业设置在新兴产业领域未能形成有效的集群效应,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差异性较大,新兴产业专业的覆盖面相对较窄,且资源分布不均,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人才供给集群。根据数据分析,秦皇岛技师学院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聚集度最高,达到了33%,衡水工程科技学校为25%,承德工业学校为22%。然而,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的新兴产业聚集度为0,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和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新兴产业专业设置也较为薄弱。新兴产业聚集度的巨大差异反映出技工院校在新兴技术领域的专业设置缺乏协调性,未能形成整体合力。集群效应不足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新兴产业专业的设置上,也表现在传统产业的专业集聚效应上。电工电子类和机械类等传统领域虽然在专业数量上占据优势,但这些领域内的专业设置分布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性,导致院校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力。这种局面不仅使技工院校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也导致院校间的竞争趋同,无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
(三)专业设置同质化与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技工院校必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本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条件,设置专业结构,突出本校特色,才能在同类院校中实现错位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然后,从数据上来看,河北省技工院校在这些传统领域内的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导致各院校之间的竞争趋同,无法形成差异化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电工电子类、服务类等领域,河北省的多所技工院校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这种“扎堆”现象不仅加剧了相关领域的竞争压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风险。过多的院校集中于同一领域,导致相应的技术人才供给过剩,而在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领域的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供需错配进一步削弱了河北省技工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此外,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数量较少,覆盖面较窄,导致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也削弱了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河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同路径
(一)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契合度。在快速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经济结构,也对人才需求和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北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精准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以提高与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结合前文分析,河北省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为主,对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关注度较低。因此,河北省技工院校亟须构建一套灵活高效的专业调整机制,实现三大产业均衡发展。一是组建由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剖析新兴产业的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及未来趋势,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兴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与分析,通过定期发布《新兴产业发展蓝皮书》或专题报告,为专业调整提供权威依据。二是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三是增加对现代农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的关注度,适当增加相关专业设置比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四是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升传统专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河北省技工院校也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联合体。技工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迭代情况,技工院校也能据此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授的知识技能与产业实际紧密对接。河北省技工院校应紧密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具备高端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契合度。
(二)合理调整专业发展布局,培育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骨干专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在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集群式发展是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技工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专业设置与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设置与布局,培育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专业集群是技工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技工院校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聚焦。一是增设新兴专业,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增设与新兴技术紧密相关的专业方向,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二是强化现有专业,对于已开设但与新兴技术有交叉的传统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应进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升级,强化其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能力。三是构建专业集群,通过整合相关资源,将新兴技术专业集中在特定区域或学院内,形成专业集群效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专业间的协同效应,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技工院校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对于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技工院校在保持其专业优势的同时,也需进行必要的整合与优化,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一是进行专业整合,对同一产业领域内存在重复设置或功能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或调整,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教育效益。二是增强专业间关联性,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关课程,增强专业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三是进行系统化建设,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构建系统化的专业体系。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可以围绕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控制、设备维护等环节设置相关专业,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河北省技工院校需通过聚焦新兴产业、整合传统产业来聚力打造骨干特色专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重视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供需平衡。河北省技工院校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行业特征与发展愿景进行科学分析与研判,结合职业岗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重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工业基础雄厚为特点,尤其是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同时农业发达且交通便捷。近年来,河北省正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首先,技工院校应进行差异化定位,实现特色发展。一是各技工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明确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特色。通过市场调研和专家咨询,识别出具有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专业领域,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二是鼓励技工院校在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结合新兴技术和产业趋势,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的专业方向。其次,实现技工院校与产业发展的供需匹配也是重中之重。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技工院校与本地重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二是实行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同时,企业可提前介入招生环节,参与面试选拔,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三是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打造特色职教品牌,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供需对接。河北省技工院校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精准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蓝图,还需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转型需求,以确保教育供给侧能够灵活适应并引领产业需求侧的变革。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艳华,邱雪情,荣健欣.产业集群效应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广东省制造业集群的调研[J].南方经济,2024(05).
[2]李东航.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现实样态、问题分析和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
[3]李捷,霍国庆,孙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决定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