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楚雄州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实践
第753期 作者:□文/卢 敏 邹聪明 鲍亚超 龙 伟 段积有 周有海 曾 晖 时间:2025/5/16 12:02:58 浏览:57次
  [提要] 烟草产业是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劳动力短缺是制约当前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楚雄州围绕烟草产业发展,在永仁县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幸福里”烟草版产业工人队伍,在南华县以烟农合作社主导建设“奋斗者之家”产业工人队伍,基本实现当地产业兴、企业强,产业工人就业活、收入增,探索出一条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实践路径。
关键词:楚雄州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云南省烟草公司楚雄州公司科技一般项目:“楚雄烟区高可用性上部烟叶营养调控及采收调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3532301cy002)。通讯作者:邹聪明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9日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巩固党的工人阶级基础,重视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早在1928年,党的六大已发出“到产业工人中去”的号召。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烟草产业作为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楚雄州烟草公司为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抓住云南推广永仁县“幸福里”劳务用工品牌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模式的契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楚雄烟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背景
(一)国内外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概述。产业工人是指个人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以出卖劳动力、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不再以他们劳动的本身性质即以职业相区分,而是以他们所在企业生产的性质即以产业相区分。2017年,李玉赋将产业工人定义为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
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开放口岸建立的近代工业,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经过洋务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时期的迅速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其人数约为390万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化建设,产业工人快速发展。随后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另外,城乡二元结构松动,农民进入城镇打工的增多,让产业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一般认为,产业工人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1年王庆芳等的研究,估算我国2018年具有向本地纯农业就业的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4,138万。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未来进一步发展产业工人是必然趋势。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首次在党中央层面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自此各产业都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做出探索。
根据对产业工人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目前国内对产业工人的研究大多聚焦建筑、石油产业,理论研究内容集中在产业工人的形成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方面,实践研究内容大多在技能培育、精神培育、权益保障、社会支持、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等方面。关于农业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研究较少。2022年李保凯等研究阐述了贵州省烟叶产业综合体培育烟叶产业工人的机制,除此之外,尚没有关于烟草行业产业工人实践研究报道。
(二)楚雄州烟草产业发展概况。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光照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干湿分明,种植烟叶区域海拔基本在1,600~1,900m,广泛分布适宜烤烟生长的紫色土,2009~2023年15年间,楚雄州年均气温17.3℃、年均降水量760.4mm,与优质烤烟产区津巴布韦的气候条件接近,生产烟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自1982年楚雄州政府把烤烟列为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烤烟就一直是楚雄州大力发展的主要特色经济作物。在楚雄州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就强调要培育壮大烟草百亿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壮大烤烟种植业,推动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楚雄烟区是全国第三大烟叶产区,近5年来种植烤烟规模稳定在64万亩左右。
(三)楚雄州烟草产业发展问题及成因。烟农逐年流失,户均种植规模逐年增长,“谁来种烟”的问题突出。近三年全州累计减少烟农16,319户、减幅25.53%,年平均减幅8.51%。2023年,楚雄州户均种植规模为13.18亩,比2008年的2.63亩增长401.14%。其中,10~20亩规模的烟农占比39.31%,种烟面积占比40.6%,是烟农队伍中最重要的群体,照此发展趋势,未来5年,烟农主体将逐步过渡到20~50亩的种植规模。
成因一:种植比较效益低。楚雄州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0%以上,盆地及江河沿岸的平坝所占面积不到10%,位于2度以下坡度仅占全州耕地的22.7%。耕地普遍分布零散,种植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较低,农用物资、劳动力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烟叶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农户种植亩均纯收入难以提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涨,烤烟种植比较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山区农户,此类农户自然选择退出烟农队伍。
