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乡村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策略
第753期 作者:□文/张田田 时间:2025/5/16 13:44:36 浏览:2次
  [提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国土空间体系改革双重背景下,本文以村庄规划发展演进为突破点,从规划体系转变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方向,探究主导产业为第一产业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选取庆城县齐沟门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ARCGIS软件进行分析,揭示现存问题。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引导村庄发展,形成舒适宜居的村庄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集聚提升类村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25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被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19年,完成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四体系”。这一改革使全域土地数据化、矢量化管理迈上新的征程。本文从“多规合一”维度出发,揭示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瓶颈,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推进高质量经济增长,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一)乡村振兴战略。在城镇化进程迅猛推进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转型与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围绕“三农”问题先后下发了24个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指出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构成了关乎国家命运与民生福祉的核心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秉持农业与农村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的原则,同时坚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确保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推动乡村产业独特化发展,精心设计乡村基础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配置格局,旨在预防资源的无谓消耗与废弃。此举将进一步优化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持续发展,从而显著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长期以来,我国规划体系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在2014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前,村庄规划主要关注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与集中居民点建设,村域仅考虑居民点的等级、职能结构以及总体布局;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则更强调全域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从以建筑学为背景所关注的“村容村貌整治”转变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基础的“土地资源整合”,更加明确规划是政府进行用地管控的方式之一。对比先后两种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特征,村庄规划一直是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空间规划体系下,更加注重编制全域、全要素的村庄规划,主要任务集中在确定地区类型和开发强度上。当然,编制全域村庄规划也很重要,但同时未摒弃原有村庄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提出彰显乡村景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与乡村风貌的要求。因此,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背景下,编制村庄规划应更加全面,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兼顾全域用地协调与乡村风貌整治两大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分为5个层次和3个大类。村庄规划在城镇开发边界以外,是详细规划的一部分,以实施为导向,针对具体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强度。专项规划侧重于专业化,通常由自然资源部或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主要针对特定区域或流域,反映其特定功能。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实践
(一)齐沟门村现状
1、村庄区位。蔡家庙乡位于庆阳市庆城县中部,齐沟门村位于蔡家庙乡北部,镇村布局规划中对齐沟门村的分类为集聚提升类。齐沟门村域面积为1,641.67公顷,其中建设用地37.14公顷、农业用地630.05公顷、生态用地974.48公顷,高程在1,134~1,457m,地势北高南低,村内发展基础良好,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全村户籍人口1,346人、337户。(图1)
2、产业发展。齐沟门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在种植业方面,已发展蔬菜、制种、草蓄等主要产业。全村种植玉米800亩,小麦900亩。在养殖业方面,齐沟门村养牛200头,养羊1,500余头。种植地在河流冲击形成的沟、壑等地,大多数为梯田种植形式,种植品种单一,唯一的优势是部分农户种植中草药材,可以凭借其特色扩大种植规模。在加工业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发展链,简单的果实买卖,部分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未形成规模,农作物和中药材也均未形成品牌和区域优势,只是个体户进行种植和销售,因此缺乏竞争力;旅游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供村民在重要节日时活动,经营模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大规模地吸引游客。
3、基础设施。经实地调研,齐沟门村基础条件良好,整体风貌较为统一,大部分房屋为一层,由于是新盖房屋,大部分质量良好,房屋以砖混与砖木结构为主,屋顶多为硬山双坡屋面,少数平屋面。村内各组道路状况良好,但部分出现柏油马路破损,需要进行修缮。齐沟门村公共服务设施有村委会、村标、休闲广场、文化站、图书馆、卫生所、学校,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各组大部分实现自来水供水,水源来自自备水井。由于暴雨天气,经常出现自来水供应中断,田间坝冲坏。从村民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村民大部分对村庄的排水设施、给水设施以及村庄管理服务设施有迫切的需求。在基础设施方面,各组排水方式均为雨污合流制且各组均已实现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设施的普及,各组均采用燃煤或者燃烧秸秆的模式进行采暖。在村庄风貌方面,齐沟门村已完成危房整改,整体风貌较好,但是仍然存在局部建筑风貌不协调的问题,村庄内部出现墙面局部破损严重、道路局部未硬化等问题。在建设用地利用上,存在部分住宅院落闲置情况,有一定的集约整治潜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上基本满足村庄需求。
4、齐沟门村发展定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产业兴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从规划、平台、企业、要素等方面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齐沟门村结合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定位“农业生产+乡旅服务”为核心的主导产业,是一个符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首先,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还能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局限分析
1、建设用地粗放,需求错位。住房需求是村民的基本需求之一。农村建房要求拆旧建新,但在实际建设中,由于新建宅基地的成本远低于在原有土地上进行拆除改建,因此抛弃旧村开辟新村建设或者几户村民单独于道路旁建设新房的现象十分普遍。荒废的旧村中多为村民遗弃的老宅、厕所及厨房等独立功能用房,这种零散的房屋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却占用了大量的建设用地。在理想情况下,这部分建设用地可以盘活利用,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村庄公共设施。但是,由于受权属关系、拆迁补偿费用、机械设施入场困难等因素影响,这部分土地难以进行整合。
