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
第753期 作者:□文/周 慧1 张绍橼2 王西亚2 时间:2025/5/16 13:42:53 浏览:4次 |
[提要] 本文围绕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展开,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时间、空间及强度属性,通过问卷调查、网络信息及文献资料的收集,针对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进行分析。对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提出从整合民族节事时间线到创新文化产品核再到拓宽产品营销线的开发路径,打造一批沉浸式的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度,提升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贵州民族节事;事件系统理论;沉浸式旅游产品
基金项目: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民族文化与沉浸式旅游产品开发路径研究”(编号:2024RW194)资助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3日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其世居少数民族多,各民族分布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苗年” “村超” “村BA”等一系列带着浓厚民族风情的节事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探讨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可持续的竞争力,为“多彩贵州”增添一抹色彩。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一)事件系统理论。事件系统理论在2015年由Morgeson、Mitchell与Liu Dong教授提出,指限定在特定时间空间中的事物的外在动态经历。事件系统理论中,事件分为事件强度、事件时间、事件空间三个维度。该理论首先界定了什么是事件,一些分离、鲜明的事件情景中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实体,认为事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对组织现象产生影响。在过去的研究当中,事件理论系统多用于探讨某一事件对实体的影响作用,鲜有将其应用于产品开发相关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围绕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时间、空间、强度展开探讨。
(二)民族节事旅游产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和传统,这是我国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众多的民俗节日节事活动也是各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特点,民族节事旅游产品也因此应运而生,在推动传统节日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民族节事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活动。民族节事旅游产品以地方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民族节日和庆典活动为核心,通过集中展现区域的民族文化精华,满足旅游者参与活动进行深度体验的实体和服务总和。
二、贵州民族节事及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贵州民族节事及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当前具有一定的市场,但在开发力度、宣传力度及产品开发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各类数据为调查基础,对市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将贵州省的民族节事活动概况及节事活动产品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网络平台,包括政府网站、微信平台。通过政府网站收集整理贵州民族节事活动的基本信息,包括节事的分布、种类、起源等内容;通过微信平台了解特定时间点的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热度。另一方面来源于问卷调查,笔者围绕事件的三个维度,参考学者对三维度的阐释与定义设置问卷,向参与过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游客随机发放。
(一)贵州民族节事活动概况
1、节事活动分布广。贵州地处西南腹地,约有17个少数民族世居在此。从整体上看,贵州境内各地区都居住着少数民族,其中,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节事种类丰富。民族节事是民族生活的展现之一,将民族节事活动分布与民族居住地的分布状况视为基本一致,发现这些地区的民族节事有较高丰富度。
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可知,贵州占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多的民族中有苗族占比31.63%,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松桃、印江、威宁等县;布依族占比20%,主要分布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的镇宁、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土家族占比11.45%,主要分布在铜仁市的沿河、印江县,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侗族占比11.41%,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各县及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区;彝族占比6.65%,主要分布在黔西北的毕节市和六盘水市,安顺市、贵阳市、黔西南自治州也有部分彝族居住;仡佬族占比3.95%,主要分布在遵义市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市石阡县,毕节市黔西县;水族占比2.7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
2、节事活动种类多。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基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民族节事应运而生。这些民族节事中的活动一些产生于本民族的久远历史,节事本身就带有本民族的特色和属性,比如苗族特有的苗年、牯藏节,土家族的赶年,侗族的侗年、萨玛节;另一些则是在长期的民族聚居中,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下产生,它们有着共同的特性,比如,几个民族都出现三月三、六月六等节事,或者受到汉文化影响,有着过汉族传统节日的习俗。
在民族节事中,各民族开展的活动不一,根据一场节事的主题开展活动,他们或着盛装游街、或祭祀拜祖、或尽情歌舞、或拜访亲友,通过传统或创新的方式过节。贵州少数民族占比数量最多的7个民族中,苗族主要节事有苗年、姊妹节、龙舟节、六月六、吃新节、牯藏节等;布依族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土家族有赶年;侗族有侗年、萨玛节;彝族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仡佬族有三月三和吃新节;水族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等。
(二)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旅游产品的时间与民族传统节事的时间基本一致。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约有77.1%的旅游者参与过贵州苗族的节事旅游;28.6%的旅游者参与过贵州侗族的节事旅游;14.3%的旅游者参与过贵州布依族的节事旅游;同时,有14.3%的旅游者不了解所参与的节事旅游,对民族难以做出判断;此外,参与贵州水族、仡佬族、土家族节事旅游的旅游者分别占比11.4%、8.6%和5.7%。
我们将问卷调查中旅游者参与最多的两个贵州民族的代表性节事活动做对比,探讨旅游产品的开始与结束时间以及产品在时间上的强度变化。如,2023年苗年节为11月17日,侗年节为12月13日至12月17日。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旅游产品在开始的时间上以民族节事活动开始的时间为起点;其次,产品持续时间与民族传统节事时间基本一致;最后,旅游产品热度随传统节事的始终而变化。(图1,数据来源于微信指数)
