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公共/财税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
| 第754期 作者:□文/张思文 徐 萌 肖 文 时间:2025/6/1 14:11:24 浏览:50次 |
[提要]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维持社会安全稳定、提高国家风险治理能力、保障民众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全面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战略组合与建议,旨在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风险治理;SWOT分析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辽宁科技创新应急体系运行机制与构建研究”(编号:L20CGL020)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4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意外性、突发性,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对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为此,构建高效、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及时控制事件蔓延、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势
(一)专业医疗资源基础丰厚。我国拥有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医疗卫生体系,包括众多的公立医院、专业医护人员以及各类医学科研机构。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08万个,其中医院3.8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1万个,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1,523.75万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这些专业医疗资源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分类、诊断、治疗和护理,为患者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满足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需求。
(二)疾病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网络,能够对多种法定传染病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收集,通过遍布全国的监测点和信息收集系统,快速捕捉到传染病的早期迹象和异常发病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各方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同时,能够快速整合全国医疗资源、专家力量和防控物资等,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应对,不同地区和部门可以根据监测信息和防控需求,相互支援、调配资源,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
(三)应急指挥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在经历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我国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正不断优化。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指挥体系,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各方资源,协调卫生、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同时,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不断健全,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能够按照职责分工和预案要求,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医疗救治等工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劣势
(一)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仍然存在“碎片化” “低效能”现状,尤其是在面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防护用品、检测试剂、治疗药物等物资短缺现象较为常见。同时,物资调配体系存在信息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物资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较为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在面对跨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物资调配可能会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受灾地区的需求。
(二)基层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素质、设备设施等方面相对落后。基层医护人员缺乏应对突发复杂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培训与经验,危机意识弱,应急能力合格率不高,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用房紧张且老化、设施设备陈旧等问题,部分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面积不足、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影响了防控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三)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不畅。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各部门系统之间缺乏兼容性和数据接口,导致信息无法直接共享和交互,数据整合难度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不同部门对于病例数据的统计与报告存在差异,影响了对疫情形势的准确判断与决策制定。同时,在疫情信息发布方面,缺乏统一规范的渠道与口径,容易引发公众恐慌与误解。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机会
(一)科技发展助力应急管理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带来新机遇。大数据可用于疫情监测与预警,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潜在的疫情风险;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提高诊断效率与研发速度;云计算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持疫情数据的存储与分析。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必经之路。
(二)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如国际卫生会议、学术交流活动等,借鉴其他国家在疫情监测、防控策略、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整合全球的科研力量,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如联合研发疫苗、共享病毒基因序列、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设计等,加快研发进程。
(三)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增加。在经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科研创新等工作,2023年政府卫生支出约为2.4万亿元,较往年增长了267.34亿元,中央财政下拨疾控项目经费176.87亿元,用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控工作,这为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体系的优化升级。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威胁
(一)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虽然全球在疫苗、药物、公共卫生策略方面已经积累了近百年的经验,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新发传染病依然不断涌现,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新发传染病所涵盖的病原种类多,且往往具有传播速度快、致病力强、潜伏期长等特点,在发病初期人们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极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给应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难以迅速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与治疗方案。
(二)全球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人员、物资流动频繁,一个地区的疫情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地区,形成全球性疫情传播。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快速传播,也导致信息过载和混乱,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谣言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迅速传播,可能会误导公众,引发恐慌情绪。除此之外,全球疫情形势的复杂多变,如病毒变异、不同国家防控政策差异等,增加了我国疫情输入与再传播的风险,对应急管理体系的全球视野与跨国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社会舆论与公众恐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与公众恐慌情绪。在信息传播快速且复杂的网络时代,不实信息、谣言容易迅速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心理恐慌,不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防控措施,对药品、防护用品或生活物资等恐慌性抢购,扰乱正常的物资供应秩序;同时,恐慌情绪还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使得真正的重症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建议
(一)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1、利用新兴技术,建立智能化监测与防控体系。将大数据分析与现有传染病监测网络深度融合,提高疫情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的医疗数据和公共卫生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疾病预测模型,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还可以运用机器学习技术,根据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人群流动数据,模拟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深化国际合作,拓展疾病监测网络。凭借我国已初步形成的疾病监测网络基础,积极与国际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疾病监测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数据共享接口,获取其他国家在特殊疾病、特定区域或人群监测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数据资源,优化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监测网络布局与技术手段,共同构建全球一体化的疾病监测大网络,以应对跨国界疾病传播风险。
3、借助政策资源,完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基于现有的应急指挥体系框架,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等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根据政策支持,优化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职责分工,实现应急指挥协调机制的高效化运作,保证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迅速、精准地调配资源,协调各方行动,提高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二)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1、利用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利用政策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布局优化,建立多级储备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储备库,确保物资能够快速调配到需求地。科学规划储备物资种类和规模,根据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潜在需求,在政策指导下,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应急管理专家和物资供应链专家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物资储备充足、调配高效。
2、借助科技发展机遇,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信息化系统,搭建基层应急在线培训平台,整合各类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课程,提高基层医护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技能与专业素质。加强基层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包括无线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确保应急通信畅通。
3、以国际合作为契机,学习借鉴国外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建设经验。通过互派专家访问、定期举行研讨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对方国家在卫生信息系统架构、数据安全保障、跨部门信息沟通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信息共享示范项目,如在跨境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信息共享试点。通过实际项目运作,学习国外在跨境数据传输、信息隐私保护、联合应急响应中的信息沟通等方面的经验。
(三)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1、发挥专业医疗资源优势,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控。组建跨学科团队,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前瞻性研究,分享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共同商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加强对病原体研究与诊断技术的开发,开展针对新发传染病的临床试验,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能力。
2、利用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与公众心理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疫情通报与防控知识宣传,稳定公众情绪,避免恐慌情绪蔓延。
3、强化全球疫情监测与跨国协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边境管控与入境人员检测,降低全球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与相邻国家可以共享边境地区的疫情监测数据,共同设立边境检测站点,在区域层面,建立多边的疫情监测与协作机制。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疫情防控物资援助与技术支持,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四)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1、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以应对传染病挑战。全面梳理应急物资清单,依据对各类新发传染病风险评估结果,重点补充如特效治疗药物、高防护等级且适配新型病原体的防护装备等关键物资储备。同时,构建智能化的物资调配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计算并规划最优调配路线和方案,以应对全球疫情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
2、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并稳定社会舆论,应对恐慌。强化基层应急力量建设,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信息沟通与舆情监测机制,基层工作人员及时向居民通报本地疫情真实情况和防控进展,解答居民疑问,消除恐慌情绪。利用社区公告栏、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等多种渠道传播科学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新发传染病,避免不实信息引发恐慌。
3、优化信息共享机制,以应对全球疫情复杂局势。推动建立全球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各国及时共享新发传染病的监测数据、防控策略、治疗经验等信息,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专家研讨会,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同时,在国内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打破信息壁垒,确保卫生部门、交通部门、社区等各方能及时获取和传递疫情相关信息,以便快速响应全球疫情变化,协同开展防控工作。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婉贞,苏荣健,葛炳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于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35).
[2]张晓满,丰志强,郝晓宁.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的SWOT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4.40(01).
[3]胡建华,王文静.从“利益冲突”到“利益共享”:我国应急物资协同储备研究[J].物流科技,2024(19).
[4]姚建义,金雅玲,汤晓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慧应急发展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5).
[5]童俊艳,秦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处置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4(05).
[6]王威,朱峻佚,郭小东,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及其机制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24(0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