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乡村文化振兴下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利用研究
第753期 作者:□文/张萌佳 时间:2025/5/16 13:48:09 浏览:50次
  [提要] 在乡村全面振兴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利用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线遗产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和国防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些遗址,使之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服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线建设;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2023年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三线遗产利用研究”(立项编号:SKL2023D7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9日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开辟新的路径、提供新的思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乐山地区的三线建设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实践,创新地开发了嘉阳煤矿工业遗产旅游综合体、金口河三线记忆特色小镇、夹江核事业科普与国防教育基地等多种保护利用模式,较好地融合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但三线遗产保护利用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如何进一步利用好三线遗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亟待我们创新思维,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与应对措施。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逐渐变得全方面、多角度,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逐年增长。但结合当前保护、挖掘、利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专门研究三线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文献则较少。就目前国内有关研究现状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果及经验的研究,集中于工业文化对城市文明的塑造与影响;二是对乡村文化振兴举措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学者侧重于从乡村治理层面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缺少对三线建设等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及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国际上关于中国工业建设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早、研究体系相对健全、涵盖学科相对广泛,但大多是在全球要素分工背景下从我国的工业转型发展上着手,针对我国工业建设精神提炼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国际上关于振兴乡村文化的研究大多是从农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来进行的,强调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经济、人文三者的协调发展,这对开展本课题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由于当前国外专门针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较少,深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的专项研究则更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空间和价值都非常大。
二、三线遗产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包括11个省市自治区,总投资2,052亿元,建成了1,945个企业事业单位。三线遗产是我国特定发展时期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对于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大力弘扬三线精神是践行文明乡风建设的有力支撑。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浮躁思想和短视行为进行正向引导,鼓舞农村劳动者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特殊时期为凝聚国家发展合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必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不竭力量源泉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深入挖掘三线遗产是繁荣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从现实基础而言,承载三线遗产的乡村地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并肩负着示范引领其他区域产业发展的重任;从现实需求而言,这些乡村区域不仅要成为革命年代的学习典范,更应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标杆。需系统推进挖掘梳理、修缮保护、线路规划、景点建设及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并重点实施一系列红色旅游核心开发建设项目,致力于塑造三线记忆知名品牌,使山水承载乡愁、红色铭记初心、文化传承梦想。
(三)保护利用三线遗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要求。当下“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综合全面发展,利用三线遗产乡村承载区域广泛开展红色旅游,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管护职能,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基层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切实做到红色文物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激发农村群众爱护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实要求。
三、三线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以乐山为实例,作为四川省地级市,乐山辖4个市辖区(五通桥区、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4个县(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沐川县)、2个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以及代管1个县级市(峨眉山市),人口约354.4万。近年来,乐山依托地方三线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一)开发利用三线遗产现状
1、犍为芭蕉沟嘉阳煤矿工业遗产旅游综合体。其作为“国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 “嘉阳党性教育基地”,以嘉阳煤矿历史文化、三线遗产、党性教育资源为内涵,以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煤矿培训基地为载体。基地包括芭蕉沟老矿区和跃进桥新矿区、芭马峡运煤通道、马庙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体验线路40多公里,游览范围点多面广。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明建设、提振地方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金口河区红华三线记忆特色小镇。金口河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成昆铁路修建最为险峻的路段,有特大型军工企业红华公司、成昆铁路、关村坝洞中火车站等大量“三线旧址”。依托被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建成全国唯一一座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历史博物馆,通过与中铁建沟通对接、铁道老兵捐献等方式,收集铁道兵文物1,100余件,全方位展示成昆铁路建设的峥嵘岁月。将红华厂区旧址纳入省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完成红华片区改造,配套建设国防工业历史遗迹展示纪念馆,因地制宜建设芳华时代广场和三线记忆生态绿廊,重现三线建设时期风情风貌。
3、夹江核事业科普与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夹江县南安乡909基地,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动力的秘密研发地。中国核动力研究院、彭士禄故居、科学家精神馆等三线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弘扬“〇九”精神,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4、五通桥区桥沟镇老龙坝村永利川厂旧址。乐山“308”三线军工暨永利川厂旧址是目前四川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业遗址和三线军工遗址。其“亚洲第一跨”、“公馆楼”、“百亩湖”、办公楼、石头房、发电厂、地下隧道、总装车间、洞区生产车间等,见证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时期,侯德榜等一大批生物化学家入驻于此,并诞生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三线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存在不准确性。当前针对三线遗产的发掘工作,主要聚焦于个别红色旅游景点的保护与开发,以及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而对于三线文化资源的深入认识与研究则相对匮乏,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理解,亦仅停留于外在形式的层面,忽视了对其中内在精神价值的深入探究与挖掘。
二是需关注经济效益过度及商业化氛围的浓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三线遗产的保护、开发及利用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但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开发商为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三线资源周边大规模进行建设,主要包括美食商业街与娱乐服务设施的兴建,此举使得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进而破坏了三线文化遗产地的原有的环境氛围。
