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公共/财税 |
| 地方政府债务与居民消费 |
| 第754期 作者:□文/汪若晨 时间:2025/6/1 14:13:03 浏览:91次 |
[提要] 本文以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检验地方政府债务对当地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显著抑制当地居民消费,主要通过影响家庭失业率和收入水平发挥作用。本文一方面从居民家庭视角丰富和拓展地方政府债务的微观经济后果;另一方面将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扩充,以家庭失业率和家庭人均收入作为影响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提供新的证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居民消费;家庭失业率;家庭收入;挤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7日
一、问题的提出
居民消费行为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对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循环及提升居民福祉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显著增长,但居民高储蓄、低消费问题依旧突出。面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保持中速增长挑战,有效扩大居民消费成为重要议题。学术界正努力探究居民消费低迷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角度探讨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新解释。地方政府需偿还显性及隐性债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地方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中央政府放宽贷款限制,导致债务规模激增。地方政府债务存量上升,其积极作用减弱,负面影响显现,包括宏观经济波动、金融风险及微观经济实体挤出效应。然而,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更为稀缺。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大是否影响居民消费、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居民消费。关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
在宏观层面,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备受关注。国外早期研究如Kormendi(1983)、Aschauer(1985)和Ahmed(1986)发现,政府支出的增加往往导致居民消费的减少,二者存在替代关系。然而,Ho(2001)对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显示,政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在跨国协整分析中存在显著互补性。国内研究方面,黄赜琳(2005)和申琳(2007)同样发现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而李广众(2005)、杨子晖(2006)和洪源(2009)则指出,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存在互补关系。此外,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债务扩张带来的社会风险降低了居民福利。Berben和Brosens(2007)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高债务水平下,居民对未来税负上升的预期会导致现期消费降低。
在微观层面,居民个体特征如收入对消费有直接影响。失业率波动是衡量未来收入风险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失业率波动成为限制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税费改革也会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国外研究如Souleles(2002)、Hsieh(2003)和Johnson(2006)发现税收减免能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类似地,中国税制改革对刺激消费也有重要作用。
(二)地方政府债务。尽管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家庭经济决策的研究较少,但现有文献广泛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宏观经济及企业投融资、经营决策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层面,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争议。一方面高政府负债率可能通过扭曲税收、通货膨胀和公共支出效率等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地方债规模扩大可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此外,经济增长与地方债务之间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
在微观企业层面,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投融资及生产雇佣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增发长期债券可能压缩企业融资空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能加剧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投资。此外,地方政府债务还可能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营活动,通过占用金融部门流动性导致信贷资源重新分配。对于劳动雇佣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能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抑制劳动雇佣。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具体影响及其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源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涵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5个县(区、市),样本规模达34,643户。此外,还结合了Wind数据库中2008~2021年的城投平台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券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31个省份14年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最终,通过Stata合并并清理数据,得到5年共计148,521条家庭层面的观测值(实际进入回归的样本数为78,998个)。
(二)变量定义
1、地方政府负债率(total_debt_gdp):通过计算各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短期和长期债务总和,加上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再除以相应年份的省份GDP得到。该指标反映了各省经济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担能力。
2、家庭人均消费(log_consump_per):根据CHFS数据库,将家庭总消费除以家庭成员数得到。涵盖食品、衣着、居住、设备服务、交通通信、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
3、控制变量: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参考已有文献,对户主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进行了精细的控制。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的年龄(age)及其平方(age_square,用于捕捉年龄的非线性影响)、性别(maleDummy,男性为1,女性为0)、婚姻状态(marriedDummy,已婚为1,未婚、离异或丧偶为0)、受教育程度(education_typeDummy,根据教育程度设置的不同类别)、户主所在地(ruralDummy,农村为1,城市为0)。家庭特征变量则涵盖家庭子女占比(children_ratio,家庭子女数量与总人数的比例)、劳动人数占比(labor_ratio,家庭劳动人口与总人数的比例)、拥有自有住房情况(houseDummy,拥有为1,无为0)、房屋资产(house_asset)、金融资产(fina_asset)、其他实物资产(othnf_asset)、可支配收入(income)、净资产(net_asset)、成员工作情况(publicDummy,家庭成员中有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为1,否则为0)。具体数据说明如表1所示。(表1)
(三)模型构建。为了检验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如下基准模型:
lnCOMSUMPh,p,t=α+βLGDp,t+γXh,p,t+μh+δp+λt+εh,p,t
模型包括家庭人均消费COMSUMPh,p,t作为因变量,地方政府负债率LGDp,t作为自变量,以及户主和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Xh,p,t。同时,模型还考虑了家庭μh、省份δp和年份λt的固定效应,以捕捉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误差项εh,p,t用于捕捉模型的随机误差。
