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劳动/就业 |
| 湖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类职业技能培训探讨 |
| 第754期 作者:□文/曾 铭 时间:2025/6/1 14:38:40 浏览:42次 |
[提要] 完善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突破点。以湖南省高职院校为对象开展调研,了解其开展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现状问题。研究发现:湖南省高职院校在整合教学资源、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方面存在发展困境。对此,提出“四联动、三结合、三搭建”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路径,以期为湖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类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旅游大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一般课题:“终身教育视角下湖南省高职院校旅游类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X23B41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4日
一、政策背景
面向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党中央历来关注的重点发展命题,同样也为湖南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早在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中就提到“依托高职院校为主要载体,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地方条例相继出台,如《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到:“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技能就业行动。依托职业院校,面向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其技能就业的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养成”。高职院校承担有职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任务,理应主动承接社会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文旅产业具备释放消费潜力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相关人才支撑是发展关键。高职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培训、服务社会、对接岗位、持续性学习的专业特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的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路径,从人才支持上保障旅游产业稳定发展,对促进就业和维护劳动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了厘清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本研究先后赴湖南省的学校、企业及行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访谈,拟对二者现状进行阐述,对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当前,学界已从产业发展视域下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职业教育视野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高职院校视角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终身学习角度下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如下:第一,产业发展视域下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产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逻辑相关点主要在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上,主要包括: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对劳动力职业技能需求的演变、产业融合对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国制造2025”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政策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引导。第二,职业教育视野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较少,分散于相关主题的研究中,如职业教育人才供需矛盾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等。第三,高职院校视角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社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相关研究多以农民工为对象进行分析,仅涉及个别群体。而对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多为体系建设、政策文本分析、制度构建、国际经验等内容,高职层面结合不深。而在高职院校结合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政府补贴、中高职衔接、个别群体等内容,涵盖旅游类的研究较少。第四,终身学习角度下旅游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研究,主要内容分散在服务乡村振兴,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主题研究中。而在职业转型、课程改革研究上,多为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转型方向研究,仅以个别案例进行分析。
三、现状困境
(一)培训现状。据资料显示,2022年湖南全省共有高等职业学校77所,全年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总人数57.85万人,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13.93万人;湖南全省开发有典型培训项目1,047个,校企共建高水平培训基地272个,承担学历教育和培训任务的“双岗”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34%。同时,各高职院校积极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当年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总人数达57.85万人,其中承担补贴性培训人数12.57万人。经调查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全省开设有旅游类专业的高职院校28所,近三年均对外开展了旅游类职业技能培训,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3年借助会展旅游资源库对中西部院校进行线上培训,线上线下培训总人数达846人次;连续7年服务全国两会,参加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活动、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杭州亚运会等服务工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达7,789人/日,助力26家企业参加行业比赛获奖,对社区居民开展餐饮、文旅、会展等方面培训达1,745人/日。(表1)
(二)发展困境
1、亟须整合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行业领先的教学资源。当前,湖南省内大部分高职旅游专业为所在院校的边缘专业,在专业建设上不受重视,存在专业教学资源少、实训条件有限、教学环境落后等不足,且已有资源多偏向学历教育,难以适应日益更新的旅游行业要求和一线旅游从业者培训需求。部分院校还存在校企合作共建资源流于形式,仅见于纸质文件层面,盲目依赖旅游企业投资、急功近利等现象。
2、亟须更新培训内容。随着文旅行业知识的更新迭代,高职院校对外进行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数字职业的颁布,催生了旅游电商等新的平台经济及岗位需求。此外,围绕文旅新业态,定制旅行管家、民宿管家等新职业也陆续产生,相关培训知识需紧跟行业发展。上述情况对高职院校旅游类职业培训水平提出新要求,其专业教师需密切关注旅游产业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和素质;同时,院校也需适时引进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提升培训水平。
3、亟须完善培训机制。首先,目前湖南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外开展旅游类职业培训由学校或教育厅负责联络委派,但具体培训常由高职院校二级旅游院系兼任,院校缺乏专门组织运营,培训管理较宽松。其次,大部分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动力不足,更关心个人职称评定、晋升,需将职业培训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落实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最后,大部分院校缺乏对校企合作开展旅游类职业培训的扶持政策,多停留在浅层次合作。
