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管理/制度 |
| 数字赋能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
| 第754期 作者:□文/吴晓涵 胡 帆 杨 洁 时间:2025/6/1 14:25:12 浏览:40次 |
[提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变革的关键驱动力。然而,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数字化融合的困境、人员与技术的适应性差异,构成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在梳理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高校数字化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数字赋能;实践探索;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项目:“动态能力视角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编号:FWMYKT-202405);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项目《高级财务管理》(编号:2122276);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项目:“基于战略导向的民办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编号:ZJKJ24001A);杭州商学院新商科人才培养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融合的研究”(编号:PX-39226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3日
引言
高校预算管理是高等教育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保障高校运行、提升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数字技术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不仅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提供了新路径,也对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国内外高校均在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预算管理平台,实现了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英国剑桥大学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了预算绩效评估模型,提升了预算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在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了预算业务的线上办理和智能化监控。
尽管如此,高校预算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实践探索有待深入。本文拟在梳理数字化发展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总结分析高校数字化预算管理的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变革提供参考。
一、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深入,高校预算管理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预算管理在数字化背景下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存在固有局限性。长期以来,高校预算管理主要采用增量预算的方式,即在上年度预算基础上进行微调,缺乏必要的弹性和前瞻性。这种“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高校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同时,受制于“条块分割、纵横交错”的传统财务管理体制,高校预算管理的战略引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编制与财务核算相脱节、资金使用与绩效目标相分离等问题仍较为普遍。
(二)高校预算管理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尚存困境。一是高校对数字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价值认知有待提升。部分高校领导对数字赋能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对数字化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数字化建设动力不足。二是高校预算业务与信息系统的适配不够紧密。预算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偏低,业财融合、协同共享的局面尚未形成,数据质量和一致性有待提高。三是现有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相对单一,对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预算绩效的智能评价等方面支持不足。
(三)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员与技术的适应性有待优化。高校预算管理队伍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存在代际鸿沟,年轻员工数字化意识较强,而资深人员则多恪守传统,整体的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同时,财务人员的专业背景相对单一,跨部门协作能力不足,制约了数字化预算管理的推进。技术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系统开发、流程再造、数据治理等配套工作有待系统规划。
综上所述,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数字化融合的困境、人员与技术的适应性差异,构成了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高校亟须在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人才建设、资源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方能破除藩篱,推动预算管理迈向数字化时代。
二、数字赋能高校预算管理实践探索
(一)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1、系统架构设计。高校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的原则。系统应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前端负责数据展示和用户交互,后端负责数据存储、计算和处理。同时,系统应采用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实现服务的解耦和快速部署。系统还应与学校的其他信息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预算管理平台。
2、数据采集与处理。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数据。高校应加强预算基础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集中管理,构建预算基础数据库。数据采集应覆盖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并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预算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并运用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现分析结果,为预算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预算编制与执行控制。在预算编制方面,系统应支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编制方式,各预算单位可在系统中填报预算,经汇总、平衡后形成学校总预算。系统应提供丰富的编制工具,如Excel模板、在线表单等,并内置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增量预算等,方便使用。在预算执行控制方面,系统应对预算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当预算执行进度与计划进度偏离时及时预警。系统应支持预算调整的网上审批流程,提高预算执行的灵活性。
(二)优化预算管理业务流程
1、流程再造与标准化。高校应参照企业流程再造(BPR)理念,系统梳理预算管理业务流程,消除冗余环节,优化业务流程。要制定预算管理业务规范和操作标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比如,可将预算编制流程标准化为“预算单位填报-归口部门审核-预算部门汇总平衡-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的流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嵌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业务效率。
2、权责明晰与协同高效。优化的预算管理流程应明确流程各环节的权责主体,做到“流程跑起来、职责落下去”。如,在预算编制环节,预算单位负责预算编制的主体责任,归口部门负责初审把关,预算部门负责统筹平衡。权责明晰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系统应强化各环节的协同联动,如预算执行与采购、合同签订等环节的衔接,项目评审与预算安排的匹配等,实现“单点触发、多点联动”,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估
1、绩效目标设置与分解。高校要树立“预算=事前绩效”理念,在年初预算编制时同步设置绩效目标,并与预算审核挂钩。绩效目标应包括投入、产出、效益、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可参考“SMART原则”设置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的目标。学校总体绩效目标要层层分解到预算单位、项目,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的目标体系。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嵌入绩效目标管理模块,支持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分解下达全流程线上运行。
2、绩效监控与评价反馈。高校应加大预算绩效运行监控力度,将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预算执行监控范围。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指标体系,动态监测预算执行进度和效果,对执行偏差及时预警纠偏。同时,做好预算绩效评价,客观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考核奖惩等挂钩,实现奖优罚劣。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要嵌入绩效评价管理模块,细化评价主体、对象、流程等要素,支持在线填报评价、审核报送、数据分析等,为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化支撑。