2、旅游产品的传播空间以线上平台为主。在空间上,我们重点探讨产品的传播。通过调查发现,约有85.7%的旅游者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到贵州民族节事旅游;通过朋友、家人、同事了解的占比60%;通过报刊,电视、电影、综艺,线下宣传了解的分别占比31.4%、28.6%和28.6%。由此可见,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传播以新媒体平台为主,以人际传播为辅,这也是现今流量时代的一大特点。贵州在发扬自身优点的同时,借助网络、线上等各平台推广产品,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地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同时吸引旅游者,激发更多的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3、产品活动多,但带给旅游者的新颖性、颠覆性与关键性感知较小。在旅游产品的强度上,我们围绕事件的三个维度,参考已有学者关于三维度的阐释与定义设计问卷,测量游客对产品的感知。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验,问卷有效可信。在回收的样本中约有44.74%的男性和55.26%的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6~33岁,占比65.79%。同时,被调查者中有92.11%的旅游者观看过民族表演;47.37%的旅游者参与过民族游戏;42.11%的旅游者体验过民族传统技艺;此外,观看比赛和数字化沉浸体验的旅游者分别占比28.95%和5.26%。
分别将民族节事旅游的新颖性、颠覆性及关键性作为检验变量,将旅游者参与民族节事旅游的活动形式作为分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是否观看过民族表演与是否参与过民族游戏都对民族节事旅游的新颖性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活动对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基于上述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现状,我们能了解到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在时间、传播空间及强度方面的现状。结合贵州实际情况,从整合时间线出发,到创新文化产品核,再到拓宽产品营销线的产品开发路径。其中,资源整合重点是在旅游产品时间上的探讨,旨在整合区域内的民族节事时间,形成一条民族节事旅游时间线;创新文化产品内核重点在于探讨旅游产品的强度,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民族节事活动特色,创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营销线则重点探讨旅游产品在空间上的传播。
(一)描绘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时间线。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长以及旅游热度的变化与传统民族节事时间相契合。因此,首先需了解区域内各民族传统节事活动时间,对节事时间相近、地理区位相近的民族节事进行整合,形成一条清晰的区域民族节事旅游时间线。其次,整合与公共节假日相重合的民族节事资源,重点打造公共休假期间的民族节事旅游产品。最后,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热度往往随节事本身的结束而消退,因此打造“年”周期的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用每年的新产品、新主题吸引旅游者。
(二)细分旅游市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当今市场上游客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人群需求差异也较大,为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同时保证后期消费者的满意度,可邀请专业团队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充分了解市场消费倾向,把握游客需求点,以需求差异对市场进行细分,形成旅游者画像。再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设计产品,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将节事活动按照游客的个性、消费特点等区别进行划分,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抓住产品核心,塑造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让游客在听到与此相关的产品时就第一时间联想到贵州的品牌,因此需要强调产品的文化特性,打造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独特卖点。
(三)打造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深度文化产品核。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但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内核带给旅游者的新颖度、冲击度与关键性不强,旅游者难以在大同小异的民族节事活动中找到亮点。因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创新打造民族节事旅游产品十分重要。首先挖掘区域内的民族节事旅游资源。将区域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节事活动、历史故事等进行整理,提炼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客户群,开发定制化产品。注重游客的参与感,通过参与节事活动中的角色扮演、非遗技术体验等活动,增强文化体验感。以民族元素为基点,挖掘可包装的节事活动,在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活动、形式以及载体上进行创新包装。了解民族节事旅游市场需求,重点包装能够带给旅游者冲击感、新鲜感的产品,放大吸引点,增强民族特色,打造沉浸式旅游消费环境。
(四)拓宽贵州民族节事旅游营销线。上述分析中,旅游者了解贵州民族节事旅游的方式主要来自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以及家人、朋友、同事。因此,传播方式上仍以新媒体传播、人际传播为重点,可根据目标人群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在传播的时间上,围绕民族传统节事的发生、持续时间进行整合营销,在节事活动开展之前,可加大宣传力度,进行重点包装之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活动的预热,如请网络红人或者直播达人带货宣传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为节事活动开展期间招徕游客。同时,在节事活动中重点进行直播宣传,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节事后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不同的宣传营销活动,如鼓励消费过的游客在各自的网络平台进行打卡分享赢取奖品,或者以回访调研的形式等,或通过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方式开展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增加旅游者对产品的关注度,多渠道推广,提升产品知名度。
综上所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民族或因传统或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节事活动多样。本文围绕时间线、产品核、营销线把握民族节事的始终,对贵州民族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进行探讨,以民族节事活动的特色为出发点,深度挖掘传统节事中的民族特色部分并将其进行创新,打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节事旅游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竞争力。
(作者单位:1.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桐梓县中等职业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韦瑾.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的主客权力感对其交往意愿及效应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朱华.民族节事旅游场域中主客交往行为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3]张静.民族节事旅游活动的组织过程与治理结构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3.
[4]Morgeson F P,Mitchell T R,Liu D.Event system theory:An event 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04).
[5]刘双双.事件系统理论研究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3(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