成因二:农村劳动力转移。2022年楚雄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为54.35%,较2020年降低4.9个百分点,减少12.7万人。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劳力不足。根据楚雄州烟草公司统计数据可知,楚雄州烟农平均年龄从2020年的48岁增长到2023年的50岁,40~60岁的烟农已经成为楚雄州烟农的第一梯队,占比达到75%。烟农的普遍老龄化导致整体劳动素质降低,由此引发烟叶生产水平不一致,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不高等问题。另外,受银行系统“不对年龄65岁以上的种植户贷款”规定限制,65岁以上烟农很难维持10亩以上种植规模,无力承担烤烟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自然灾害、烘烤损失等风险,选择退出烟农队伍。
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现代化造成了较大影响。烟草作为传统产业发展和当前就业形态深刻变革,农业技术设备不断改良和升级,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引起了高度关注,在烟草农业现代化的视野下,有必要对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进行深入的审视和有前瞻性的设想和探索。
二、烟草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2023年,永仁县搭建“幸福里”产业工人务工平台典型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全省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典型案例,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人民日报、半月谈等聚焦报道,成为云南省劳务用工品牌。楚雄烟区在永仁县积极探索推进“幸福里”烟草版,在永仁“幸福里”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南华县主要围绕烟草产业的发展,探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永仁县“幸福里”烟草版
1、突出政府主导,强化企业联动。一是政府高位推动。2023年12月,永仁县委政府与楚雄州局(公司)对接深化“幸福里”社区合作工作,并成功签订了全面深化合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永仁“幸福里”烟草版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赋能烟草产业提档升级,形成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二是企业紧密联动。永仁县烟草分公司与“幸福里”社区反复沟通、深入研讨、协调推进,形成“幸福里”烟草版建设“1234”的工作思路:全面依托“幸福里”社区劳务用工平台,紧紧依靠“稳就业促增收”和“稳固烟叶主导产业地位”两个抓手,力求破解“在哪里种烟、谁来种烟、怎样种好烟”三大难题,着力构建“专业化服务、生产组织创新、生产方式转型、产业融合发展”四大体系,通过劳务用工组织化、专业化模式,为烤烟产业量身定制劳务服务方案。
2、突出适岗培训,完善建档入库。一是建立“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信息库,依据工人意愿、素质技能、种烟背景等,对5个“幸福里”产业服务工人服务站1,200名产业工人,进行全面调查和遴选,建立330人规模的“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信息库。二是强化服务烤烟业务技能培训,结合日常培训和实操演练,利用“幸福里农民大讲堂” “产业工人夜校”和烤烟生产服务现场,对“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队伍进行全面培训和素质提升。截至目前,“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参加理论培训638人次,参加实操培训874人次,取得“烤烟移栽工”资格证书人员99人。三是稳定“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幸福里”社区在硬件配套和工人权益保障方面全面提档升级,使产业工人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县烟草分公司向县人民政府争取到“幸福里”烟草版建设示范扶持资金10万元,全部用于稳定“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3、突出运营效能,夯实产业基础。一是划定“幸福里”烟草产业工人服务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合作社外包服务劳务用工、烤烟种植户劳务用工、新型种植主体劳务用工。二是采取分步承接与先易后难相结合的试点推广模式,服务区域从建有“幸福里”产业服务工人服务站的乡镇入手,合作社用工从育苗辅助、物资装卸、收购辅助、烟叶打包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种入手,服务烟农从栽(包括理墒、打塘、盖膜)、采、理等用工密集环节入手,试点推行运营,模式成熟后再逐步推开。三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合作社一头连着烟农,一头连着“幸福里”,全程开展用工宣传动员、用工需求统计、派工实时对接、作业质量把控、问题反馈改进等一系列“幸福里”烟草版建设推广工作。四是深化烟叶生产各环节用工量验证。为了全面探索“幸福里”烟草版建设模式,“幸福里”产业个人能够更好地服务烟草,“幸福里”公司在莲池乡勐莲村路保组租赁土地300亩种植烤烟,租期10年,通过“幸福里”自己全程跟踪验证烤烟生产全过程全环节用工量,不断探索单一环节托管、组合环节托管、全程托管模式。五是持续跟踪问效。县委、政府、人社、烟草、“幸福里”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指导服务好“幸福里”烟草版高效运营,协调解决试点推广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不断优化“幸福里”烟草版运营模式,持续提升“幸福里”烟草产业的服务能力,全力赋能烟草产业劳务资源再组织化提质增效。
(二)南华“奋斗者之家”产业工人队伍
1、合作社主导搭建平台。南华县利用区域内具备烟草农业和复烤加工的优势,全力培强烟草产业全链条、推动创新、优化环境,坚定不移地围绕培强烟草传统产业,从稳定核心烟区、保护基本烟田、建设高标准烟田,到稳定烟农队伍、培育新型产业工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再到提高种烟收益、提供专业化服务、多元促农增收,先后用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技术方法破解“在哪儿种烟?” “怎么种烟?”的问题。随着南华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烟草产业发展在关键节点用工人数较多,用工时间集中,南华龙雨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围绕烟草产业,着力开展烟草产业工作队伍建设,成立了南华县产业工人“奋斗者之家”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产业工人,构建“合作社+产业工人+标准化服务”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成一支覆盖烟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的产业工人队伍,实现季节性务工到专业化稳定就业的转变,“以流转稳定烟区” “以技术稳定产业” “以增收稳定烟农”工作初见成效。
2、抓实两支人才队伍。一是抓实农村烟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按照烟草产业发展要求,对专业和技能特长进行细分,对农民工进行了育苗管理、农机操作、生产技术服务、农作物栽培、烟叶采烤服务、烟叶分级服务、打包装卸服务、汽车驾驶及运输服务及综合服务等9个方面技能的培训,先后开展培训30场,总共培训3,850人次,做到部分工种持证上岗,如烟叶分级工230人,运输从业资格证65人,叉车证18人,特种操作证(焊工证)12人,专业技能职业证书成为了产业工人的“金名片”。二是抓实村间“田秀才” “土专家”。由于烟草产业在南华县长期稳定地发展,村间产生了一批帮助烟草产业做大做强,拥有娴熟、精湛的烟叶生产管理技术的产业领路人,也是当地的“田秀才” “土专家”,他们崇尚科技兴农,更加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落实烟叶种植科技措施,因地制宜研究生产新技术、推广组织新模式,进一步筑牢烟草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石。目前,“奋斗者之家”有烟叶大田生产技术服务人员71人,烟叶采烤技术服务人员44人,烟叶烘烤师180人。