四、实施路径
针对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发展困境,各院校应积极探索新路径和新模式,可尝试“四联动、三结合、三搭建”的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路径,全方位为参训者提供终身学习服务,促进省内社区、企业和高职院校融合发展。(图1)
(一)深化四方联动,整合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各地州市产教融合基础,建立多主体的合作平台,如建设湖南各地州市文旅部门、文旅企业、社区和学校四方联动的旅游产教融合资源平台,整合院校所在地州市文旅行业资源,为全民进行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服务,实现“共培文旅人才” “共享文旅产教资源”。该路径旨在让湖南各地州市政府牵头搭建四方合作的基础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在平台中,湖南高职院校为省内文旅企业员工带来职业培训,为社区提供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社区也为学校带来公共服务帮助。而企业则为学校带来就业、实习岗位,助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还需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产教融合共同开发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资源库,并向当地行业开放。院校还需要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线上培训平台,力争与海外院校共建国际化教学资源,服务旅游跨境企业的培训需要。
(二)推进三个结合,更新培训内容
1、结合文旅产业需求,实施精准培训。首先,湖南省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增进产教融合力度,促进文旅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落地,更要紧密对接行业新业态,将文旅行业中的新兴企业、行业龙头的定制旅行产品设计、民宿运营管理等前沿知识和技术技能引进学校,并利用学校专家智库力量加以改进和提升,与上述企业深度进行产学研合作,所得成果再惠及地州市普通企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其次,培训发展也需具备国际视野。学校存在先天的产学研优势,可引入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如开展国际性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海内外文旅专家授课,开发跨境培训项目等,以期促进湖南省高职院校旅游培训理念、内容和模式与国际接轨,培养湖南文旅企业海外业务拓展所需的国际化技能人才。
2、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实施技能培训。湖南省文旅产业具备特色优势,高职院校建设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时,理应结合湖南各地州市的非遗文化、特色产业和地域资源,充分调动地区优势力量,补齐学校短板,建设具有特色优势和带头作用的旅游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下称联合体、共同体);借助联合体和共同体,组织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将文旅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知识、新标准纳入培训内容,让接受培训后的学员更好地适应行业,做到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另外,组建后的联合体和共同体,可推行新业态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共享使用,为地方经济培养更多优势企业,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进而留住受训人才,达成良性循环。
3、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实施分层培训。湖南省高职院校应以最新《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内容为依据,重点关注新兴旅游职业或紧缺性岗位,对其技能和能力要求逐层剖析,明确职业或者岗位需求,进而设定培训目标,且设计适宜的培训计划,并最终以技能鉴定、知识测试、能力考核等手段测度参训学员的能力水平。另外,湖南省高职院校需坚持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适时开展分层培训,即对接旅游业相关1+X证书标准,建立初级到高级的分层培训体系,让学员逐级递进地提升职业资格,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还需经常性组织、承办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协会级、企业级的职业技能竞赛,结合赛项标准来提升院校整体培训水平,并可指导培训学员参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改。
(三)搭建三个平台,完善培训机制
1、搭建师资平台,多方联合提升师资。高职院校可搭建多方联合培养的师资提升平台。首先是企业方,院校与企业间取长补短,实行校企互聘共培。企业培训讲师前往学校进修提升,学校培训讲师前往文旅企业挂职锻炼,双方进行专门理论学习、技能练习,增强理论和实操水平,达成共用、共育、共培的师资培养模式。其次是行业方,高职院校可公开引进文旅行业领军专家、技术能手、工作室大师、教学名师等,将院校培训讲师委派到其项目组或工作室学习,与上述名师、大师达成“师徒制”协议,提升院校讲师培训水平。此外,多争取平台项目,安排旅游专业带头人、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前沿知识和技能,提升培训师资。
2、搭建数据平台,完善培训结果认证。高职院校可搭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数据平台,按照企业、社区和学员需求,量身设计培训数字化档案。在该数据平台,可跟踪学员终身学习成长情况,分析其职业能力、学习背景和现有岗位,为其精准匹配培训课程或学习资源。共享省内各地州市的学员数字化培训档案,供全省文旅企业、部门调用,选聘优秀人才。此外,数据平台应有职业测评、职业认证等功能。湖南省有关部门应颁布政策,对培训成果进行官方认证,将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认证结果与其待遇、培养、晋升和管理挂钩,畅通从业者的旅游职业发展通道。
3、搭建保障平台,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开展旅游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需落实经费、制度和组织保障。为此,高职院校需搭建保障平台,在组织和制度方面,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或培训项目小组,全盘负责培训业务承接、实施培训、业绩评估、制定规章制度等工作。此外,省内各高职院校的保障平台,应与所在地州市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或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紧密联系,互派成员或互设联络处,从而确保平台运行接受行业企业监督,也可获得联合体和共同体的决策咨询意见。在经费保障方面,亦可依托联合体和共同体筹措资金,用于提升院校培训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基地建设,或直接利用联合体和共同体内的景区、旅行社、酒店加盟单位的场地开展培训。最后建立业绩考核机制,培训成效与相关参与者的职称评定、晋升和待遇匹配,切实调动社区、企业和学校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彦鹏.大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J].国际人才交流,2024(01).
[2]杨玉凤.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政策特点解读与策略研究——基于国发[2018]11号文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6).
[3]郑彬,赵祥.产业转型升级初期企业技术培训供给缺失与“技工荒”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5(05).
[4]窦志铭,王汝志.基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职复合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02).
[5]徐晓静,王丹,张敬文.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9(06).
[6]韩冰.加强专业建设 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20).
[7]谢莉花.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基于德国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
[8]罗贤宇,贾珍珍,王艺筱.“互联网+”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0).
[9]刘晴.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价值、特征、困境及策略[J].当代继续教育,2021.39(03).
[10]刘译锴,王乾,刘玉辉.基于高职院校培训优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路径[J].中国培训,2022(10).
[11]刘亮,薛定刚.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3(02).
[12]薛定刚,刘洋.旅游复苏时期导游的职业发展及转型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