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
第754期 作者:□文/杨 剑 时间:2025/6/1 15:09:30 浏览:29次
  [提要] 近年来,南通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涌现出一批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从“一地美”走向“全域美”,持续发力建设富有江海平原特色和美乡村的难题。本文从“以人为本”视角明确农民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以“新农人”培育促进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关键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求侧;供给侧;“新农人”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CNT053);南通科技职业学院2024年度校科研基金项目暨乡村振兴研究专项:“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农人’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202401);202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1323)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8日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需要从生活环境、产业发展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宜居”主要是指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具体而言包括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新建、升级和完善。“宜业”主要是指有助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如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对乡村建设进行的有效扶持等。“和美”则强调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进步和共同发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建设“绿水青山”等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生态环境,同时还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和睦相处。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总体而言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通过完善和提高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等,能够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从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制度改革、政策扶持,构建良好的产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这些年轻群体的加入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技术、新理念,而后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强调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推广新的生产理念,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的管理,提倡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上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
(四)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和美乡村建设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和平相处,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也需要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此同时,强调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提高乡村村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状
近年来,南通深入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紧扣“产业美、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常态美”目标,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24年4月,江苏省第一批1,24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公布,南通有133个村(涉农社区)上榜,总数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10.72%。
然而,南通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乡村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乡村治理水平不高、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等现实困境等。
四、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
在明确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南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状后,可以进一步从需求侧和供应侧不同角度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进行递进式研究。
(一)需求侧分析。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作为美丽乡村的受益者,首先需要明确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样的乡村才能被称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即农民需要什么,从需求侧角度明确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乡村建设供给侧层面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对于农民而言,在乡村生活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经济能力,为此,乡村需要良好的就业或创业环境,帮助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从而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增收问题;古语有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会逐步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美好生活既体现为对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活环境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为村民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美好家园的建设以及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
(二)供给侧分析。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不仅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和美乡村的主力军,是和美乡村的建设者、管理者。下文将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以“新农人”培育促进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基于全产业链的“新农人”培育。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宜业”是物质基础。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有助于“新农人”的培育,“新农人”的培育有利于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新农人”的培育过程整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而言要求做到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有能力。一是主观意愿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资源。首先,人力方面,“新农人”的培养需要技术方面的政策支持,具体而言,可以由地方农业农村局联合地方高校“政校联手”打造“新农人”培养新高地,为“新农人”提供特色化、定制化的技能培训服务。其次,物力方面,除了交通、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以外,也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逐步向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通过配备物联网设备指导农业生产进而推动“数字大田”等。最后,财力即资金需求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帮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新农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并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为“新农人”提供创业贷款担保;为了鼓励和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为其提供创业补贴;此外,为了保证重要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对于致力于重要农产品高质量生产的“新农人”还可以提供种粮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二是客观能力的培育。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不仅需要从整体层面提高管理类服务人员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从供应、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出发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线专业技术队伍。
(1)对于乡村振兴“掌舵人”的培养。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管理,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对所在乡村经济发展做出正确引领的管理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好乡村振兴的“掌舵人”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要做好“掌舵人” “领路人”的角色,首先要了解所在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于一些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传统手工艺、文化活动等做好保护和传承,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创新和宣传;其次在农村村干部年轻化总体趋势下,需要为年轻的村干部配备一个有经验的“老专家”,采用这种“老带新”的方式,相辅相成,才能把农村经济发展好。认可老人、接受新人,合作共赢,才是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2)对于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的培育。有了“掌舵人”的正确决策后,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各个人员的配合。以农业生产为例,可以从供产销环节全产业链的视角出发,进行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具体环节“技术能手”的培养。
一是建立多元化采购渠道。采购到优质高产、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种子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第一步,此外,农药、化肥等农资以及其他农具都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可以通过建立供需信息平台、组建合作社等方式,帮助完善采购渠道,使得农民可以选择合适的采购途径获取物美价廉的农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技能。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当鼓励“新农人”与具有多年农作物种植经验的老农户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研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其次,农民是农业技术革新的主体,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科技素养和生产技能。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最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走一条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需要推广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的管理,提倡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三是拓宽产品销售路径。想要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增收问题,农产品的销售环节也不容忽视。首先,优化传统线下销售渠道,可以由村委会出面代表农户与所在乡镇或县市的超市和农贸市场订立销售合同,将农民种植的当季新鲜农产品直接提供给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出售,这样既方便消费者购买,也能减少中间商的层层压价;其次,采用电商平台销售模式。可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或者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进行直播带货,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被更多人知道,这样不仅能增加农产品的销售量,也能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高收益。此外,打造农产品自有品牌。通过包装设计、品质提升、广告宣传等方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购买。
2、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维护。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南通市政府在乡村自然环境改善和便民工程开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例如,政府在乡村道路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扬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使得以前泥泞的乡村小路焕然一新,变成了能够承载车来车往的宽阔的水泥路,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此外,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南通市农村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基本能够满足在农村进行网络办公和日常通讯等的要求。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作为建设主体的农民需要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在乡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过程中,要树立“建好更要管好”的理念,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用管护”。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方法:各村组建管理看护小组,负责本村基础设施的日常看护和维修,确保正常发挥基础设施的功效;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签订管护协议,并严格落实考核方案,明确具体的奖惩措施,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村、各户;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纠正农民对于基础设施重使用轻管理的态度,逐步形成爱护基础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
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进新的生产理念,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建议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可以减少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其次,农村生活方面,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流程,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农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从环保的角度做好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并且不随意处置有害垃圾等。
3、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加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领导才能、治理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群众基础的人才担任村级领导,从而提高村级组织的执行力和凝聚力,为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推行乡村民主自治,完善村民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村民充分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决策过程中,从而实现对乡村治理过程的有效监督,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乡村治理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村民素质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不断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升村民的农业专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化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新农人”。
此外,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村民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综上,“宜居宜业和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乡村建设是否达到了宜居宜业和美的标准需要聆听农民最真实的回答。农民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既属于需求侧同时又是供给侧。从农民的具体需求和期待出发,在梳理了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如何统筹规划发挥好和美乡村建设主体农民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乡村建设供给侧层面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最终通过“新农人”培育促进南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遥.推动互联网与新媒体融入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农业,2021(03).
[2]石志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考[J].科普田园,2022(05).
[3]宁金.浅析“两联两包”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实践路径[J].村委主任,2023(02).
[4]章洪娟,刘建,王奎山,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人培育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4(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499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