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金融/投资 |
| 互联网对西藏农户信贷的影响 |
| 第753期 作者:□文/王浩浩 黄雯馨 刘玖江 时间:2025/5/16 12:11:03 浏览:66次 |
[提要] 本文基于对西藏林芝市周边农村538户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农户借贷的影响。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相关理论基础,理论层面上分析互联网对农户借贷可得性的影响机制,提出研究假设。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农户借贷现状进行全面而多维度的分析。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Probit模型进行总体回归分析,使用Bi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依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农户信贷市场;农户信贷获得;农户信贷规模
基金项目: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YJS2024-09)
中图分类号:F83;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0日
在2023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阐述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的战略要务,并倡议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细致的实施蓝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倡导运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旨在通过削减交易成本与扩大服务覆盖,深化普惠金融的渗透力与影响力,以攻克农业主体普遍遭遇的资本获取门槛高与成本昂贵的难题。因此,持续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力量,强化农村金融体系,对于破解农户信贷瓶颈,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户自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已构建起以官方金融为主体、非官方金融为辅的架构。官方金融机构受国家监管机构统一管辖,包括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等;相对地,非官方金融涵盖不受国家金融监管的实体及其融资活动,诸如互助会、典当行、民间集资、个人间借贷及各类未注册基金会。正规金融在信贷决策中,抵押品评估占据核心地位。伴随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信贷机构利用数字信息工具收集个体消费与还款记录,建立个人电子信用档案,此举有效缓解了农户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遭遇的信贷障碍。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农村新型支付手段,移动支付的兴起增强了交易透明度,并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化记录个人财务行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信贷风险评估更为精准,降低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Pellegrina等(2017)的研究揭示,金融机构视ICT采纳为创新标志,进而增加了对小微企业15%的信贷投放。综合分析显示,互联网技术显著降低了农户获取正规信贷的门槛,并扩大了信贷规模。非正规金融则侧重于农户的经营状况与家庭特征等综合性指标来决定贷款,为小型农户提供了重要的信贷渠道,尤其是当他们面临传统资产限制时。互联网通过增强人际网络和社会资本,特别是在线上平台上的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农户的非正规信贷途径,而社会资本被证实对农户获取非正规信贷具有重要正面影响。考虑到信贷市场的有限参与,借款人一旦在某一金融部门获得贷款,对其他部门的借贷需求相应减少,这暗示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潜在的替代效应。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演进,其对农村金融领域的渗透展现出深刻影响,特别是在数字化审批机制、信息管理的系统化以及移动交易界面的创新方面。这些革新显著增强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营效能,通过减少交易摩擦,实现了成本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了信贷市场的高效运转。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互联网的使用增加农户获取信贷部门信贷的机会
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推进下,正规信贷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两大发力点:一是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特别是“网络银行业务”的普及,这不仅重塑了金融交易的格局,通过优化组织架构,还显著削减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拓宽了信贷可及性的范围;二是得益于持续升级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引擎的革新,这些进展极大增强了传统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上的效能。它利用平台积累的详尽数据,即时生成农户的信用档案,为风险评估提供了更为精细的依据。这一进程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服务向基层的渗透,促进了网络银行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了农户对正规信贷服务的更多需求与参与。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正规金融服务向基层农户的渗透,并且降低农户的信贷风险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基础为2023年针对西藏林芝市周边农村地区开展的入户调研所采集的信息。本次研究采用入户调查方法,深入研究家庭与个体两个层面,综合分析金融、科技、人口、教育等多个维度。研究对象为西藏林芝市33个村(社区),通过抽样调查技术,覆盖了538户农村家庭。在本研究中,农户样本定义为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聚焦于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贷需求。确认获得贷款的农户界定为信贷获得者,并赋值为1;而未获得贷款的农户赋值为0。农户的信贷规模则通过“未偿还贷款金额”这一指标来衡量。
2、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您使用金融科技服务的情况”这一问题,根据回答将“完全不使用”和“较少使用”赋值为0,而将“一般使用”、“较多使用”和“完全使用”赋值为1。
3、控制变量。本项研究在个人、家庭以及村镇层面挑选了相应的控制变量。个人控制变量包括户主的年龄、婚姻、养老保险、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风险偏好;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则涵盖家庭总资产和家庭总收入情况。此外,村镇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其目的在于削弱其他潜在干扰因素对农户生产信贷需求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基于表1的分析揭示,农户信贷获取领域内,核心变量——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展现出了0.321的回归系数,经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此发现有力证实了互联网普及对农户信贷可及性的正面催化作用,与理论预期相契合。进一步,平均边际效应分析显示,该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农户成功获得信贷的概率提升5.85%,这一效应在统计与经济意义上均不容忽视,从而确证了假设一的有效性。至于农户信贷额度,观察到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与之呈负相关,系数显著为负,同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暗示互联网使用深化与农户较低的未偿贷款余额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而言,该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处于未偿还贷款状态的概率减少6.57%,为假设二的成立提供了实证支持。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正深刻影响农户信贷行为,不仅增强了信贷获取能力,也促进了更为审慎的信贷还款倾向。(表1)