四、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一)基础回归结果分析。表2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检验结果。第(1)列是加入了时间、家庭和省份固定效应进行的单变量检验结果,其中解释变量total_debt_gdp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在控制家庭、所在省和年份层面的不可观测因素后,地方政府债务会负向影响居民消费。第(2)列进一步加入家庭层面控制变量后,被解释变量total_debt_gdp与家庭层面仍显著负相关,其系数是-0.031。第(3)列在进一步增加户主层面控制变量后,解释变量total_debt_gdp的系数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系数大小为-0.033,意味着地方政府负债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消费相对于其平均值会减少1.21%(=-0.033×0.302/0.821)。表中三列回归结果均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显著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表2)
(二)影响机制结果分析。表3显示,结果表明家庭就业人数和家庭人均收入可能是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表3第(1)列为家庭失业率的检验结果,其中解释变量total_debt_gdp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对于本身没有失业人数的家庭而言,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但变量unemployment_ratio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家庭随着失业率的增加对于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交乘项的系数为-0.415,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对于本身失业率较高的家庭,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会使得居民消费降低得更多。表3第(2)列为家庭人均收入的检验结果,其中解释变量total_debt_gdp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交乘项的系数为0.183,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当地债务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越小,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失业率较高的家庭和收入较低的家庭,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会更强。(表3)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系统地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显著降低了居民消费水平,这一发现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一个重要后果。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家庭的失业率和收入水平来实现,这为我们理解地方政府债务如何作用于居民消费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居民家庭的视角丰富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微观经济后果,还扩充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为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和证据。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债务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避免过度举债对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2)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地方政府应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债务资金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从而间接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3)加强失业和收入保障:政府应加大失业保障和再就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居民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4)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应鼓励居民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洪源.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与居民消费: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10).
[2]胡翠,许召元.对外负债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1.46(02).
[3]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06).
[4]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05).
[5]毛捷,黄春元.地方债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验证[J].金融研究,2018(05).
[6]申琳,马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消费倾斜渠道与资源撤出渠道[J].世界经济,2007(11).
[7]王鑫,吴斌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1.34(08).
[8]熊琛,金昊.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信贷错配视角的研究[J].经济学,2021(05).
[9]杨子晖.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期内替代与跨期替代[J].世界经济,2006(08).
[10]余明桂,王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挤出效应与企业劳动雇佣[J].经济研究,2022.57(02).
[11]赵达,沈煌南,张军.失业率波动对就业者家庭消费和配偶劳动供给的冲击[J].中国工业经济,2019(02).
[12]Ahmed S.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02).
[13]Aschauer D 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01).
[14]Berben R P,Brosens T.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debt on private consumption in OECD countries[J].Economics Letters,2007.94(02).
[15]Bhattacharya M R.Private sector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non-Keynesian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M].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9.
[16]Blinder A S,Solow R M.Does fiscal policy matter?[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73.02(04).
[17]Cavallo E,Daude C.Public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blessing or a curs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1.39(01).
[18]Cochrane J H.Understanding policy in the great recession:Some unpleasant fiscal arithmetic[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1.55(01).
[19]Friedman B M.Implications of government deficits for interest rates,equity returns and corporate financing[J].Nber Working Papers,1984.
[20]Ho T.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a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01.10(01).
[21]Hsieh C T.Do consumers react to anticipated income changes?Evidence from the Alaska permanent fun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