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管理/制度 |
| 伏羲文化当代价值探究 |
| 第754期 作者:□文/姚 凤 时间:2025/6/1 14:28:52 浏览:37次 |
[提要] 伏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价值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伏羲文化的义理阐释,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视域出发,剖析伏羲文化的内涵,结合构造整体文化的记忆手段,更好地丰富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伏羲文化;当代价值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般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天水地区伏羲文化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X61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7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承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伏羲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之开创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的贡献不仅在于肇始中华文明,更在于其倡导的道德观念、社会秩序和人文精神,这些观念和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深远影响。现如今,面对文化多样性与价值观的碰撞,我们更需要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视域出发,深入挖掘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激发民族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伏羲文化内涵解析
伏羲既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也是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他崇尚和谐,订制规范,一画开天;他狩猎渔牧,创文作曲,教化民众。他以一系列发明创造率领先民走出蒙昧,开创人类早期文明。伏羲文化从古及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符号。
(一)文明社会最核心的要素:肇启新纪元,“画八卦”“制文字”。以“先天八卦”为核心,揭示自然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民们开始认识自然、趋利避害,进而改造自然。《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创制八卦符号,用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来代替不同事物,将宇宙万物视为统体,用阴、阳二爻的对立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伏羲创文字,造书契,正如汉代经济学家孔安国在《尚书·序》中所说“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画八卦” “制文字”,这一辩证思维理论和交流工具符号的创制及使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
(二)农牧业文明的初创与萌芽:教民狩猎,“结网罟”“养牺牲”。《抱朴子·对俗》有载:“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以渔。”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变革,原始渔猎时代网罟的出现和改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尸子·君治》有载:“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帝王世纪》曰:“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驯猎动物,服务人类。伏羲的创造发明在人类物质生产和创立发展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反映出早期人类原野渔猎的“主动式”活动替代了森林采集的“被动式”活动,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农牧业文明的发生。
(三)儒家的核心理念:道德教化,“制嫁娶”“作琴瑟”。儒家的核心理念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讲伦理、重诗乐、施教化等。这些理念在尧舜时期已发展的相对成熟,提及起源可追溯至伏羲。伏羲制定礼仪,主要是嫁娶之礼和乐器、乐曲的创制。谯周《古史考》曰:“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使族内群婚制转向族外群婚制,通过“正姓氏”,用以区分部族与血缘关系,提升人类繁衍的质量和道德文明水平。《礼记·曲礼》提出,伏羲“作琴瑟以为乐”。《魏书·乐志五》载:“伏羲弦琴,农皇制瑟”。琴瑟是为乐器。《楚辞·大招》中有“伏戏《驾辩》,楚《劳商》只”。《驾辩》《劳商》是为曲谣。而原始音乐又与原始宗教仪式密切相关,它是沟通人神的桥梁。天水地区大地湾“原始宫殿”遗址,恰恰证明是古代文明的礼仪中心。伏羲创制乐器和曲谣,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先民的精神生活并起到一定的宗教教化意义。
(四)成为文化记忆的伏羲文化:由野蛮走向文明,从历史人物到文化符号。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可知,伏羲的贡献至少包括制八卦、造书契、结网罟、作琴瑟、制嫁娶、养牺牲、定姓氏等十多个方面,以此开启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新纪元。伏羲这一形象的形成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印痕的叠加和丰富,凝聚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共同智慧创造。基于伏羲远古帝王的神圣地位,在他的带领下,人类社会逐渐从低级文明过渡为高级文明。从古代先民受惠于伏羲的个体崇拜到公祭伏羲大典的国家首批“非遗”,这使得伏羲文化更具极强的传播力,伏羲形象更加完美深刻,也成为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
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是指以伏羲为代表的我国先民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本源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凝聚力,坚定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仍需大力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
(一)以高度的文化认同传承伏羲文化。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维系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伏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在人们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是人们进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民族凝聚力。