(四)推进预算管理数字化人才建设
1、数字化思维培养。高校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数字化思维培养,提高预算人员运用数字技术开展预算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可通过专题培训、在岗学习等方式,普及数字预算的理念内涵、典型应用场景等,引导预算人员树立数据思维,提高数据分析利用能力。要鼓励预算人员创新思维,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预算管理难题。同时,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协作意识,充分利用系统平台,加强跨部门、跨业务的沟通协同。
2、专业技能提升。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绩效评价等业务能力有较高要求,同时数字时代更需要预算人员具备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应用等信息化技能。学校要强化预算人员专业培训,提升预算业务技能,如预算编制方法、绩效管理方法、大数据分析方法等。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技能竞赛等,搭建预算人员学习成长平台。鼓励和支持预算人员参加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要强化预算管理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预算人员的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一)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进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和高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政府要将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纳入教育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制定专项政策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同时,加强对高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指导督促,推动形成规范统一、协同高效的数字化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转型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落实。
(二)完善配套制度体系。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需要制度规范作支撑和保障。要依据预算法、会计法等上位法,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和完善与数字化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明晰流程、权责和标准。比如,制定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规范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密等;制定电子票据报销管理办法,规范电子票据开具、报销、归档等;制定数据共享开放管理办法,规范数据采集、共享、使用等。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升级“放管服”改革,减少预算资金申请、审批等环节,压减报送资料,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预算服务。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对预算管理人员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选育用机制。通过“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预算人员数字化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方面向业务骨干和创新人才倾斜,完善薪酬待遇,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积极性。三是健全人才交流学习机制。支持预算人员到兄弟高校、地方财政等部门交流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同时,加强高校间的经验交流,共享优秀案例和创新做法,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政府和高校要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保障力度,将资金需求纳入预算统筹考虑。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捐赠等社会资金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同时,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产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预算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推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高校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是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强化人才支撑,加大投入保障,促进高校预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四、结语
(一)数字赋能高校预算管理价值及意义。数字技术为高校预算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构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加强绩效管理,推进人才建设,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赋能高校预算管理。数字赋能提升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预算执行的规范化、预算决策的智能化;数字赋能促进了预算业务流程再造,压缩了非增值环节,提高了预算运行效率;数字赋能强化了预算绩效理念,实现了事前绩效目标设置、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反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了预算资金配置使用效益。总之,数字赋能是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路径,对提升高校预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必将进一步融入高校预算管理各个环节,成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变革的关键力量。在数字政府、智慧校园的建设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将与政府预算管理实现数字化协同,与学校其他业务管理实现数据共享、流程贯通,推动形成“校内外上下”一体化的智能预算生态体系。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预算管理领域将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催生预算管理新模式、新机制,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数字时代也对预算管理人员能力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预算人员数字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高校预算管理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Wang R,Jia Q.Refined Management of College Financial Budget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A]//Cyber Security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Proceedings of the 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 Security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CSIA 2020)[C].Volume 2.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20.
[2]Koch F,Assunc■o D M,Cardonha C,et al.Optimising resource costs of cloud computing for education[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6.
[3]Zhang H.Univers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loud Platform[A]//202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Science and Network Security(ICDSNS)[C].IEEE,2023.
[4]Adah A,Mamman A.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cremental Budgeting System in the Nigerian Public Tertiary Institu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3.05(05).
[5]M.G M.Responsibility Center Budgeting as a Mechanism to Deal with Academic Moral Hazard[J].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Revue canadienne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2019.49(03).
[6]陈梦晗.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研究[J].中国产经,2024(17).
[7]潘小明,屈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现状、趋势与对策[J].海南金融,2018(05).
[8]缪亦甜.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一体化研究[J].财会通讯,2024(20).
[9]魏龙华,夏晓宇,路军伟.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实困境与破局之策[J].会计之友,2024(10).
[10]宁小花,童伟.美国田纳西州高校治理:从“预算奖励”到“绩效拨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06).
[11]彭满如,谭圆奕.基于戴明环和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2.38(06).
[12]欧阳玲.高校智慧财务建构:价值逻辑、典型场景与实践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24.4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