2、产业结构不均衡,缺少支柱产业。齐沟门村居民收入来源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这表明齐沟门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但产业基础薄弱,种植农作物产出较低。因此,村庄内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集体行动效能因劳动力外出而遭受重创,抽离了村庄领导力,破坏了村民积累。这种现象在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并且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齐沟门村的产业结构显得失衡,农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然而其产出效率偏低;工业部门增长迟缓,缺少深度加工与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明显滞后,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难平衡。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步伐迅猛推进的背景下,周边乡村的自然环境正面临着污染与损害的加剧。实现乡村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振兴,必须面对资金与技术的高投入需求,同时亦需周全考量居民的生活需求与福祉。乡村的繁荣与经济的提升,不可避免地涉及土地的利用与自然资源的开发。然而,未经审慎策划与妥善治理,过度的发展必将引发生态环境的退化,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伤害。寻求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均衡,无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4、乡村人口外流与在村人口老龄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外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农村经济活力减弱,基础设施难以维持,社会服务水平下降,加剧了农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其次,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经济发展乏力。此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恶化了农村的工作环境,加剧了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农村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使得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和技术含量低下,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乡村居民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轻力壮及杰出人才的持续外流,导致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削弱了农户的经济职能,还使得乡村管理陷入了治理乏人的尴尬局面。
三、集聚提升类村庄发展策略
(一)科学划定村域三区三线。齐沟门村应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采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科学合理地划定三生空间,确保齐沟门村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1、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空间。在制定齐沟门村发展规划时,必须恪守基本底线思维,坚决维护耕地保护的基准原则,杜绝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化”生产实践活动,切实保护耕地面积;通过应用GIS软件的分析总结及实地走访,对耕地质量进行分级,对低质量耕地进行修复、改善和提升,严格保障耕地质量;农用地整治表现为闲置农用地整理,位于村庄建设用地边界边缘的零星农用地。
2、提升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在齐沟门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秉承节约土地的核心理念,确保各类建设用地的分配达到均衡与合理。广纳村民心声,深入考量当地习俗与生计所需,立足于村民切实需求,构筑长短期的进展蓝图。这更加强调了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生态保护区进行分区管控。
3、集约利用建设空间。齐沟门村建设规划始终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分配各类建设用地。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村民的传统习惯和生活生产需求,从村民实际出发,制定近远期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例如改善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道路硬化等,同时对村庄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进行精确管理,以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进而激发村庄的内在活力。针对村庄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应依据具体状况进行策略性整合。弹性规划村庄建设区域,确保为村落未来的扩展和发展预留土地资源。
(二)挖掘村庄特色资源,推动村庄产业振兴。在推进乡村建设过程中,在保护乡村历史风貌、发展乡村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同时对村庄规划区域内的建设用地进行精确管理,以打造宜人的居住环境,进而激发村庄的内在活力。针对村庄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应依据具体状况进行策略性整合。弹性规划村庄建设区域,确保为村庄未来的扩展和发展预留土地资源。一方面自然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应得到保留和保护;另一方面应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将其有机地融入空间过程的组织、空间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的活态传承中。还要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鼓励村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建全活动室、种植场、篮球场、文化礼堂等活动设施,从空间设计、空间组织、空间环境三个维度努力满足村民的需求,保留历史文化记忆,挖掘村庄特色资源。
在推进产业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审视产业的成长,基于乡村的具体情况、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现状以及短期内的发展需求,同时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明确产业成长的焦点领域。通过细致规划,精确安排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促进乡村产业的实质性进展和建设方向的指引。以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进程为核心,擘画出一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蓝图。精心布局,科学调配村庄各类土地资源,为新增产业预留适当空间,适度整合分散的土地使用。通过指标交换的机制,优先将土地出让收益投入到乡村振兴及农村产业项目的建设之中,从而为村庄的持续发展铺就坚实基础,营造有利环境。致力于巩固并提升现有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同时深入探究齐沟门村在文化传承、生态种植、现代农业技术、创意文化等领域的独特资源。通过构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推动第三产业的聚合式增长。
(三)以人为本,改善环境。以人为本,重点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根据各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镇村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镇村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深入城乡广播电视、饮水、道路、通讯系统、电网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问题。加强农村水保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保灌溉系统;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明确农村道路、农田边界,着力整治堤防,确保村容整洁有序;美化住宅周边环境,提高绿地覆盖率;调整标识标牌,重点打造村庄景点介绍牌、道路指示牌等。此外,还应加快村庄厕所的更换,妥善处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确保村庄植被的发展,在适合植树的山区、房前屋后和高速公路两侧种植植被,以提高村庄的植被覆盖率。
综上,本文以庆城县齐沟门村为例,探讨乡村振兴与空间体系改革双重背景下集聚提升类村庄的保护策略与发展规划。旨在通过挖掘村庄自身文化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等策略有效实现村庄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梳理总结齐沟门村发展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齐沟门村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的策略。在实践上,能够明确齐沟门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与方向,引导齐沟门村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甘肃省其他村庄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国义.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城郊融合型村庄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坪村为例[J].福建建筑,2024(05).
[2]方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探究——以宜春市竹亭村为例[J].福建建筑,2024(02).
[3]卢梦,汪颔杰,李玉明,等.乡村振兴与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双重背景下对村庄规划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05).
[4]姚通,栗滢超,刘彦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原阳县葛埠口乡娄彩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5).
[5]周吉平,李振坤.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桐峪镇前山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4(02).
[6]王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河西走廊集聚提升类乡村规划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4).
[7]曹根榕.基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视角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策略研究[J].中国土地,2023(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718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