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双碳”背景下数字经济驱动企业绿色发展综述 |
| 第753期 作者:□文/张小杰 时间:2025/5/16 13:51:20 浏览:62次 |
[提要] 在全球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与我国“双碳”目标驱动双重背景下,传统制造业正步入转型的十字路口,亟须把握数字经济的浪潮,实现从高能耗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同时,“双碳”目标的设定与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即通过转型升级更好地响应“双碳”目标,而“双碳”目标的推进又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快转型步伐。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绿色发展;技术创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8日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等要素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数字经济驱动企业绿色发展这一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数字经济崛起与企业绿色发展
(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数字经济模式的兴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数字经济”一词就已经被提及。胡曙光(1999)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评价中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传统的经济学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生产活动中,相较于传统工业,数字技术会减少相关成本,使数据更加透明化,进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可见,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当前,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已经覆盖到大部分行业,但由于我国数字技术起步较晚等原因,现阶段应该深耕科学技术,探索高新技术,以技术发展带动工业行业发展,使我国的工业由低端的加工制造转向高端科技创造。张雁(2023)与陈琦(2023)等利用Probit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2000~2018年企业技术专利数量以及2008~2016年私营企业数据库相关数据,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论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的正向发展会对企业创新及转型升级带来正向的影响,且不仅对企业产品升级有推动作用,对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双碳”背景下企业绿色发展转型
1、“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至2021年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高达26.26%。尽管如此,我国依旧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2.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比56%。而温室效应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造成的。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产业污染治理长效机制,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产生了机会主义的倾向。由于环境法律执行不力,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了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成效不明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双碳”目标是我国从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在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双碳”目标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2、“双碳”目标驱动企业绿色发展。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双碳”概念。从当前国情以及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低碳经济是当前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绿色发展建设成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
(1)内在推动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制造、绿色产业链、绿色产品的有机结合,在“双碳”背景下,对于非绿色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成本一定是逐渐上升的,这也会逆向促使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通过优化能源使用方案、发展可替代性资源等方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促进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张江雪(2013)和王溪薇(201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2005~2009年不同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工业企业科技的创新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正向促进。郑夕玉(2023)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LSDV),对2012~2020年A股流通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其提出的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发展有着正向促进的关系。因此,“双碳”目标和企业绿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双碳”目标约束企业行为并带动企业节能减排,使企业逐步迈向绿色发展,而企业的绿色发展同时也加速“双碳”目标的完成。
(2)外在牵引力。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发展有补偿效应,也有抵消效应。一方面,企业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成本,会提高治污技术、控制治污成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减少污染物排出。此外,政府在环境规制措施的制定、财政资金的偏向、招商引资政策的扶持三个角度,可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规制会导致生产资源被抢占,增加企业的污染控制成本,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发展。企业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排污治污技术的升级,就会占用企业生产环节的研发费用,从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从目前来说,环境规制水平提高,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企业面临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要承担的治理污染成本也相应提高。环境技术标准可以实现降低污染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双赢局面,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
二、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一)数字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对传统行业向新阶段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 2011~2021 年我国的相关数据,数字经济对推动企业的绿色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相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数字化技术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数字技术的红利实现企业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方向;政府对数字化技术的治理可以调节数字技术对企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另一项关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刘畅、潘慧峰等也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企业提升绿色治理的效率及水平。
(二)数字化成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必须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把企业科技创新当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二是在现在这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不应只关注产能效率的数量增长,而是应注重数量与产品质量的同步提升,要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为目的,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制造业企业要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及其衍生品,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作支撑。