三是相关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三线遗产作为一类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历史文物价值、土地资源利用、文化教育意义、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开发潜力以及环境保护需求等多重内在属性。依据传统体制下的部门职能划分,其管理权限分散于多个相关部门,每个部门均承担着一定的管理职责。这种交叉且混乱的管理模式,极易造成管理过程中的权责界定模糊,以及在具体执行环节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现象。
四、三线遗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一)推进三线文化遗产与乡村治理共生。统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政府主导推动、民间团体联动、村集体带动、农民群众主动的“四位一体”现代治理机制,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让位于乡村的三线文化遗产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一是强化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力度。鼓励各地通过教育、培训、宣传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多种手段提升农民群众、青少年群体以及民间文化组织的保护意识,在乡村三线文化遗产相关信息透明化的基础上,搭建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平台,吸纳公益资金与志愿团体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究探索公众参与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安全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督促各地方政府将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安全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建设中,整合文物、公安、消防、住建、司法等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村集体,健全责任意识,做好火灾、雷击、文物盗窃等隐患的安全设施运行维护、应急演练处置、日常检查及监督监测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加强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动态传承。推动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在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要对接市场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结合非遗工作站、传习所和传承人工作室等重点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项目、产品和品牌,支持文化生态保护区、景区等打造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保护项目。
(二)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与社会文明共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与乡风文明水平,实现从乡村“文化遗产”到“文明殿堂”的转变。一是下好乡村三线文化遗产探源“先手棋”。坚持从“文物发掘”到“文化探源”、从“学术需求”到“国家需要”的理念,研究乡村三线文化遗产的起源和特质,研究好、解读好、阐释好历史文化,加强乡村三线文化形象建设与文化认同,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二是守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推进三线文物保护修缮,建设集非遗展示、文化沙龙、文化传承、轻食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提升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产品与服务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明。三是打好群众文明素养“特色牌”。注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采用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等方式,宣讲村史乡情等,开展三线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相关技能培训,培育一批“田秀才” “土专家” “乡创客”,探索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实现文化扶志、扶智。
(三)推进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与宜居环境共生。根据景村一体化理念,需将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与乡村宜居环境整治、乡村休闲生活环境提升等行动进行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此举旨在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全域宜居发展,并探索乡村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独特表达方式。一是合理开展公园化利用。科学编制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强文化资源本体保护与公园化利用,营造宜居适度的文化生态空间,合理开发与运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二是整体打造历史文化游径。引导各地以历史脉络为纽带,采取线性文化遗产方式,将乡村三线文化遗产资源串珠成链,进行整体开发、统筹宣传、一体化打造,完善自驾游和慢行系统,加强沿线乡村景观风貌协调,建设集遗产保护、研学教育、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廊道、风景廊道、旅游廊道。三是示范建设美丽乡村连片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集体参与”模式,统筹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全域风貌提升、宜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建设与运营短板,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郁、旅游特色鲜明、宜居环境优良、综合效益显著的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向全域进行推广。
(四)推进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与休闲生活共生。把握高品质生活重要内涵,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特别是面对“深体验、微度假”的兴起,有必要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精准发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扶志、扶智建设,鼓励新乡贤、新农人投身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领域,支持各地整合乡村三线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文化和旅游项目库并建立健全招商沟通互动机制,持续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二是加强优质文旅供给侧改革。践行“文化遗产+教育” “文化遗产+旅游”等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加强乡村三线文化教育研学体系构建,建设一批知名度高、地方特色明显的乡村文旅IP。三是释放乡村文旅消费潜力。构建与自助游自驾游、出游结构变化等相适应的乡村文旅消费业态,鼓励发展定制消费、IP消费、数字消费、体验消费等,支持有条件的乡村三线文化遗产地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传统技艺、特色美食、艺术展演等项目聚集转化,创新夜间消费场景。
(五)推进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共生。发挥数字科技在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域的赋能作用,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补齐数据库、技术转化与应用短板,让乡村三线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和“走出去”。一是构建数字资源库。支持各地将乡村三线文化遗产的空间信息纳入到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组织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相关数据采集,构建起具有海量数据的资源库群,推出一批“数字展览”,为永续传承利用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数字化体验。结合乡村三线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智慧旅游、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模式,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乡村三线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以IP构建为核心发展元宇宙、全息互动投影等沉浸式VR体验产品。三是拓展应用新场景。将乡村三线文化遗产与影视动画、数字音乐等紧密结合,引导数字藏品健康发展,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加强智能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采集、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和休闲娱乐等专用装备研制。
(作者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娟.近20年来三线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06).
[2]吕建昌.三线工业遗产的特点、价值及保护利用[J].城乡规划,2020(06).
[3]胡继冬.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百年历程,经验总结和趋势展望[J].理论月刊,2021(07).
[4]刘洋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与传播研究[J].新西部,2024(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70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