“始画八卦,肇启文明”。伏羲作为华夏文明的始祖,传承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网罟,以教佃渔”丰富了氏族部落的物质基础,“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他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他的教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伏羲文化中的和谐理念“道启鸿蒙” “开天立极” “象天法地”,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伏羲文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通过传承、创新和弘扬,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弘扬伏羲文化。文化自觉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持有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能够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当今多元文化冲击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强化和提高文化自觉,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伏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形态,为人们提供认知、理解和创新的空间,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伏羲文化强调文化自觉,这表现在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和传承上。加强文化自觉正是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弘扬和创新伏羲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伏羲文化在“始画八卦、钻木取火、结网罟、养牺牲、制琴瑟、制礼仪、作甲历、尝百草”等内涵中,承载着伏羲文化基本的道德观、天文学观、哲学观,这些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和谐等,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性。弘扬创新伏羲文化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伏羲文化的衍生产品,如伏羲文化主题公园、伏羲文化博物馆等,不断提升对伏羲文化的认知和自觉。
三、构造整体文化记忆,彰显伏羲文化价值
伏羲文化不仅是其发源地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伏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在文化记忆中才能踵事增华。目前而言,伏羲文化的记忆呈现形式主要是简单文本、神庙再现和神话传说等,对伏羲文化的整体记忆构造较为匮乏,只有重构颇具现代社会性的整体文化记忆范式特征的伏羲文化,才能使其在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彰显现代价值。
(一)自觉建构文化记忆的方式。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为了生存,开始出现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的活动行为——人与自然的交互活动,这便产生了人类的文明史。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融汇为人类历史的记忆或印记,其中伏羲文化亦是此种记忆。要使得伏羲文化在变迁中的记忆功能经久不衰,必须使伏羲文化由个体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唯有将伏羲文化以仪式、节日、文本、纪念碑、博物馆等文化记忆的方式建构,才能形成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系。对此,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如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等手段的成功建构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二)在重构中彰显伏羲文化的当代精神。文化记忆,是记忆中的高级模式。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经验的集成,使得在建构过程中凸显其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文化记忆只有不断重构,才会在历史文脉中存留并发挥作用。伏羲文化的历史遗迹表明,伏羲及其文化只有保持本意,才会被维持原状地传承下去。重构伏羲文化的载体、意义、价值等,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综合工程,须从不同的视角才能把握其复合性质,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整,以此凝炼伟大的民族精神。比如,河南省淮阳县伏羲中学围绕“传承伏羲文化,打造阳光校园”的文化理念,用教育传承文化,借改革弘扬文明,伏羲文化在建设学校文化方面得到实际应用。
(三)重构互文本的创新性与包容性。目前,现有的伏羲庙和文本很难充分体现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依据物质载体与符号所形成的互文本,有必要在现代语境下,将伏羲文化遗址、遗迹和传说等资源作为重要吸引物,重现伏羲“始作八卦” “创造甲历” “医药胜天” “乃启农耕”等场景,使人们在以视频、语音、图像等物质载体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的现代技术加持下,发挥数字化优势,能够视觉观感伏羲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记忆符号的传播实效。同时,通过加大伏羲时代考古工作的常态化和深入化,如甘肃大地湾出土的“人头瓶” “三足钵”,河南省伊川县出土的“伊川缸”等文物,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创新,通过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将伏羲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整合更多的物质载体与符号形成的互文本,侧重文化育人,浸润熏陶,在共同精神家园、共同文化元素、共同生活情感的指引下,使其更具文化动力。
(四)加强组织仪式的规范性。政府和民间组织逐步加强组织仪式的规范性,遵循追随时代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等,积极探索伏羲文化新的传承和发展方式,从而增强伏羲文化的传播影响功能。如,举办规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艺术表演等庆典,其中独具甘肃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便是公祭伏羲大典。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在大典中充分表现一套系统的文化组织仪式,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击鼓34下”,象征全国31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共祭伏羲;“鸣钟9响”,表示中华民族最高传统礼仪;“乐舞告祭” “敬献花篮”,表达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先祖伏羲的崇拜和敬仰。伴随这些活动所产生和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民间习俗,引导人们来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从而形成尊崇一种文化的依存特征和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源流文化,同时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集成,其当代价值非常重要。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受益于伏羲的多方面发明创造,使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中华文明得以极大提升。在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视域下,伏羲文化作为文化符号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凝聚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相济相通。在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变幻的情境下,伏羲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提到当代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认同伏羲精神,结合整体文化的记忆手段,更好地丰富伏羲文化的当代意蕴,以期进一步延伸中华民族精神长河。
(作者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2]段小强,刘笑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伏羲文化溯源研究[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06).
[3]陈樱.龙岩市表演艺术类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