胡汉辉(2023)和申杰(2023)从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两个视角以及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路径出发,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如何通过“双循环”的路径,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角度,我国的数字化发展依然存在很高的提升空间,需要抓住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深度融合数字化市场与传统市场,完善我国数字贸易体制,集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企业各环节的优势,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张峰、宋晓娜(2019)等采用了环保严格规制型因素的机理研究视角,通过解析其对高级制造商绿化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从测度结论可以看出,总体上高级制造商绿化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变动呈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从高端工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和其他电子产业,以及电器机械及其设备产业,在环保全要素生产率上具有比较明显的领先优势。这是由于我国的高端产业已经进入技术升级的过程,大多数产业正在朝着高端化和绿色化的方向迈进,从未来一段时期来看,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将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数字经济” “企业绿色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概念的研究,以及文献的梳理,归纳了“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数字经济的崛起推动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顺应着“双循环”的发展态势,既有效减轻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宏观经济放缓的压力,又显示了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已有研究强调了绿色技术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绿色技术效率的提高能够驱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经测算分析得出,大数据战略规划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区块链应用等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制造集群的绿色转型。其次,数字化生产将推动我国工业实现由绿色转化走向高效发展。数字经济时期的美国工业已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将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而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今,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赋予制造过程更高的稳定性,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也打造了高效率的供应链平台,制造业的数字化迎合了“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市场需求。因而,完善产业生态,加速推进数字化产业融合,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培养数字化专业队伍,是利用数字经济驱动制造集群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
数字经济背景下,对制造集群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深入开展:第一,制造业种类繁多、功能不一,其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相同,数字化改革需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正向的作用,而现有文献对不同类别制造业如何应对数字化改革的研究较少。传统制造业内部结构复杂,各环节相扣,数字化改革如何在不打破原有平衡的条件下进行仍有待探索。第二,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需要在有关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更有序地进行。现有文献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较多,而对其背后如何有效治理保障秩序的研究不足,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容易有不良厂家借改革之名谋取利益,造成伪低碳的绿色假象,违背了转型升级的初衷,因此对转型升级背后的体系建立以及管理策略的制定仍有待探究。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永红,陈莹.数字经济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学与管理,2023(06).
[2]邹升平,高笑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路与深化拓展[J].宁夏社会科学,2023(03).
[3]郑夕玉.“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对流通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23(10).
[4]张雁,陈琦,姜昊.数字技术冲击、治理模式与企业转型升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2).
[5]陆扬,王育宝.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
[6]杨秀云,从振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中州学刊,2023(05).
[7]王群勇,李海燕.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3(03).
[8]任保平,迟克涵.数字技术创新驱动新兴产业成长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
[9]吴卫红,杨帆,张爱美,刘颖.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治理能力与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基于数字化赋能理论的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2).
[10]刘畅,潘慧峰,李珮,冯雅欣.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04).
[11]张建,王博.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3.38(02).
[12]胡汉辉,申杰.数字经济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05).
[13]彭一帆,易锦燕.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J].环境工程,2023.41(04).
[14]杨浩昌,钟时权,李廉水.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影响机制及回弹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08).
[15]程云洁,张志芳,刘娴.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对中国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J].商业研究,2023(02).
[16]乔岳.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05).
[17]李三希,武玙璠,李嘉琦.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义、机遇挑战与路径探索[J].经济评论,2023(02).
[18]曲子豪,朱静仪,梁凯杰,陈晓婷.数字经济驱动制造集群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综述[J].现代商业,2023(05).
[19]张婕,周泽红.新发展阶段下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01).
[20]王展祥,叶宇平.“双碳”目标引领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企业经济,2022.41(12).
[21]李元爱.数字经济对低碳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分析[J].环境工程,2022.40(11).
[22]赖小荷,蒋志华.数字经济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22).
[23]张鸿,董聚元,王璐.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现状及对策[J].人文杂志,2022(10).
[24]狄寒梅.碳达峰目标下的我国流通业绿色发展:基于产业集聚与技术变革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2(14).
[25]刘萍,郭洁,胡蔚然.双循环背景下数字贸易推动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22(05).
[26]张辉.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03).
[27]于法稳,林珊.“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促进策略[J].改革,2022(02).
[28]石勇.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1).
[29]邹玉坤,谢卫红,郭海珍,李忠顺,王永健.数字化创新视角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与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22(01).
[30]万攀兵,杨冕,陈林.环境技术标准何以影响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基于技术改造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09).
[31]姜玉勇.共享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9).
[32]赵西三.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研究[J].中州学刊,2017(12).
[33]付伟,罗明灿,陈澄.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评价综述[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01(04).
[34]胡鞍钢,王蔚,周绍杰,鲁钰锋.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3).
[35]彭星,李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下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16.42(07).
[36]丁声一,谢思淼,刘晓光.英国《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述评及启示[J].电子政务,2016(04).
[37]郑德凤,臧正,孙才志.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31(02).
[38]张江雪,王溪薇.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27(10).
[39]蒋伏心,王竹君,白俊红.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双重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7).
[40]赵楠,贾丽静,张军桥.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