三、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促进农民群体的素质提升。“奋斗者之家”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对农民群体和农业专业技术的尊重和认可,更是从长远发展着眼为农村发展和烟草产业升级储备人才,发挥乡土人才“传帮带”功能。人才赋能烟草产业,吸引更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业人才留在农村,留在产业链上发挥作用。通过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不断把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把产业工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目前,合作社成员担任(含兼职)村委会“四职”的有20人,真正使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二)丰富农民群众的增收渠道。由于烟草农事操作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通过多年参与烟叶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形成了一支区别于一般临时工的,以烟草生产技术为主的产业工人队伍。按每月30天算,普通务工人员工资80~100元/天,每月务工工资在2,400~3,000元左右。通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训,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和证书以及群众认可的技术产业工人队伍,工资高于普通务工人员30~50元/天,每月务工工资在3,300~4,500元左右。
(三)促进烟草产业提质增效。在烤烟育苗管理阶段,南华县共有烤烟育苗点17个,“奋斗者之家”依据信息库向育苗业主(合作社)择优推送符合条件的育苗服务产业工人226人。在育苗管理过程中,产业工人熟练掌握烤烟育苗技术措施,2024年烤烟育苗质量明显提高。在烤烟集中移栽阶段,“奋斗者之家”及时为种烟大户提供充足的产业工人,有效缓解了用工需求集中、懂栽烟技术工人难请的问题,2024年全县按节令移栽进度逐年提前,比上年整体提前10天左右。在烤烟采烤期间,提供专业化采烟队伍,落实好上部叶一次性成熟采收的技术要领,有效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提供专业烟叶烘烤师,有效降低烟叶烘烤损失率,提升了烟叶内在质量。在烟叶收购期间,专业化分级进一步提高了烟叶收购的等级质量和纯度。此外,“奋斗者之家”依据信息库向南华县种烟主体择优推送符合条件的农机操作产业工人86人,2024年南华县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机械化率达56.4%。产业兴、企业强助力产业工人就业活、收入增,让用工主体和产业工人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把农民群众变成为烟草产业工人,将产业工人聚集在烟草产业链上,作用发挥在产业链上。近三年南华县烟叶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增幅约10%,南华烟叶得到了工业企业的认可,需求旺盛,实现了南华烟草高质量发展。
四、几点建议
目前楚雄州烟草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运行体系,通过永仁县、南华县的试点,逐步完善与楚雄州烟草产业发展匹配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模式。
(一)加强党对产业工人队伍的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中,密切党与产业工人的联系,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把烟草技能人才纳入大农业技能人才管理和培养的总盘统筹考虑,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烟草企业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提升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提高产业工人对民主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提升社会和烟草企业对产业工人的认同。一是推动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一方面烟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的辛苦付出;另一方面楚雄烟草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工人队伍息息相关,增强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形成烟草企业与烟草产业工人队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意识。二是打通产业工人参与基层治理和烟草产业发展的通道。适当增加烟草产业工人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鼓励产业工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从烟草产业工人队伍中培养村、组、合作社干部。
(三)加强公共指导和服务。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烟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投入。制定扶持产业目录,对符合烟区产业发展需求的重点、紧缺或新兴专业,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烟草产业发展紧缺类工种的培训补贴,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云南省烟草公司楚雄州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闫永飞.论“工人阶级”“产业工人”“职工”概念的历史演变[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0(05).
[2]李玉赋.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
[3]张永康.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韩曦.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结构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04).
[5]王庆芳,郭金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2010-2018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12).
[6]方茜,徐莹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个文献综述[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41(02).
[7]李保凯,李智永,冯晓梅,等.贵州省烟叶产业工人培育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9).
[8]上海市总工会课题组,杨轶波,武吉波,等.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挑战、规律与对策[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3(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77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