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第753期 作者:□文/宫海欣 时间:2025/5/16 13:52:07 浏览:74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引领,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等发展路径,为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辽宁;新质生产力;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0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中共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阶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推动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讨论。
一、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辽宁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继出台文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辽宁省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一)科创平台支撑力持续增强。辽宁省在全国实验室重组过程中,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牵头参与建设的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由34个提升至40个,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只增不减,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科技创新园的示范作用也不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3.3万家,同比增长超过55.6%,科技创新支撑力不断增强。除此之外,聚焦支撑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2023年辽宁省择优确定了1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4家辽宁实验室与鞍钢、黎明等一批省内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6个,产学研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二)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近年来,辽宁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辽宁省新增两院院士6人,总数达61人,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遴选高水平人才及团队1,047个,其中,3名个人和2个团队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奖。此外,优秀人才引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23年辽宁省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及高级职称人才达4,387名,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同比增长20.8%,“孔雀向北飞”态势良好,科创动能更加强劲。
(三)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辽宁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8%,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5.5%,同比增长6.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5.6%,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时,全省新建14家省级中试基地,成立了“三省一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联盟和可转化科技成果库,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升。
(四)向“新”转型步伐加快。辽宁省向“新”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制造业融入的科技元素更多,新兴产业实力更强。2023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累计培育15个“5G+工业互联网”、40个5G全连接工厂、222个数字化车间、115个智能工厂,智能智造水平持续提升。此外,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2%,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4%,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增长1.5倍,可见新兴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辽宁省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专项资金投入达10.37亿元,全力培育850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辽宁省向新质生产力转变的步伐在稳步加快,有效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工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但是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科技创新能力上升空间较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激活,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堵点和问题,这些都束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一)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堵点”,转化渠道不够通畅。一是大部分科技成果缺少对市场的深度调研、应用前景评估及盈利模式的规划,同时企业对自身技术存在的“痛点”需求也没有足够清晰的认知,无法明确提出具体的技术需求,导致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够。二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缺乏专门的投入渠道和机制,对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导致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结果不够公平一致,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部分科技创新成果的成熟度不够,没有经过熟化平台和市场的检验,考虑到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产生不确定性,甚至会造成盈利风险,导致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使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研发端缺乏有效供给。2023年,辽宁省的研发投入强度为2.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研发投入相对仍偏低。此外,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够,重大专门基础研究平台数量相对不足,基础研究产出效率不高,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验科学研究,导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专利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是质量不高,科技创新“孤岛现象”仍存在,部分专利处于沉睡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和无效供给。
(三)创新体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分割复杂,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例如科研机构的重复建设,不同机构却布置相同任务,并应用相同的研究方法,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虽然辽宁省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但是战略性科学家数量较少,无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壮大。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缺失,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原始创新动力不足。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支撑引领力不强。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但相比传统产业,在资金投入、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仍不足,还未形成高效的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支持力度不够,缺少龙头示范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不够均衡,没有实现“遍地开花”。辽宁省的工业智能机器人产业实力雄厚,尤其是沈阳新松机器人综合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企业第一,新能源汽车也保持快速增长,但在绿色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对空白,“锻长板”的同时,欠缺“补短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引领力不够。
(五)未来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明确。未来产业是指处于孕育孵化阶段或已经出现产品原型,具有高成长性、先导性、颠覆性,但是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新兴产业。一是缺乏成熟的产业引导。未来产业是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存在的不确定性较强,由于缺乏成熟稳定的产业引导机制,导致企业对于能够成功孵化出产业的市场风险持观望态度,且政府投资也是非常谨慎的。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未来产业的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周期较长,不易吸引“短平快”的金融资本,金融投资机构等也没有针对未来产业做专项支持计划。三是对于未来产业缺乏深入的合理布局。虽然辽宁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孕育和发展,但是并没有对产业布局做深入详尽的规划,具体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三、辽宁省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一)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一是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科技成果应用市场进行深度调研,并对盈利模式和应用前景形成详细报告,企业应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对自身的技术需求做深入分析,以便高效对接科技创新成果。同时,建立辽宁省高校及科研部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技术清单制度,培养一批精通技术、市场、经营的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成为技术和市场的衔接力量,畅通科技转化的堵点,增强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二是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渠道和机制,按照不同的成果类型,对科技创新成果设立细化分类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统一性及权威性,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科技成果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解决。三是应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增设中试熟化平台数量,使科技成果投入使用前都要进行中试环节,减少与企业对接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二)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有效供给。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支持企业将科技创新研发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实现每年的目标增长。二是设立具有规模性的科学基金、科学捐赠、通过媒体影响力加大宣传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进行支持,同时通过扩大减税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加大资金投入。此外,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建立,支持辽宁省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设立重点基础研究基地试点,引导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优质高校联合组建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成立辽宁省基础科学交流大会,探讨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促进原始创新。三是要提高专利质量,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纳入到高效和科研机构人才评价、学科评价等评价体系中,建立唤醒“沉睡”专利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科技专利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专利的质量,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和无效供给。
(三)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一是要探索和优化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根据产业创新需求、学科类型等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对高度同质类科研机构进行合并重组,差异化布局科研机构,并建立科研机构联动和监督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二是要加大力度培养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同时,增设产学研培养基地,建立容错机制,避免只是简单地设置传统的奖惩机制,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通过股权、分红、期权等方式提高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吸引力;常态化举办国际性“创客大赛”,联合辽宁省高校和科研所开展职业资格比照认证,解决海外人才职业资格证书难以被认可的问题,促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流入。三是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组织定期培训、发放相关手册等方式对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进行宣传,同时相关部门应提高侵权的惩处上限,使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付出更高的代价,以此减少侵权行为。
(四)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其引领作用。一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继续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动态管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以沈阳、大连为示范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园区。培育壮大辽宁省先进制造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集群间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形成突破地域的产业族群,并鼓励企业建设共享工厂,解决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二是为加速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和产业化发展,可定向选择具有示范性的对接企业群作为市场拉力,并开展媒体宣传,加大市场应用支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龙头示范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产业生态系统,组建一批“辽宁企业军团”,以此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三是均衡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断壮大机器人、新能源等发展强劲的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新的战略性产业领域,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合理规划新产业的发展目标,争取使“短板”变成“长板”,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
(五)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一是应建立辽宁省未来产业先导区,通过先导区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示范园,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推广复制,推动未来技术成熟落地,增强市场信心,使企业想投资、敢投资。二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金融支持政策。三是布局未来产业研究院,探索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供给,编制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图和重大项目。同时,要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比如沈阳适合布局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产业,大连适合布局现代海洋、量子信息、元宇宙等产业,并根据布局制定可实施的发展计划,积极推动未来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综上,辽宁省高度重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人才的引入,使传统产业不断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涌现出了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如何有效推动成果的转化、创新水平的提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因此,只有充分明确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辽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姬晓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23).
[2]崔友平.新质生产力:内涵、渊源及发展对策[J].中共党史研究,2024(03).
[3]李军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J].人民论坛,2024(06).
[4]纪玉山,代栓平,杨秉瑜,等.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24.43(02).
[5]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06).
[6]黄嘉怡,张素红,陈听,等.我国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21).
[7]郑永年.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