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
第754期 作者:□文/武丹丹 潘 杰 时间:2025/6/1 15:10:22 浏览:30次
  [提要]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测算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和焦作市稳定居于前五,而周口市、鹤壁市和濮阳市一直居于末端;除商丘市和驻马店市的新质生产力呈现出负增长,其他城市均呈现出正增长,其中鹤壁市、濮阳市和漯河市增长速度最快。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两极化趋势明显,郑州市带动周围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弱,未能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河南;熵值法;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2日
引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述。2024年7月21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河南省作为中部大省,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迅速崛起,不仅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践者,也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载体。因此,构建河南省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异质性,并采取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这也是数智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宋德勇和陈梁(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于传统生产力的能级跃升,需要从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业形态等方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从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等视角深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质”。周文和李吉良(2024)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出发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以及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姜奇平(2024)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质”的价值本身,探究数字科技引导的新质生产力,又从资源配置理论出发研究“新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多样性效率。二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王世泰和曹劲松(2024)立足于科技进化、资本增值、政策扶持和数据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柳学信等(2024)从微观载体——世界一流企业、中观治理——国际竞争力和宏观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改革路径,致力于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徐捷(2024)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的螺旋上升为切入点,探讨税收通过研发、投资、成果转化等行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刻画税收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机制。三是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社会价值研究。董秀萍(2024)研究发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技术突破、要素优化、产业转型等,进而推动物流业突破传统模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任保平等(2024)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研究内容上看,学术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机理和经济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缺乏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研究尺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或者是某一产业,缺乏河南省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实证测度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各市新质生产力的异质性,为河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要素等,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科学性,构建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体系和11个二级指标体系测度新质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包含了劳动者技能和劳动生产率,使用每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和人均GDP(元/人)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劳动对象包含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使用专利申请授权数(件)、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公路客运量(万人)四个指标进行衡量。劳动资料包括绿色环保与污染减排和产业,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占GDP的比重(吨/万元)三个指标进行衡量。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河南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考虑到熵值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测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采用极值法标准化数据,将数据值转换到0~1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cij=■
第二步,权重确定。熵值法赋权则先计算信息熵hj,再计算熵权wj。计算公式如下:
hj=(-k)■pijlnpij
wj=■
式中,k>0,k=1/ln(r×n),r为参评省市数目,n为统计年份数;p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在所有统计年份中所占的比例,当pij=0时,pijlnpij=0。
第三步,综合指数计算。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指标权重计算所得,计算公式如下:
s=■(wj×cij)
式中,s为新质生产力指数,s越大则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
三、河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如图1所示,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开封市、漯河市、周口市、鹤壁市、濮阳市。其中,郑州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到达0.749左右,位于第一梯队。洛阳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达到0.381左右,单独位于第二梯队。新乡市和南阳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约在0.212~0.263,位于第三梯队。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商丘市和驻马店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约在0.154~0.196,位于第四梯队。三门峡市、信阳市和开封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约在0.120~0.129,位于第五梯队。漯河市、周口市、鹤壁市和濮阳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约在0.069~0.097之间,位于第六梯队。由此可见,2020年郑州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大约是洛阳市的2倍,大约是濮阳市的10倍,且位于第二梯队的城市只有洛阳市,两极分化严重。但是,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安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三门峡市、信阳市、开封市、漯河市、周口市、鹤壁市和濮阳市之间的跨度较小,未形成严重的断层现象。(图1)
如图2所示,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焦作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安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信阳市、开封市、漯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周口市、濮阳市。其中,郑州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依旧最高,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到达0.847左右,大约是洛阳市的2倍,位于第一梯队。洛阳市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达到0.412左右,单独位于第二梯队。新乡市、南阳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和许昌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大约在0.205~0.293之间,位于第三梯队。安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和信阳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大约在0.156和0.182之间,位于第四梯队。而开封市、漯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周口市和濮阳市的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约在0.1~0.149之间,位于第五梯队。由此可见,2022年郑州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依旧最高,是洛阳市的2倍,是濮阳市的8倍,且位于第二梯队的城市依旧只有洛阳市,郑州市带动周围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弱,未能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但是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所缓解。(图2)
总体来看,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07%、22.29%、8.19%、15.39%、5.70%、58.86%、11.29%、27.10%、53.28%、6.05%、48.92%、27.56%、34.88%、-1.28%、20.35%、37.00%和-11.19%。其中,增长速度较快的是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低的鹤壁市、濮阳市和漯河市,而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高的郑州市和洛阳市增长适中,但是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低的商丘市和驻马店市出现了负增长,制约了河南省的整体发展。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和焦作市的排名靠前且相对稳定,驻马店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较慢且排名下降最为严重。第三梯队的城市有2个城市上升到5个城市,第六梯队消失,这说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测算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研究结果显示:
(一)河南省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和焦作市稳定的居于前五,而周口市、鹤壁市和濮阳市一直居于末端,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梯度分布不合理。
(二)除商丘市和驻马店市的新质生产力呈现出负增长,其他城市均呈现出正增长,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低的鹤壁市、濮阳市和漯河市增长速度最快,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高的郑州市和洛阳市增长适中,但是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较低的商丘市和驻马店市出现了负增长,制约了河南省的整体发展。
(三)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两极化趋势明显,郑州市带动周围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较弱,未能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
针对河南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本文认为郑州市和和洛阳市应该完善交通设施,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地理临近和认知临近,建设创新合作交流网络,助力核心城市的人才、产业快速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融互通。同时,周口市、鹤壁市和濮阳市要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更好地接收创新外溢,并且要警惕新质生产力负增长的情况。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德勇,陈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40(05).
[2]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02).
[3]姜奇平.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逻辑结构[J].探索与争鸣,2024(01).
[4]王世泰,曹劲松.新质生产力的缘起、生成动力与培育机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24(03).
[5]柳学信,曹成梓,孔晓旭.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
[6]徐捷.税收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当代财经,2024(10).
[7]董秀萍.新质生产力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4.33(18).
[8]任保平,程至瑜,宗景辉.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067 位访客