在对控制变量的分析中,本研究观察到的多数控制变量与预期相符,展现出与农户信贷获取的预设关系。具体分析揭示,不同维度的控制变量对农户借贷行为施加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户主特性方面,教育水平与正规信贷获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印证了知识资本对于农户接入正式金融体系的重要性。高教育水平的农户因具备更广泛的认知基础和市场理解,倾向于利用正规金融渠道,而教育受限的农户则更多依赖操作简易但成本可能更高的非正规借贷途径,这背后反映的是信息获取与决策偏好的差异。年龄因素则呈现出与借贷机会的负相关趋势,随着农户年龄递增,其参与正规信贷市场的概率和借贷额度均有所下降,这可能关联于生命周期内的风险偏好变化及信用评估的考量。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优良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农户家庭,其信贷可及性显著增强,体现了社会经济稳定性和个人特质对信贷市场的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的持有与农户获得正规贷款显著正相关,但与信贷规模负相关,暗示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时对养老保障的重视,以及可能的信贷结构偏好。家庭财务指标,即总收入与总资产,作为家庭经济实力的标志,与农户借贷获取正相关,且在统计上极为显著,强调了财务稳健性在信贷市场准入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影响借贷规模的决定。
(二)稳健性检验。从表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athrho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出显著性,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而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检验。此外,关于信贷规模的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的信贷未偿还情况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发现与先前的分析结论相一致。因此,上述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之前研究的稳健性,强调了互联网在促进农户信贷可得性和管理信贷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表2)
四、结论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互联网应用生态系统的构建。农村互联网应用生态系统构建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数字化金融的关键环节。这一生态系统不仅涵盖了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还包括了对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深度整合,以及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理论上来讲,一个健全的农村互联网应用生态系统应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概念,强调信息流的畅通、知识共享的平台化以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作用。需将复杂网络理论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相结合,探索信息传播网络的优化路径,以促进信息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深化内容方面,应注重生态系统的服务层次和互动机制,比如通过建立论坛管理模块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利用远程教育提升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强化技术融合与服务创新,以构建一个动态、开放、高效的生态系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保障。
(二)促进农村数字金融领域人才的吸纳与成长。促进农村数字金融领域人才的吸纳与成长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农村金融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个既能吸引人才又能促进其专业成长的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育体系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共同设计针对农村金融的培训项目,强化金融科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灵活学习路径,增强农村地区人才的数字素养和金融服务技能。此外,政策层面应出台激励措施,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村金融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创新实践,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精确性和目标导向性。实际上,农户的借贷需求因生命周期阶段、所在地区以及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对这些需求差异产生了影响。因此,借助金融科技通过集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升级。借鉴金融数据分析的最新成果,如Python在金融模型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分析能力和预测精度,以提高金融服务对农户的覆盖深度和广度。未来应更深入地探索金融科技如何促进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增长,通过行业转型和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金融科技与保险科技的融合,以实现更广泛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影响。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精确性和目标导向性,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且普惠的金融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樊文翔.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农户信贷获得吗?[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1(01).
[2]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461(11).
[3]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季刊),2020.19(04).
[4]汪雨雨,赵增力,罗琦.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信贷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农村9179户家庭的经验证据[J].林业经济,2023.45(02).
[5]何广文,何婧,郭沛.再议农户信贷需求及其信贷可得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8.458(02).
[6]贺立龙,黄科.信贷扶贫的精准性:农户视角的实证考察[J].现代经济探讨,2017.426(06).
[7]刘西川,杨奇明,陈立辉.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J].经济研究,2014.49(11).
[8]胡振.金融素养对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9]Pellegrina L D,Frazzoni S,Rotondi Z,et al.Does ICT Adoption Improve Access to Credit for Small Enterprises[J].Small BusinessEconomics,2017.48(03).
[10]靳淑平.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11]田红宇,王嫒名,祝志勇.数字化赋能: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方法的检验和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2(04).
[12]钱水土,翁磊.社会资本,非正规金融与产业集群发展——浙江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9(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